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老版建筑工程管理(公路工程方向)專業教學體系的不足,提出了從調研、專業教學標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課程標準及課程資源、以頂崗實習為目的的技能培訓、教學資源素材庫、考核方法等方面進行優化研究,構建更符合頂崗實習的教學體系。
關鍵詞:高職; 建筑工程管理專業;公路工程方向;工作過程;優化研究
根據國發〔2002〕16號及教高〔2006〕16號、豫政〔2010〕1號等文件精神的要求:“高等職業院校要及時跟蹤市場需求的變化,主動適應區域、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學校的辦學條件,有針對性地調整和設置專業”;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因此,創建一個合理的、完善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的更新,幾年前的課程體系,有一些內容已不再適應現在的需求,這在客觀上要求建筑工程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以及人才培養方案必須適時調整或更新[8],如何優化建筑工程管理專業的教學體系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建筑工程管理專業教學體系的優化目的
建筑工程管理(公路工程方向)專業教學體系的優化就是通過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面向定位、規格定位、素質定位,并深化專業教學改革,提高專業教學質量,依托行業強化職業技能,改革專業課程結構,從而制訂最好的適用于建筑工程管理(公路工程方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二、老版教學體系的不足
老版教學體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調研方面做的不夠充分
2006年之前由于整個公路專業方向的學生,就業形式比較好,從而導致了調研比較簡單,主要采用了座談、企業參觀、走訪與畢業生交流等方式進行,這樣會導致調研資料不全面。
(二)專業教學標準制定時相對較簡單
當時的教學標準主要由教研室主任和教研室骨干人員負責,通過和上課的專業教師溝通,制定和撰寫相應的教學標準,內容上顯得不準確。
(三)人才培養方案方面無特色
當時的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主要是參考道橋工程技術專業,加強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識,這就會體現不了管理方面的特色。
(四)課程標準不全
當時沒有課程標準,叫課程教學大綱,寫的內容過于簡單,內容不是很全面,只是確定了課程性質、課程定位、工作任務與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考核等內容,顯得內容不全。
(五)以頂崗實習為目的的操作技能考核專業性不強
當時只是讓學生參加勞動部門組織的技工認證考試,并沒有加強專業考證,特別是專業部門組織的安全員、資料員、檢測員、二級建造師等方面的考證要求。
(六)考核方法過于單一
當時的課程基本上是考試課,分數平時占30%、試卷占70%;考查課是40%和60%,顯得過于單一。
三、建筑工程管理專業教學體系優化的內容
在借鑒省內外兄弟院校并結合我省實際的基礎上,形成對建筑工程管理(公路工程方向)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分析,為了研究市場對建筑工程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擬建立一個教育反饋系統。通過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系統,我們及時地把學生的就業情況、適應市場的情況以及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變化情況及時地反饋到我們的課程體系和能力培養體系中去,不斷根據客觀變化充實和調整我們的培養模式,使我們的課程體系不斷適應新的形勢的變化,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一)調研優化
調研內容:生產技術的發展,企業對工程項目管理人才的需求,專業高職畢業生的需求情況,企業對已就業畢業生的要求和畢業生在企業中的表現,當前高職畢業生在企業中的就業崗位,企業中的就業崗位對高職畢業生的技能要求,企業對高職畢業生的能力要求,對工程施工員、技術員、材料員、資料員、監理員,質檢員、安全員等操作規程、崗位職責、工作內容與工作范圍及應知應會要求等。
(二)專業教學標準優化
專業教學標準的優化是的一個首要問題,我們組建了由道路管理企業技術人員、院系領導、專業負責人、骨干教師和行業專家的優化團隊和指導小組。
通過對企業人才需求分析和畢業生就業崗位的調研,結合國家頒布實施的職業標準等,優化了建管專業的服務面向,就業崗位群,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等,改進了建管專業的教學標準。
這為后面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實訓基地建設的優化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三)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優化
人才培養方案是專業教學體系中的核心,而對于課程體系來說,它又是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因此,這兩個方面是這次優化方面的一個重點。我們這個項目團隊通過對建筑工程管理(公路工程方向)行業各個崗位群所需要的人才能力進行了調研,優化了崗位工作任務,在基于工作過程的情況下,結合教學具體情況,優化了基于工作工程的專業課程體系。按照職業成長規律和教育認知規律,專業課程對應于“認知能力——基本能力——核心能力 ——綜合能力”培養過程,不同的階段采用“認崗、習崗、貼崗、頂崗”的四層次遞升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加快該專業學生從入校門到就業的專業知識的學習。
(四)課程標準優化
課程標準是課程教學資源優化的核心內容,依據專業教學標準而制定。課程標準確定了課程性質、課程定位、工作任務與課程目標、教學組織、教學內容與能力要求、教學方法與手段以及考核與評價等內容。
(五)以頂崗實習為目的的技能培訓優化
根據目前學生的就業市場需要,強化學生的操作技能訓練(加強考證)。在設計課程和教學的過程中,充分考慮與建筑工程管理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試內容,促使學生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并且將取得職業資格證書作為技能學習考核的要求。采取以能力考核為主、知識考核為輔的方式,對專業項目課程,組織企業專家和學校教師,在企業根據項目等完成的情況進行考試考核,建立科學的考試。爭取使學生在頂崗實習之前,擁有至少一個證書。
(六)考核方法優化
一般課程的考核采用筆試、口試、答辯、論文、操作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方式。核心課程的考核采用“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應知考核與應會考核相結合”的方法。過程評價和課程評價成績的權重為2∶3∶5,即:課程平時成績占20%,實訓成績30%,期末考試成績占50%。
四、教學體系優化的管理機制
管理機制是進行教學體系優化的重要方面。
(一)通過調研,編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希望由此方案能培養“高技能、高素質、可持續性發展的”建筑工程管理專業(公路工程方向)人才。
(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在對現階段人才需求、辦學條件和崗位能力要求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通過現場調研及專家論證,確定本專業實行從其能力要求,遵循從感性認識到專業“基本能力——核心能力 ——綜合能力”的培養遞進規律,按照 “認崗、習崗、貼崗、頂崗”四個崗位步驟,完成從入校時的“新手”,到出校門的“能手”的培養過程,
(三)創建核心課程教學標準
通過這些核心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服務意識,掌握一定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具有較強實踐技能和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能在公路建設施工、管理一線中擔當施工員、材料員、安全員、造價員、質檢員等工作,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
(四)加強了建筑工程管理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培養具有外向型知識、能力和品格的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工程管理人才。面向定位是:面向省內企業的人才需求,即以滿足外向型工程企業的人才需求為主要目的,以培養適應省內工程市場競爭、項目管理的外向型工程管理人才;規格定位是:培養外語實踐能力強、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強的具有外向型工程管理專業知識和能力的??茖哟蔚娜瞬?;素質定位,培養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心素質以此構建一個造就外向型工程管理人才的培養體系。
(五)加強“雙師素質”教師的培養
“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擺在了非常迫切的位置,因為它決定了職業院校的辦學模式并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
(六)加強以頂崗實習為目的的校外實訓場地的建設
校外實訓基地是高職院校實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職學生與職業技術崗位“零距離”接觸,鞏固理論知識、訓練職業技能、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的實踐性學習與訓練平臺。
五、結束語
總之,本次優化成果希望能夠對省內建筑工程管理(公路工程方向)專業建設、專業教學,以及進行專業評估起到指導性作用,可以作為省內高職高專院校開設專業、設置課程、組織教學的指導性文件,也可作為學生選擇專業和用人單位招聘錄用畢業生的依據。預計本項目研究成果的推廣與實施,至少在本院建筑工程管理(公路工程方向)專業建設與課程教學改革以及學生頂崗實習中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建筑工程管理(公路工程方向)專業教學體系優化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1]-JKGHAD-0529。
參考文獻:
[1]鄭勇強,李海英.加強工程管理專業教學的時代特色[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05(12):142-143.
[2]中國工程院.中國新型工業化進程中工程管理教育問題研究[R].
[3]陳春來,斯榮喜.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增):28-30.
[4]樂云.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的工程管理學科建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78-80.
[5]字德明.適應21世紀需要的工程管理專業人才[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129-131.
(作者簡介:王 永(1979-),男,安徽五河人,碩士,講師,工程師,河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道橋工程系,從事工程管理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柴金玲(1976-),女,天津薊縣人,工學學士,講師,工程師,河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道橋工程系,從事工程管理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寧金成(1966-),男,河南項城人,教授,河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道橋工程系,從事工程管理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