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們不由對在新課程實踐中存在的一些困惑進行深深地反思:由于存在著教學內容面面俱到而又面面浮淺、知識很難形成體系、課時不夠用和課后練習與教學進度脫節及面對考試選拔等來自教材和課程及整個社會的困惑;存在著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方法導致慣性教學、學生活動影響教學進度、探究難以建構知識體系等來自教師的困惑:存在著實驗室建設、教學資源、網絡資源跟不上課改步伐等來自教學資源的困惑。只有對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結構、教學資源的運用進行深入的反思、總結和改進,處理好教學過程中一些關鍵的問題,才能真正提高新課程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新課改的化學課堂才能煥發出真正的活力。
一、要重視講授與探究的相輔相成,為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可配合使用
新課改倡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的是多樣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教材中設置的“活動與探究”、“觀察與思考”和“交流與討論”等適合于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內容,但具體到各個學校各個班級的教學實際,因學校情況不同,學生情況不同,哪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可用,需要我們廣大化學老師做的是吃透精神,立足實際,做出適合于自己學校和班級的方式。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重在得法,貴在用活,課堂教學是一門極其復雜、內涵非常豐富的藝術。教學是個千變萬化的動態系統,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某一種模式。只有科學性、靈活性、創造性使用教法,才能適應課改要求。新課程倡導的是用探究的理念去組織教學,用探究的方法去學習化學。并不要求將教材中的所有內容均進行探究,有些化學知識、規律是化學家們經過幾十年甚至幾百年長期不懈的實驗得出的,這部分內容靠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是無法完成的,這就要求教師進行講授,因此,我們不能忽略講授在化學學習中的作用。關鍵是我們教師要研究哪些內容應該讓學生去探究,哪些內容必須進行講授,在如何引導、組織探究?探究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什么新問題?講什么?怎樣講?何時講?講到什么程度?等方面多作研究,真正在啟迪學生的思維上多下功夫。
二、重視能力的培養,同時要重視知識體系的構建
能力靠知識作為載體來體現,有能力解決問題是檢驗知識是否掌握的標準。基礎知識越厚實,能力發展的空間就越大。培養學生的能力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因此我們教師首先要提高培養學生能力的能力,要確立能力優先的策略。為此,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重視知識體系的構建,沒有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是很難解決具體問題的。然后,要關注科學方法的應用,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知識規律,幫助學生形成學科思想。還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在新課程背景下,“一標多本”,即一個《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卻有三套不同的教材,作為教師不僅要認真研讀“人教版”的教材,還要研究“蘇教版”和“魯科版”的教材,任何一本教材都是很好的教學資源。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各種欄目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形成知識網絡。需要注意的是,到位但不越位,到位的標準是《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并且有些內容是要逐步到位的,在必修階段不可能一步到位,在后續的選修模塊中才能到位。學生情況不同,到位的標準也應該有所不同。
三、要重視“勤”,更要重視“績效”
很多老師在剛接觸新課改時都有這樣的感覺:課時不夠用,任務完不成;問題講過了很多次,可到考試時學生還是錯誤百出……。老師都很辛苦,學生也很勤奮,都想讓教學效果更好一些,但為什么效果卻不很理想?難道學生不愛學習?值得我們深思。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教師在教育觀念上要努力實現以下轉變。首先,要從只優先重“勤奮”向優先重“效”轉變,從關心講了多少轉變為學生會了多少;從關心這題做了沒有向這道題會了沒有轉變;從關心解決一個問題向關心解決一類問題轉變。其次,要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即要從關注學生做了幾張試卷轉變為學生能解決多少問題;從關注學生學生做了多少題轉變為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了多少;從講了多少內容向學生學會了多少內容轉變。最后,要從“包辦型”向“自主型”轉變,教師要在吃透學情的前提下,確定教學內容,使學生從只聽老師講,向學生了解一點后能自主學習轉變;從學生被習題“逼著”做向學生主動選擇習題做轉變;從“跳進題海”向“跳出題海”轉變。
總之,一切都要從實際情況出發,找到合適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即“跳一跳能摘到挑子”,使學生學習有成就感,這樣課堂的活力才能持久,避免上課“熱鬧非凡”,下課大腦“一片空白”。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以人為本、把握好度,提高化學教學的效果。
(作者單位:寶豐縣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