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004年的“銀行理財產品元年”算起,我國商業銀行理財市場先后經歷了初創期、快速啟動期、理性回歸期和穩健發展期等階段。2011年,銀行理財市場再度呈現爆發性增長局面,成為監管機構和市場普遍關注的熱點之一。
理財市場發展呈現六大特點
發行數量和規模再創新高,發行節奏明顯加快
在理財市場起步和快速發展的2005~2008年,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每年都翻倍增長,經歷2008年“零收益”、“負收益”的市場洗禮后,2009~2010年理財產品發行增速大為放緩。2011年,理財市場在高位再度步入快速發展通道,僅前三季度的產品發行數量已達16751支,超過2010年全年總和的41%。
關于2011年銀行理財產品募集資金額,目前市場上沒有權威的統計數據。中國人民銀行上??偛康谋O測數據顯示,2008~2010年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金額以年均42%左右的速度增長,2010年全年募集資金4.64萬億元?!吨袊y監會2010年報》披露,截至2010年底,124家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賬面余額為1.7萬億元。市場普遍測算2011年上半年個人理財產品發行金額在7萬億~8萬億元之間,超過2010年全年總和的50%~70%。
上述關于發行數量和發行金額的統計,尚未包括針對企業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2011年,企業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非?;钴S。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1年11月2日,已有67家上市公司將閑置資金用于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總投資額達290億元人民幣,比2010年增加10倍。根據同時披露對公和零售理財產品發行量的上市銀行數據,對公和對私理財產品的余額比例約為4∶6。按這一比例推算,僅2011年上半年理財產品市場規模便突破10萬億元。
從發行節奏來看,2009~2011年每逢季末、年末重要考核時點,理財產品發行量便會出現明顯增長,這一趨勢在2011年表現得更為突出,如圖1。
市場集中度有所下降,競爭更為激烈
從理財產品發行主體的市場結構來看,國有銀行的地位和市場參與度明顯上升,股份制銀行的市場份額有所下降,地方性城商行參與度明顯提升,外資銀行不是非主流參與者,整體市場份額不足5%。
2011年前三季度,交通銀行以1917支產品發行數量位居榜首,工行、招行和中行緊隨其后,發行數量都在千款以上。前十大發行銀行的市場份額總和為64.15%,比2010年下降了6.85個百分點,市場集中度有所下降,市場競爭更為激烈。
產品期限更短,整體收益率明顯上揚
在新發行理財產品中,6個月以下的短期產品占比接近90%,1個月以內的超短期產品占比超過1/3,理財產品短期化的傾向非常突出。與短期限相反,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卻明顯走高。3%以上收益率的產品占比超過80%,比2009年和2010年分別高出35.67個和23.25個百分點;5%以上收益率的產品占比為15.8%,比2009年和2010年分別高出13.1個和12.57個百分點。
投資風格更趨穩健
由于外圍市場不確定性增加,市場避險情緒較濃,人民幣理財產品占比超過總產品的85%,外幣理財產品的市場份額進一步下降,同時也表明更多的普通客戶參與到銀行理財市場。
從基礎資產配置來看,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風格更加穩健,高風險股票型資產占比不足3%,債券、利率、票據、信貸資產等風險偏低的基礎資產占比超過70%,如圖2。隨著監管機構對銀信合作貸款類理財產品的清理整頓,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所占比重在高位迅速調整。2011年,銀行票據也被納入貸款額度控制范圍,票據資產占比有所下降。
表外擴張態勢明顯
從收益率類型來看,保本型理財產品所占比例比2010年下降約10個百分點,非保本型的理財產品占比超過六成以上。由于記賬方法的不同(表1),非保本型理財產品一般不在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內體現,其占比提升使理財產品呈現表外擴張的態勢。人民銀行《2011年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公布,目前商業銀行表外理財產品余額已經達到了3.3萬億元,比年初增加9275億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監管的難度。
針對性監管政策更加嚴格
2011年銀行理財產品的高速發展不斷觸及監管“高壓線”,如違規高息攬存、資金池類理財產品黑箱操作、表外資金監管真空等問題,監管機構密集出臺各種針對性的規范措施和政策,如表2所示。
理財市場高速發展的驅動因素
2011年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發展變化,究其原因,既有來自市場需求和銀行供給層面的動力因素,也有來自監管層面的壓力因素。
通貨膨脹和負利率催生居民投資理財熱情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理財意識顯著增強。在我國利差管制環境下,存款收益率被明顯壓低。通貨膨脹和負利率的持續存在成為理財需求集中釋放的催化劑,我國大規模的儲蓄存款,有著提高收益率的巨大需求。
銀行理財產品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可分享市場利率的渠道,不僅收益率明顯高于銀行存款,且主要投資于固定收益類產品,風險相對較小,填補了投資領域從無風險、低收益的銀行存款到高風險、高收益的股權類產品之間的空白,消除了中國金融市場投資譜系中風險收益配比的斷點,從而滿足了廣大投資者的需要。2009年以來,銀行理財市場的日益活躍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可替代投資品競爭力減弱
2011年股票市場整體形勢不容樂觀,成交數量和成交金額延續2010年的下滑態勢,在風險資產配置中的重要性和地位明顯下滑。基金市場資產凈值在經歷2007年9月~2008年2月的巔峰狀態后,近幾年一直未見明顯起色。2011年,基金數量雖然一直在增加,基金份額穩中有升,但基金凈值卻一直處于下滑態勢,2011年三季度,全部基金凈值尚不足2010年底的85%。
從與銀行理財產品替代性較高的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情況來看,債券型基金份額在2008年達到高峰后,2010年以來雖略有回升,但未見明顯增長。2011年三季度末的基金凈值低于2010年年底8個百分點,僅為2008年年底的六成左右。貨幣市場基金在2011年的表現比2010年有明顯好轉,但目前的規模和資產凈值還略低于2005年水平。
與競爭性市場的投資產品相比,銀行理財產品的優勢明顯。
一是流動性管理優勢。進一步分析我國投資者的儲蓄存款期限可以發現,現有銀行理財產品期限和居民儲蓄存款期限高度匹配,二者均以短期為主。其中,3個月以內的儲蓄存款占比與3個月以下期限的理財產品占比均在70%左右,3個月到1年期的儲蓄存款占比和該期限的理財產品占比在25%左右,如圖3。2011年,主要活躍銀行大都推出了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T+0”贖回,部分銀行有大額贖回觸發限制),就流動性而言,類似于活期存款,而理財收益率可達活期存款的4至6倍,甚至更高,對投資者的閑置資金和活期賬戶存款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由此可見,銀行理財產品能夠充分滿足投資者對個人和家庭儲蓄資產的流動性要求,對儲蓄存款的可替代性非常強。
二是風險管理和收益率優勢。首先,從風險角度看,銀行業受到的風險監管是整個金融業中最嚴格的,其擁有專業化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管理隊伍和管理能力,整體風險可控。其次,銀行理財產品可投資范圍非常廣泛,可覆蓋利率、票據、信貸資產、債券乃至股票、商品、匯率,以及相關金融衍生品,可通過循環發售短期產品來實現穩定的長期資金沉淀,為開發更高收益率產品創造了條件。
三是服務渠道和聲譽優勢。與其他金融機構相比,銀行在網點、電子化銷售渠道和專業化的財富管理隊伍方面擁有絕對優勢,在本行理財產品銷售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同時,銀行出于聲譽保護,對理財產品的收益提供了顯性或隱性擔保,風險可控。相比之下,保險公司依賴高流動性和低成本的代理人渠道,而基金公司則存續時間偏短,產品發行和銷售高度依賴銀行渠道,對大眾客戶的影響力偏弱。
存款增長乏力
2011年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火爆,一方面來自市場需求的原生動力和銀行理財產品的特有優勢;另一方面則是在存款增長困難的形勢下,商業銀行主動規避監管、尋求套利空間的利益驅動所致。
受額度控制等因素的影響,2011年銀行業新增人民幣貸款出現明顯下降。截至2011年11月,商業銀行新增人民幣貸款為6.84萬億元,比2010年同期下降8.73%。貸款增速放緩,一個直接的后果就是存款派生率下降,商業銀行存款增長困難。截至2011年11月,商業銀行新增人民幣存款為8.21萬億元,比2010年同期下降25.97%,部分月份出現負增長。
除貸款額度控制外,2011年大型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達到21.5%的歷史高位,可用存款資源被壓縮到最低限度。同時,監管機構一度對商業銀行采用更嚴格的“日均貸存比”監管標準。存款拓展困難成為商業銀行2011年業績發展的重要瓶頸。
在行業性的存款壓力面前,通過發行理財產品攬存成為商業銀行變相滿足監管要求的利器。理財產品發售活躍的銀行,如交行、招行、光大、深發展等,通常也是存貸比指標相對緊張的銀行。銀行理財產品的大量發售,引起存款在銀行間大搬家。為避免存款流失,存款資源相對富裕的四大國有銀行亦紛紛加入到理財產品發售的隊伍之中。
2012年展望:在進一步規范中穩步發展
縱觀近幾年銀行理財市場的發展趨勢可以看出,銀行理財市場與宏觀經濟運行特征和金融市場的整體發展,如通貨膨脹、負利率、市場流動性狀況、資本市場景氣程度以及投資者的風險情緒等因素息息相關。
2012年,通貨膨脹壓力將逐步緩解,預計通脹水平將進入相對溫和的區間,負利率隨之收窄,甚至階段性消失。在國內物價漲幅回落、經濟增速放緩和國際金融市場持續動蕩的復雜環境下,為規避經濟下滑風險,貨幣政策維持穩健的基調不變,但實際操作會比2011年寬松,銀行體系流動性緊張的局面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股票市場的整體表現將好于2011年,投資者的風險厭惡情緒有望隨市場景氣的階段性恢復而有所扭轉。在上述變化背景下,2012年預計銀行理財市場將呈現以下四方面變化。
第一,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和產品余額增速將放緩。首先,從需求方看,隨著負利率狀況改善、資本市場景氣程度的階段性回升以及投資者風險厭惡情緒的微幅調整,投資者的資產配置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從低風險資產向高風險資產轉移。鑒于銀行理財產品在低風險資產配置中的優勢,市場對銀行理財產品的需求仍然旺盛。但隨著通脹回落和市場利率下行,銀行理財產品的吸引力將有所下降。其次,從供給端的情況來看,綜合考慮信貸投放規模擴大、準備金率下調等因素,2012年,全行業的存款“饑渴”狀態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銀行通過理財產品攬存的動機有所減弱,銀行理財產品資產管理的屬性將逐步占據主導地位,存貸比考核指標緊張的中小股份制銀行仍將非常重視理財產品的吸儲功能。
綜合兩方面的情況,2012年銀行理財市場仍將保持較快增長,但無論是產品發行數量還是產品余額,同比增速將趨于下降。從幣種結構看,由于外圍經濟表現仍舊脆弱,風險較高,人民幣類理財產品仍占有主導性優勢。
第二,銀行理財業務的資產配置結構將發生變化。2012年,銀行業信貸增長依然存在額度控制,表內外資產規模增長會繼續受到較嚴格的監管,信貸類和票據類資產存量將進一步下滑。預計2012年債券市場會保持相對活躍,債券類理財產品的占比將保持相對平穩或穩中有升。受貨幣政策略為寬松的影響,市場利率和基礎利率的差額會明顯收窄,利率產品占比繼續提升的空間有限。隨著股票市場景氣程度的階段性恢復,高風險的股票資產(如通過私募和信托理財計劃投資股市、“打新股”或掛鉤股票指數)配置比重將有所上升。
第三,理財產品期限將拉長,收益率下降。銀監會下發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將從2012年1月開始實施,短期理財品種(1月以內)的發行數量將明顯下降。同時,由于理財產品資金池的管理模式受到嚴格監管,要求每款產品建立具體明確的投資組合,商業銀行出于期限錯配的需要,會適當拉長產品期限,以獲取相對較高收益。另外,從居民儲蓄存款的期限特征看,6個月左右期限的理財產品與居民儲蓄存款剩余期限的匹配度較高,存款替代性較強。
綜合上述因素,預計1月~3月期限的理財產品將占主流,現金類理財產品(“T+0”)由于流動性和收益率方面的優勢,對階段性閑置資金仍將保持較大的吸引力。整體而言,隨著市場利率的下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將隨之步入下行通道。但考慮到投資者對理財產品收益率的路徑依賴,2012年年初的收益率不會出現大幅下滑,一季度后將逐步下行。
第四,資金池類產品將更加規范,對風險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俺杀究伤?、風險可控、信息披露充分”是銀監會對銀行理財業務的基本要求,每個產品對應確定的資產組合是基本前提。在監管政策引導下,2012年,資金池類理財產品將向現代資產管理模式下的資產組合類理財產品演化。資產組合類理財產品與資金池內理財產品的最大區別在于——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將從目前按約定預期收益率為基礎,改為以產品凈值為基礎進行發售,類似開放式投資基金。在該模式下,合理的資產負債結構是防范流動性風險的關鍵,需通過設置資產準入標準、各類資產限額、資產負債錯配缺口限額、資產負債久期缺口限額,確保流動性資產的配置比率,將流動性風險控制在可承受范圍內,商業銀行的資產管理能力也將由此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作者系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