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網絡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已成為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越來越重要的交往手段和通信媒介。網絡不僅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交往方式,還引發了社會道德及個人的道德行為、價值觀念等方面的深刻變化。與之相伴,網絡道德的建設成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本文便試圖從傳統的“慎獨”方法中尋找建設網絡道德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慎獨”;網絡生活;網絡道德
伴隨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進入了網絡時代,生活于此的大學生也越來越依賴網絡!然而隨著網絡的普及,大學生的網絡失范行為也越來越多。因此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建設就顯的十分迫切,而傳統的“慎獨”方法恰恰與此相適應,所以我們在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建設中要充分繼承和發揚傳統的“慎獨”方法,使之發展為網絡道德建設的有效途徑。
一、“慎獨”之義
“慎獨”作為一種道德修養的方法,最早記載這一方法的是《禮記·中庸》,《禮記·中庸》中記載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獨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古人的繼承發展,“慎獨”成為一種習慣的自律,體現了嚴格要求自己的道德自律精神。“慎獨”講的就是“在獨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也能小心謹慎的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的按照一定的思想和道德準則來思考和行動,而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①它不僅是一種重要的道德修養方法,也是道德修養應追求的一種崇高的境界。本身有著豐富的含義,包括慎始、慎微、慎隱、慎言、慎辨等內容。
二、運用“慎獨”之因
1.大學生網絡生活的獨立性與“慎獨”相契合。大學生在上網時會有自己獨立的生活空間,大家互不干擾,可以隨心所欲的實施自己的網絡行為。大學生網絡生活的這種獨立性要求他們要有良好的自控能力,這種道德要求與”慎獨”所追求的境界有不謀而合之處。
2.大學生網絡生活的自主性和”慎獨”相契合。互聯網進一步解放了個人,個人有了更多的言論自由和交往的權利。大學生可以在浩海如煙、良莠不齊的信息中自由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隨心所欲的發表自己的意見,自由參與網上活動。
3.大學生網絡生活的開放性和”慎獨”相契合。互聯網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像一條紐帶把世界各地的人們連結起來,形成了地球村,也使人們的道德生活有了空前的開放性。這就為大學生發出不負責的言論提供了空間。所以開放的同時必須有序,這就要求大學生誠心實意的自覺維護環境秩序,這種要求也與”慎獨”相吻合。
這種種的契合,使“慎獨”在網絡道德建設中的運用成為可能
三、運用“慎獨”之法
(一)利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慎獨”的宣傳和教育
現實社會中,人們行為受到更多的外在的監督,獨處的機會并不多。他律道德能很好的維持現實社會,因而在現實中“慎獨”并沒有好好的被推崇和倡導。因此我們必須加強“慎獨”知識的宣傳教育力度。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重要途徑”②!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時機,進行貼近大學生生活實際的慎獨教育,進行一定的理論灌輸, 向主體傳授“慎獨”的基本知識。
(二)積極占領網絡陣地,大力宣傳慎獨
網絡道德的建設不能脫離網絡,應積極的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慎獨的宣傳。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使大學生在網絡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接受影響,內化為自己的方法。同時要充分利用大眾傳媒對大學生進行灌輸,宣傳正義、善良、誠實等道德行為,以正確的網絡道德價值取向教育人、引導人,幫助人們區分什么是善惡美丑,明確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這樣才能保證使“慎獨”精神深人到每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
(三)開展慎獨實踐,深入進行慎獨教育
“慎獨”強調了個人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和一貫性。對于網絡社會來說,培養網絡公共規則、實踐網絡道德規范的品質,特別需要從“慎獨”開始,養成習慣,形成自覺。因此,除了對慎獨進行宣傳教育外,還要通過各種實踐活動進行養成教育。道德不是僅靠講大道理能講出來的,不僅要“學”,而且要“習”,我們要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使大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慎獨”的精神,加強自己的修養。
“慎獨”作為我國古代重要的修養方法,雖然有其自身的歷史局限性和一定的不合理性,但我們不能否認,它依然是今天我們在進行網絡道德建設中一種有效的途徑。因此,在生活、工作、學習中我們應不斷加強“慎獨”的學習與實踐,提高自己的網絡自律意識,促進網絡道德的建設。
注釋:
① 陳華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華中師大出版社,2010版,第23頁。
②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人民日報》2004年8月26日。
參考文獻:
[1]范松仁,袁筱青.儒家“慎獨”視閾中的大學生網絡道德建設[J].高等農業教育,2005(6).
[2]范松仁.儒家“慎獨”倫理精神與大學生網絡道德自律的契合[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5).
[3]姚才鋼.傳統儒家慎獨學說淺議[J].求索,1999(5).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