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縣農民畫誕生半個多世紀以來,始終以其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洋不過你土過你”的憨直淳樸姿態躋身于我國百花齊放的文化藝術之林,并受到了不同層次人群的關注和喜愛,也成為推動當地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社會文明發展進步的有力載體和衡量標尺。自戶縣農民畫誕生以來,其作者隊伍由最初的10余人發展到如今的2000余人,戶縣農民畫精品力作層出不窮,枚不勝數。1988年,戶縣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的光榮稱號,戶縣也因此獲得了“全國文化先進地區”的殊榮。2008年,戶縣又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農民畫)”。戶縣農民畫作品1200余件在國內外獲獎,600余件被國家和地方美術館收藏,2500余件在國內外報刊雜志發表,9000余件在美、英、法、德、日等68個國家和地區展出,數萬件被國際友人和國外博物館收藏。28位農民畫家先后35次出國辦展、講學和進行學術交流……這些,都是戶縣農民畫繁榮發展的有力佐證,同時也成為戶縣農民畫走產業化發展道路的敲門磚和試金石。在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當地政府高舉科學發展大旗,緊緊把握先進的文化方向,審時度勢地提出了文化名縣的總體目標,在做好戶縣農民畫的宣傳與普及的同時,進一步鞏固農民畫作者隊伍,提高農民畫作品質量,積極開展各種農民畫創作、交流、展示和宣傳活動,不斷提升戶縣農民畫品牌效應,不斷探索和創新農民畫發展的新思路、新途徑。2002年至今,戶縣相繼建成了“中國戶縣民間藝術品超市”,開辟了“中國戶縣農民畫民間風情一日游”精品線路,建成各具特色的農民畫莊20余個,大力發展農民畫創作、制作和銷售的農民畫個體專業戶,使戶縣農民畫初步踏上了產業化發展的道路。目前,全縣已擁有骨干農民畫作者300余人,全縣銷售農民畫的各種畫店近百家,戶縣的東韓村成了遠近聞名的農民畫莊,加之與農民畫相關的衍生文化產業以及農民畫網站、網店等,使戶縣已初具產業化發展的雛形。
但是,在當前洶涌澎湃的市場經濟大潮下,戶縣農民畫的產業化發展之路依然顯得稚嫩,還不能夠在市場經濟這一驚濤駭浪下“我自巋然不動”的穩定發展,總是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一是農民畫市場監管制度不完善,導致復制、臨摹、剽竊作品充斥市場,嚴重干擾了農民畫市場秩序。另外,部分農民畫作者急功近利,制作和銷售一些粗制濫造的農民畫作品,并在市場中競相降價,互相排斥擠兌,導致當地農民畫市場混亂無序;二是農民畫培訓組織經費困難,日常培訓工作難以開展,導致農民畫作者個人水平難以提高,農民畫作品缺乏市場競爭力;三是適應市場能力不強。個別農民畫作者的繪畫風格跟不上時代形勢和市場要求,缺少市場意識和時代感。另外,戶縣農民畫在裝裱、包裝、宣傳和策劃等方面跟不上市場形勢,過于陳舊老套;四是目前戶縣農民畫制作和銷售仍然是墨守陳規、因循守舊,仍然停留在各自為戰和家庭作坊式的層面上,沒有形成整合融合與統一管理,導致農民畫產與銷很難捏合成團,很難發揮更大的整合優勢。
筆者以為,戶縣農民畫要想真正走上產業化道路,應從當地政府到全縣上下方方面面對其予以關注支持和扶持,才能使其真正走上良性的產業化道路。尤其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解放思想,科學發展,保護人才
首先,要牢固樹立起科學發展觀念,選準發展路子,農民畫的產業化道路必然會一片光明。其實,經過了這么些年市場經濟浪潮的洗禮,農民畫作者的思想意識、商品意識、價值觀念等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從而使得自己的繪畫風格、表現手法等逐漸發生了積極的變化,變得五花八門,主動向市場靠攏。同時,也使得農民畫作者在作畫時追求藝術、審美與娛樂的同時,懂得了怎樣的畫才能夠贏得消費者的喜愛,怎樣的畫才能有市場,怎樣的制作才能夠更加省時、省力、美觀大方,怎樣才能夠追求到更好的經濟效益等等。及至后來,部分農民畫作者通過網絡的宣傳和推廣,尋找到了更加簡便快捷的營銷新途徑。其次,要切實提高農民畫作者的創作積極性以及從業者的從業積極性,切實保護產業化初期農民畫從業者的切身利益,同時要不斷提高社會各界對農民畫產業化的關注度,并著力造就一批懂市場、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民畫經營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為農民畫的產業化發展提供先決條件,推動農民畫的產業化發展進程。
二、遵循規律,強化基礎,整合發展
要牢牢掌握科學發展觀精髓,緊緊把握先進文化方向,在不失農民畫的傳統與精髓的條件下多開發、多創新、多與各行各業進行融合與整合,多以市場發展規律為根本,進行產業化發展的探索與調研論證,充分發揮農民畫的特有品牌優勢和號召力,形成以農民畫為主線的風格獨具的文化產業鏈,同時拉動其他相關行業和產業的共同發展,達到共贏。
1、抓好創作,多出精品。要充分調動農民畫作者們的創作積極性,激發他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和對改革開放大開發成果的由衷感慨,要以新穎的農村題材和淳樸藝術的表現手法打動觀眾,引起觀眾的共鳴。另外,要能夠反映時代,要具有藝術氣質,更要通俗易懂,樂于被群眾所接受。
2、加快農民畫與旅游業、餐飲業等相關行業的融合與整合,使之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在這方面,當地政府應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應協調當地文化、旅游、經貿、外事等相關部門群策群力,做好宣傳推介,推廣以農民畫為主線的文化旅游項目,并不斷開發與農民畫相關的特色服務,開發農民畫衍生產業,形成別具特色的農民畫旅游開發產業鏈,促進經貿、餐飲等各行各業的融合與發展。
3、加強和完善軟硬件設施建設,為產業化發展創造有利條件。首先,要不斷強化農民畫培訓輔導站和少兒農民畫培訓基地的建設,不斷培育和發展壯大農民畫作者隊伍。其次,要加強農民畫的管理與營銷組織建設,成立農民畫市場監管與銷售機構,不斷規范農民畫產銷市場,為廣大農民畫作者以及農民畫從業者提供流通順暢的產銷服務,確保其在市場上順利流通并具有相當的競爭力。另外,要加強政府官方農民畫網站和企業、個體農民畫網站的規范管理,并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網絡作用,通過開網店、辦網校等方式,不斷豐富農民畫培訓與銷售途徑,使農民畫銷售覆蓋面不斷向外延伸,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4、以農民畫產業為基點,不斷延伸農民畫與其他行業聯系和整合的寬度與廣度,使其起到良好的輻射帶動作用。這其中包括戶縣農民畫的母體藝術開發(如剪紙、年畫、箱畫、廟畫、皮影、布藝等等)和農民畫衍生行業與產品的開發(如布藝、鞋墊、麥稈畫、烙畫、陶藝、文化衫、手提袋、禮品盒等等)以及旅游產品的開發等等,凡能夠與之相聯系生產的都盡可能的向農民畫這一金字招牌靠攏,充分利用戶縣農民畫這一海內外聞名的藝術形式來為經濟發展服務。
三、政府重視,多方關注,齊抓共管
在目前的經濟形式下,要想使戶縣農民畫這一民間味十足的原生態民間藝術擺脫固有枷鎖走上市場并非那么容易。畢竟在這方面還可說是前無古人,無章可循,無法可依。因此,在產業化發展初期,當地政府部門一定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扶持。目前戶縣農民畫的所謂產業化,還只是處在摸索探索階段,尚未形成產、銷、管理三者有機結合的完整產業鏈,許許多多的生產銷售與組織管理活動尚處于混亂和無序狀態,尚缺乏嚴謹細微的行業標準和管理模式,這對于從宏觀上進行管理和調控乃至于以后的發展都極為不利,當地政府部門應審時度勢的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確保農民畫產業良性健康發展。
總之,戶縣農民畫的產業化發展只有領導重視,才能夠有一個正確的發展方向,只有全縣上下的齊抓共管和共同關注,才能借著西部大開發、大發展的東風,緊緊把握市場經濟脈搏,沿著產業化發展之路,乘風破浪,揚帆起航,駛向成功的彼岸!
(作者簡介:王喜昌(1970.9-)男,漢族,陜西省戶縣人,大學本科畢業,群眾文化助理館員,就職于戶縣農民畫展覽館。研究方向:農民畫與民間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