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校園文化和諧和高校人文素質引導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重在建設,它包括輿論環境建設、物質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活動文化建設,這幾個方面建設的全面、協調的發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一、加強校園輿論環境的建設
社會群體或組織中的大部分人對生活中的某事、某人或一些社會問題較為一致的看法就形成了社會輿論。它不僅可以讓大學生掌握及時的社會信息以及時事政治,了解人們的基本的價值取向,還可以為大學生提高既客觀又穩定的評價體系,從而為他們的發展指引正確的方向,大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社會輿論的影響。處在大的社會輿論環境中,大學生們可以更好的掌握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加深對自我的認識,并及時的反思和檢討自己,從而確定自己的行為、言論等是否得到其他人的認可。從而更好的完善自己。所以,學校應重視社會輿論的影響,積極開展輿論宣傳的工作,并通過“宿舍日志”、“班級日志”、宣傳欄、校園網絡、學校廣播、校報等途徑對學生施以影響,在潛移默化中對他們進行教育,為他們指明方向,讓他們感受到社會進步輿論給他們帶來的積極作用,以此來激發他們對于接受先進思想的欲望,同時也為進一步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打下基礎并消除那些不良的負面輿論。
學校在加大輿論宣傳力度的同時,還應注重校園模范人物的樹立。目前,許多高校都開展了“感動校園人物”的評選活動。這種活動,不僅適應時代的需求,還更容易被大學生所接納。眾所周知,在同層次的群體中最容易發揮精神示范的作用。因此大學生中的榜樣和骨干在學習和生活中對他人產生不同層次的影響,他們發揮著情緒感染、觀念傳播及輿論領袖的作用。所以,高校工作者應該切實的,按照大學生對榜樣的需求,分類開發、合理發掘出具有典型的先進內容等方面的榜樣,以此來激發他們對典型的學習熱情。
二、要加強校園物質文化建設
校園的美化、綠化、文化設施和校園建筑構成了校園的物質文化,也反映了校園的硬件條件。它不僅是一所學校的明信片,也蘊含著學校的精神和教學理念。校園的服務、清掃、宿舍管理、裝修、綠化、設施、建筑時時刻刻的影響著學生的品性和修養。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會使學生心情舒暢,反之,則消極厭世。所以,作為高校的管理者應從實際出發合理布局、整體規劃、精心設計、嚴密組織,與全校師生合作,共創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營造一個好的文化氛圍,使學生們置身其中就能接受教育。對于學生,高校領導者可以定期舉辦“憩園戀”、舍名征文等比賽激發起宿舍成員的合作感和宿舍榮譽感,從而使宿舍的精神、物質文明更為優美,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
三、加強校園制度文化建設
對大學生的教育應從踏進大學校園的那一刻開始,而且施行重力度的管理,加強宿舍管理。讓學生從一開始就養成積極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對于教師和輔導員班主任,學校領導應經常的督查考勤,開展工作總結,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做好服務、管理、教書三方面的育人工作;對于考試管理制度,學校應嚴肅考風考紀,嚴格學籍管理,執行違紀處分,開展警示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考試態度,營造良好的考場氛圍,在考試的過程當中,老師應盡好自己的督查責任,確保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和考試有序的進行,遏制作弊現象的發生;在獎學金、助學金等制度上,學校應予以高度重視并不斷完善獎、助體系。確保經濟困難學生的補助工作可以順利進行,通過減免學費、困難補助、助學金、獎學金等形式保證經濟困難的大學生完成學業;在各項評獎評優的活動中,學校應嚴格標準評選的候選人,營造公平的評選環境,使獎學金起到積極的作用;在宿舍管理制度上,學校應鼓勵全員參與,使每一名大學生都參與到宿舍管理之中,把優化宿舍環境不再當成口頭語而是實際行動。大家在參與的過程中互相監督,共同執行,共同促進宿舍文化建設。除此之外,學校應該注重學生之間相互影響的作用,從每個宿舍之中選出一名品性優良的學生進行人際調節能力的培訓,從而調節宿舍成員之間的關系。
四、加強活動文化的建設
實踐對人的生命生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沒有實踐就不可能出現生命。筆者在對“學校開展的思想教育活動中,哪類形式對大學生最有影響力”的調查中,有2.73%的人選擇了黨員的組織,有6.32%的人選擇了榜樣的力量,有11.61%的人選擇了專題講座,有16.23%的人選擇了思政理論課,有17.73%的人選擇了校園文化,而55.59%的學生選擇了社會實踐。從這項調查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社會實踐,才是大學生們一致同意的思想教育活動,通過社會實踐,他們能更清楚的掌握和了解社會的價值傾向,從而樹立自己的目標和方向,在社會實踐中,學生不僅能培養品格、鍛煉毅力、增長才干還能及時掌握社會信息,了解他的發展動向。所以,學校應該經常組織學生做志愿者服務、公益活動、勤工儉學、商品推薦、廣告創意、社會調查等形式的內容,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對在活動中有優異表現的同學進行表彰。
參考文獻:
[1]沈國權.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2]袁本新,王麗榮.人本德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黃希庭.當代大學生心理特點與健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陶國富,王祥興.大學生交往心理[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保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