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守住法律、制度的底線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基本要求,沒有底線,沒有畏懼,早晚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思考靠什么守住發展的底線,從7個方面考慮加強規范,長期堅守,有效地降低發展過程中的風險,真正地實現長遠的規范化發展。
關鍵詞:企業發展;守住;底線
引言
底線是前進道路上的紅燈,紅燈一亮,我們必須停止步伐;底線是必須堅守的最低條件或限度,守不住底線,就會把自己逼上死路。企業發展要有最起碼的行為準則和邊界意識,既有底線,守住底線才能平穩運行、高效、防患于未然、可持續發展。
一、企業的底線的涵義
新《公司法》第5條旗幟鮮明地要求公司承擔社會責任:“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遵守國家法律、行政法規是企業從事經營活動必須堅守的底線。企業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制定的規章制度是企業從事經營活動必須堅守的底線。國家法律為大,企業制度為先。守法經營是企業發展的底線。
二、危機:突破底線帶來的風險
沒有底線,沒有畏懼,奶粉產銷量連續14年居全國第一、品牌價值一度高達149億元的乳業巨頭集團在嬰兒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被揭露之后,企業最終沒能逃脫破產的命運;上市公司紫金礦業,在環保方面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問題,甚至被環境保護部不斷警示、警告,但企業無所畏懼,最終釀成重大污染事故。公司及主要領導被處罰重金,五名被告被判處有期徒刑。企業突破底線的一切行為早晚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各級政府、新聞媒體通過視聽媒介廣泛宣傳和傳播法律及科普知識,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環保意識、質量意識、安全意識日益增強,識別真偽、好壞的能力逐步提高,媒體及社會公眾的輿論監督越來越普遍,形成了強大的無形監督網。國家的法規體系日益完善,行政問責力度不斷增強,監督管理更加嚴格,責任違規查處的懲罰越來越重;企業環境制度執行不嚴,環境污染會帶來巨額罰單;企業安全生產規章執行不嚴,會帶來慘痛安全事故;企業質量制度執行不嚴,會發生產品質量事故遭顧客投訴索賠。突破底線帶來的是經濟的代價和企業名譽損失,甚至是受到法律制裁。
三、企業底線失守的原因分析
三鹿、紫金礦業都是知名的大企業,應該建立了較科學、完善的企業制度體系,為什么底線被破了?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制度的執行力出了問題。“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制定好的制度不容易,把制度落實執行到位則更難。制度建設的成效如何,最終取決于制度的執行力。制度落實效果不好、貫徹執行不力歸納起來有如下幾種狀況:
心態:執行制度不必認真,有點問題沒人查就不用遵守;沒有畏懼,出了問題用錢可以搞定;看領導者執行制度的決心,上面松一尺,下面就會松一丈。認為制度是束縛,逃避制度、違反制度;為某種理由去變通、突破制度;嫌制度麻煩而有意人為省略制度,“老好人”怕得罪人,對違反制度的人和事不敢管。
現象:執行無效,該做的沒做;對制度掌握不透,執行上是你講你的,我做我的,工作質量下降,發生違章現象;執行低效,雖然執行了,只做一點,沒有做好;部門之間信息屏蔽,缺乏溝通,制度執行時層層打折扣。
表現:容易得罪人的制度執行起來往往“變軟”,涉及單位和個人利益的制度執行起來往往“變味”,需要持續堅持的制度執行起來往往“變松”,原則籠統的制度執行起來往往“變空”,監督檢查力度小的制度執行起來往往“變淡”。
以上這些企業制度執行力不強、執行標準不高、執行效果不好的心態、現象和表現,已成為企業突破底線的助推力。 它不僅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起到弱化作用,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十分被動的地位,而且危及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蘊涵著極大的隱患和風險。遵守法規、制度是企業里每個員工應盡的責任,那是企業行為的底線。法律、制度面前沒有特殊員工,必須做到“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必依,執行制度必嚴,違反制度必究”。海爾之所以能躋身世界500強企業之列,原因都在于他們的員工能不折不扣地執行企業的制度。
四、企業守住底線的規范與策略
(一)領導團隊帶頭樹立依法經營意識
企業高管自覺地不斷加強對法律的重視和依法經營理念的吸收,將法治觀念轉化為經營理念,樹立依法經營意識,把執行制度看成是自己的基本職責,增強帶頭執行意識,牢固確立在制度面前沒有特權、制度約束沒有例外、制度貫徹沒有變通的思想。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帶頭尊重制度的權威,必須堅守制度“底線”,不越“雷池”、不闖“紅燈”,堅持制度剛性特點,不管遇到多大困難、多少阻力,都要認真執行制度,不走樣、不變形、不縮水。
(二)定期評價,自治規范
企業及時收集新法規,定期了解學習國家新頒布的法規要求,結合企業經營現狀進行合規性評價,找出問題進行修正。加強企業內部的制度建設,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制定內容合法、程序合法、科學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企業規章制度,即企業內部“立法”, 對制度定期評估,及時修訂,確保制度行得通、推得開。及時將評價、評估信息傳達到相關領導、部門、相關方,實現企業經營活動過程的自治規范。
(三)宣傳、培訓常規化
法規、制度執行的主體是企業的全體人員,制度作為全體人員“行為道德”的底線,只有建立在自覺的基礎之上,執行才有最深厚的根基。組織全體人員認真學習制度,明確自己該做什么、怎么做,那些不該為、違反有那些后果,自覺做到知制度、守制度、護制度。同時,加強制度執行的指導力度,及時解決制度執行中出現的問題,提高制度的執行能力。常抓警示教育,對發生的違規案例要進行剖析、分析,作為反面典型教育警示,讓大家充分認識不執行制度對集體和個人所造成的危害,從而真正把制度轉化為行為準則和自覺行動,努力形成尊重制度、服從制度、執行制度的良好氛圍。
(四)信息交流和內部溝通
在企業內部各層次和職能之間,以及企業與政府部門、客戶及其他外部相關方之間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確保法規、制度信息交流的及時、有效。建立健全制度執行情況信息反饋機制,暢通反饋渠道,及時了解掌握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適時進行修改完善。 通過加強部門與部門,領導與職工之間的交流,使員工了解到執行的差距,各部門通力合作,全員各司其職,形成合力,達到良好的執行效果。
(五)建立監督檢查預警機制
法規制度執行主要是依靠執行者的自覺性,還必須加強督促檢查、預警,嚴格有效的監督是制度執行力的“防火墻”。加強監督,制度才有震懾力。企業的職能部門既是制度的擬訂者,也是制度的執行者,承擔制度執行的督促檢查責任。制度發布后要加強日常檢查,保持制度執行的連續性,避免制度執行的間歇性。完善上級、同級、下級對制度執行的監督檢查機制,把日常督查、專項檢查和年終督查結合起來,發現嚴重問題及時預警,通過督查手段,始終繃緊制度執行這根弦,讓全體人員能自覺嚴格執行和認真落實制度。提高制度的執行效果。
(六)責任考核追究
建立制度執行考評和責任追究機制體系,將制度落實情況列入部門和個人的年度目標考核內容,并與評先活動掛鉤。查處破壞制度執行的行為,嚴格責任追究,違規者應為自己的違規行為“埋單”,把問責“利劍”指向不執行的人和事,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隨意變通、惡意規避等行為,堅決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確保制度執行有章可循、監督有法可依、追究有典可據。
(七)培育企業執行文化
培育企業執行文化,統一執行文化價值觀思想認同,激勵員工主動執行的意愿,化解“消極執行”的執行力對抗抵觸等情緒、行為和因素,保證“高效執行”的執行力監督與結果,提供“執行方法”,兌現“執行激勵”的承諾,考評“做與不做不一樣”, 改進提升整體能力的執行機制。透過企業執行文化影響員工的行為,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將企業制度的執行變成自己的自覺行動需要。營造“遵守制度為榮、違反制度為恥”的濃厚氛圍,形成企業領導高度重視、中層干部全力推進、全員自覺執行的良循環。
總之,一個企業,只有長期堅守住底線,才能有效地降低發展過程中的風險,也才能真正地實現長遠的規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慶鋒.提高制度執行力的有效途徑[J].甘肅金融,2009(07).
(作者簡介:向 武(1959.10-),女,漢族,湖南人,工程師,華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知識產權管理;龔 曉(1983.10-),女,漢族,湖北人,工程師,華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對外貿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