摘要:隨著網絡和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得到推廣,帶來了信息化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既推動了教學效能的提高,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挑戰。一方面,學生的學習方式會與傳統教學模式有所差別;另一方面,教師的角色、職能和教學行為也面臨著重塑和轉換。文章探討了信息化教學模式下教學理念的變化,這些變化對教與學雙方產生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信息化教學模式下教師角色的轉變。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模式;教學理念;教師角色
隨著網絡和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得到推廣和廣泛的應用,信息化教學應用而生,這種教學模式既推動了教學效能的提高,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挑戰。
一、信息化教學模式
(一)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概念
信息化教學模式是在現代化教學環境中,教育者與學習者借助現代教育媒體、教育信息資源和教育技術方法進行的雙邊信息活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支持,構建一個良好的教學平臺,調動盡可能多的教學媒體、信息資源開展教學活動,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使學生能夠真正成為知識信息的主動建構者,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信息化教學不僅僅是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對教學媒體和手段的改變,而且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整體的教學體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變化。
(二)傳統教學的局限性
傳統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核心,以課堂為固定地點,以自然學科與社會學科課本為金科玉律,這種模式有利于教師主導地位的發揮,有利于教師對課堂的掌控與組織,但同時也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嚴重忽略了學生對于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被灌輸的地位,形成了同一化教育。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進行,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教學的要求。
(三)信息化教學模式的特點
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師已經不再是主導作用,直接向學生提供信息,而是引導作用,通過科學合理的引導,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信息化教學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使教材智能化,可以通過一些專業的教學軟件系統對歷史與社會學科的信息資源進行分析或者實時監控,也可以把教學信息資源分成多種教學系列軟件;這些信息可以通過網絡實施遠距離傳輸,進行遠程教學,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所以說,信息化教學可以有效的彌補傳統教學中的不足。
(1)教學內容上具有整合性,創設理想的教學與學習情境。信息技術豐富了課堂教育的內容,諸如文字、圖形、影像、動畫等多種媒體的運用不僅能夠擴大知識信息的含量,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同時有利于知識的獲取與保持。
(2)信息化教學具有開放性,因材施教。通過文字、圖形、影像等多種表現形式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信息化教學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不同層面展現知識的內容,適合不同學生的要求。使學生對知識點所涵蓋的內容印象深刻,可以充分運用海量的信息資源在課堂教學以外隨時學習知識,自主編排學習的進度,徹底擺脫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模式。
(3)信息化教學具有強烈的互動性。一、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學會”和“會學”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二、有利于形成互助互動,培養協作式學習形式。信息化教學過程中的網絡化特性使得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自如的交流,有助于學生對問題的深化理解和知識的掌握運用,并且對其認知能力的發展、合作精神的培養以及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也有促進作用。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信息處理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信息化技術的諸多特性為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取、信息分析與信息加工能力營造了理想的環境。
二、信息化教學模式下教與學雙方的重塑
信息化技術顛覆了傳統教學模式,為教學效率及結果產生了積極的效應,我們應大力倡導信息化教學模式,并為其良好的發展不懈努力,但信息化教學在推廣前進的路上仍然會遇到各種困難。
(一)教師面臨的挑戰
在網絡環境下,教師面臨的挑戰。一、對教師權威的挑戰:信息技術發展所形成的新的教育環境,使得在傳統教育中獨享的教師權威受到挑戰,教師作為唯一信息源的地位不復存在;二、對教師作用的挑戰:信息化教學模式昭示著教學必須從以教為主轉向以學為主,教師將不再是知識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授者,而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引路人甚至伙伴;三、對教師能力的挑戰:現代教育技術的大量使用對教師的信息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如果不具備一定的信息能力,不掌握一定的網絡技術,教師將無法適應教學工作,再者信息時代的到來,對一些教師陳舊知識結構、能力素養和落后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形成沖擊。與傳統的教學條件相比,教師的職能和作用發生很大的變化和轉移,這些都需要教師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業角色和定位。
(二)學生面臨的問題
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一是如何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多年的傳統教學和應試條件下學習,在擁有更大自主權的時候很有可能茫然無措、虛耗時光。二是如何面對海量信息。信息化教學模式的一大特點就是信息量大,不但體現在課堂之上、單位時間內教師通過多媒體演示等手段可以傳達更多教學內容,而且體現在開放的計算機、網絡環境面向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如何在信息時代的海量信息中學會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資源,過濾掉不良信息和垃圾信息,不僅僅是一種學習技能,更是一種信息時代的生存技能。三是如何創造性的、發現式的學習。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下,教學中更多的是師生的互動,更多的是以學為中心的創造性學習和問題驅動的發現式學習。四是如何與他人協作學習。這種協作學習包括與同學之間、與老師之間甚至是網絡上的學習伙伴之間。在知識結構日益細化的時代,在主動性與靈活性都大大增加的信息化教學模式下,與他人良好的協作關系可以形成學習共同體,相互促進、良性循環,對學習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五是克服自身惰性。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再是支配和監管的角色,更多的是一個引導者甚至是一個學習伙伴,如果不能很好的意識到這種變化,不能克服自身的惰性,是不適應信息化時代學習的表現。六是掌握學習方法、進行終身學習。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下,追求掌握學習的技能、擁有發現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能夠進行終身學習,才是教學目標的核心所在。
(三)信息化教學模式下教學理念的變化
信息化教學模式與一般的教學模式相比,多了技術環境、人-機關系等多種要素,有了自己的特色。在這種新的教學環境,一方面,學生的學習方式會與傳統教學模式下有所差別,而另一方面,教師的角色、職能和教學行為也面臨著重塑和轉換。
第一,教學目的由以“傳授知識、掌握技能”為中心轉移為以能力培養尤其是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為中心。教學過程的由“被動接受、支配學習”到“自主建構、創造學習”,強調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通過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學生在一定環境下,利用有效的學習資源,主動獲取知識,實現自主、創造性的學習。
第二,教學過程的內容由“封閉單一、資源局限”到“開發資源,共享資源”。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中,尤其是在網絡教學環境下,由以課堂教學內容、教師的經驗以及學生的接受、理解為主的課程,轉變為一種具有開放性和共享性教學資源為主的課程。
第三,師生關系由“主導、從屬”到“交互、協作”。教學活動是有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雙邊實踐活動,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發生了較大變化,師生之間的自主、實時交互以及信息的即時交流大大增多,教師與學生比較容易形成“一對一”、“ 一對多”或“多對一”的雙向互動。
三、信息化教學模式下教師角色的轉變
在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教與學中,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這意味著教師的職能角色發生了轉變,但并不意味著教師的角色變得無足輕重了;恰恰相反,以學為主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對廣大教師提出了更高的綜合要求。
(一)信息素養
當今時代,信息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信息是教師的資本,作為職業角色的教師,特別要學會選擇信息技術和在教學中有效整合技術。教師的信息素養包括:(1)應用信息的能力。對信息科學的基礎以及信息手段特征的理解、基本操作能力;對信息重要性的認識,以及對信息的責任感;對信息的判斷、選擇、整理、處理的能力,以及對信息的創造和傳遞能力;(2)教學媒體和功能的選擇能力。信息技術豐富了的教學媒體,教師必須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條件來選擇合適恰當的媒體;(3)媒體的整合能力。媒體的整合能力是指優化組合不同的媒體,將媒體有機地融入教學過程中的能力。教師不但會使用媒體和選擇媒體,還能夠在教學活動中適時、合理地運用媒體,真正發揮媒體的作用,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良好的教學能力
教育教學理念是指導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認識論基礎,而良好的教學能力直接決定了教師教學的水平和效率,兩者共同構成了教師的教育教學素養。現代教育觀念強調現代信息技術和先進教育理論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強調素質教育和創造性人才的培養;重視學生個性需求的滿足,更關注學生的學的過程,追求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學生個性和社會性人格的和能力的全面培養等等。
(三)終生學習的觀念和能力
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承者,必須對自己的知識不斷更新。信息化的社會是一個學習的社會,面對豐富的信息,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絕對占有者,任何人都必須不斷地學習,教書育人更是需要跟上時代的發展,教師應該是終身學習的實踐者,這樣,才能跟上社會的發展,才能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學,將最新最科學的知識傳授給學習者,信息時代的教師與其說是一名知識的傳授者,倒不說他是融會貫通的課程組織者。終身學習的能力包括終生學習的觀念、自我認識和評估能力,職業生涯發展的設計與規劃的能力以及繼續教育的能力等。
(四)團隊協作精神
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下,團隊的協作精神對教師尤為重要。由于教學對象、時間和空間的開放性和教學媒體、手段的多元化,整個教學過程不再由一個人完全承擔,教學中所用的設備日益豐富和復雜,教學軟硬件的設計和開發不但需要教師群體的共同努力,有些甚至必須借助于專業人員的支持,因此,信息化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是合作性的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才能保證優質高效。
四、結論
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下,教師不能把傳授知識作為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提高學生獨立、能動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通過信息化教學,改革傳統教學的教學觀念、教學設計及教學評價,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適應社會要求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 顧明遠,張力,談松華,桑新民.新世紀教育怎么樣[N].中國教育報,2001- 02-02.
[2] 王繼新.信息化教育概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 楊威,史春秀,鞏進生.信息技術教學導論[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4] 郭慶松.面對教育信息化的師資建設[J].電化教育研究,2003.
(作者簡介:張 奕(1981.2-),講師,大同市財會學校,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