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網絡文化作為校園文化中的亞文化現象,是一種有效的德育資源,對大學生品德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充分發揮高校網絡文化的德育功能,主要為:思想塑造和情操陶冶功能、精神引領和價值導向功能、網絡規范和行為約束功能。
關鍵詞:網絡文化;大學生;德育功能
隨著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和高校網絡不斷建立、完善,網絡也逐漸成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高校網絡文化是指校園文化與互聯網緊密聯系的一種文化形態,是以高校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為建設主體、以主體參與創建的數字化互動媒體,如論壇、博客、短信平臺等,以發送和接收數字化信息為核心內容、以高校校園為聚合點的文化。它是高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通過網絡進行的校園工作、學習、交流、娛樂等活動中形成的文化。它作為建立在因特網基礎上的校園信息文化,作為大學生、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相互交往而形成的一種虛擬文化的總和,作為“化人”的基本內容和載體,具有非常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
一、思想塑造和情操陶冶功能
高校以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為目標,決定其網絡文化內涵建設是通過以思想政治素質、人文素質、科學素質和藝術素質為主題的特色網站建設,充分發揮網絡文化在滋潤心靈、陶冶情操、愉悅身心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具有高校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網絡文化品牌,從而提升校園網絡的文化品位和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素質。因此,高校網絡文化能為大學生塑造思想和陶冶情操奠定基礎。
一方面,高校開展的網絡教學使大學生輕松享有內容豐富、趣味盎然的互動式多媒體課程材料,通過網絡的超文本鏈接功能方便獲得大量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其它信息或材料,開拓視野增長見識。另一方面,高校網站設置的校園新聞、通知公告、社團文化、班級活動、博客論壇、熱點專題等欄目,營造良好的校園網絡文化氛圍,可使每一個上網的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其熏陶和感染,無形中陶冶情操。
二、精神引領和價值導向功能
首先,高校網絡文化在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校園主流文化是先進思想文化的體現,高校網絡文化是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要陣地。在思想文化敏感性極高的大學校園,如果不引導先進的主流思想文化不去占領這塊陣地,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就必然會去占領。因此,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管理者應注重掌握校園網絡文化傳播的主動權,以正確、積極、健康的主題開展生動活潑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其次,高校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形成發揮著重要作用。因其巨大的生動性和滲透性所包容的行為樣式和價值取向對大學生的行為選擇有不容低估的意義,可以說在信仰選擇、道德選擇、職業選擇、婚戀選擇和生活方式選擇等諸多方面無不滲透著校園網絡文化的影響。一般來說,網絡倡導宣傳的,正是網民注意力所集中的,也是其自覺遵守支持的。這種無形引導往往比強迫命令、硬性規定來得更有效,這體現出高校網絡文化正導向功能。反之,校園網絡暫時占上風的一些不良風氣,如不及時加以引導,就可能會使大學生價值觀發生混亂,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思想、道德和學術危機,這體現出高校網絡文化負導向功能。由于市場經濟負作用及多元文化影響,一些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受到極大挑戰,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滋生蔓延,此時若得不到正確引導,后果不堪設想。因此,必須最大限度地發揮高校網絡文化應有的正向功能,抑制可能產生的負向功能,不斷使大學生在校園網絡中形成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所需理想信念和價值觀。
當前,許多高校都致力于建設校園網,通過各種方式實現德育教育和管理的信息化,這正是意識到校園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導向作用的體現。
三、網絡規范和行為約束功能
高校網絡文化的規范約束功能主要通過網絡制度文化體現。網絡制度文化是指通過高校制定的網絡規章制度和文明上網的行為準則等管理制度,來規范約束大學生網上行為,提高其思想素質。包括高校頒布實施的學生上機守則、多媒體教室使用規定、網上文明公約、校園網使用規定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它既是學校維持正常網絡教學、校園網絡秩序的需要,又能通過這些制度轉化并內化為大學生自覺的行為習慣,真正提高其思想意識和道德水準,進而抑制錯誤行為,促使轉變為正確行為并養成成習慣,使外在約束作用內化為自覺要求,以符合網絡、學校和社會要求。
此外,高校網絡制度文化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不僅可提升高校日常管理水平,還可引導大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增強集體意識,抵制非集體意識行為滋長,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精神。
隨著網時增加、網趣增強,網絡已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部分。因此,重視高校網絡文化積極影響,發揮高校網絡文化德育功能,使其真正成為引領、培育和弘揚主旋律的主要陣地,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一個高品位的校園網絡文化是思想道德生長的好土壤,養育人文精神的大課堂,可以塑造美好的人類心靈。
參考文獻:
[1]沈壯海等著.學校德育問題研究[M].大象出版社,2010.
[2]蔣海升等著.青少年網絡道德建構研究[M].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
[3]褚崢.校園網絡文化功用的實現途徑[J].江蘇高教,2004.
(作者簡介:張 玲(1988.9-),女,廣東高州人,華中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