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是我國現代的優秀小說家和劇作家,在他的文學創作中表現出獨特的個性藝術和獨具一格的文學風格,這造就了他在文學領域中的中心地位。老舍在開始嘗試戲劇創作的時候,已經在文學上享有很高的榮譽,并且也是享譽海內外的小說家。及至到1939年,當時的社會正在舉行全民抗戰的活動,而老舍為了解救文學協會資金短缺的問題,在朋友的鼓舞下,開始走上了戲劇的創作之路。事實上,老舍從沒有過戲劇創作的經驗,對戲劇的模式也不了解,而且老舍也談到過,自己創作戲劇模式也是按照小說的寫作方法來構想,并嘗試著把小說和戲劇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了個性鮮明的“小說化戲劇”。因為戲劇的每一幕都要相互呼應,不僅要與前一幕保持連貫性,還要與下一幕銜接,所以劇本在形式內容上都與小說有差別。
一、突出人物在戲劇中的核心作用
在老舍的小說化戲劇創作中,他將人物作為戲劇的中心部分,這是老舍小說化戲劇的突出特征之一。在其他的戲劇中都是把情節作為中心環節,并且特別重視戲劇情節的形象性特征。然而老舍的戲劇創作改變傳統的創作方法,把人物作為突出部分,把人物的變化發展作為戲劇作品的推動點。老舍也指出,戲劇創作主要凸顯人的作用性,只要人物的戲劇效果得到加強,仍然是一部成功的戲劇作品,只有把出發點放在人物的變化中,戲劇才能沿著設定的軌道發展下去。例如老舍的戲劇作品《張自忠》等都是首先根據人物的發展需要來表現事件的進程,從某一個人物出發,再緊緊地圍繞這個人物展開事件和戲劇效果的凸顯。雖然在劇作《龍須溝》中首先描寫了事件,再描寫人物,但最后都是以人物的變化為主。在這部作品中,老舍并沒有把視角集中在修溝的過程中,而是側重于表現龍須溝周圍的百姓生活,描寫了他們生活的環境和勞動的場景。
《茶館》是最能凸顯出老舍的小說化戲劇的作品,并且展現了以人物為中心的創作特點。在劇作中,引領故事發展的不是較為統一、曲折的故事,而是以茶館中各個社會身份代表的生活小人物為創作的中心,體現了他們的生活命運,以此達到深化主題的作用。在《茶館》中老舍共刻畫了幾十個小人物,很多的人物都有其獨有的性格特點,并通過他們的語言特點來折射他們的性格特點。其中王利發就是一個顧全大局、服務周到的人物,對待各個客人都有機敏的反應,凸顯出茶館當家的本色。而常四爺則很爽快,性格上多有在江湖上行走的仗義之氣,并且臉上已經有歲月的痕跡,一種老練的滄桑之氣。而宋恩子等人則顯得尤為奸詐、陰險。在劇作中幾乎所有的人物都有其獨特的性格特征和社會地位,并通過簡短的幾句話就能使人物的形象凸顯出來。在老舍的小說化戲劇中,也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為表現人物的形象特征,凸顯人物的戲劇起到了推動作用。通常簡短的幾句話和簡單的動作描寫就能起到很好的人物表達效果。在老舍的小說化戲劇中可以看到他對底層群眾形象進行了深入的了解,并對他們的生活命運持以關注的目光,通過日常生活中對人物、社會、生命的思考和觀察,在戲劇作品中表現出大量的小人物形象,并深刻地說明歷史的進步正是得益于廣大群眾的創作力量,也把生活的真實性和文學藝術的審美效果結合在一起,構建了獨一無二的人文瑰寶。
二、追求戲劇語言的審美特點
另外,老舍在小說化戲劇中對語言的戲劇性效果十分執著,這也形成了他在小說化戲劇創作中的另一個顯著特點。老舍在嘗試戲劇的創作中逐漸沿著民族化、地域化的路徑發展。戲劇通常是以戲劇情節和人物的矛盾性來促進戲劇的高潮發展,并在戲劇的創作中還特別注意事物發展的順序結構,然而在老舍的戲劇中卻是用真實的語言描寫來達到審美藝術上的要求。老舍還對日常生活中的語言進行藝術性吸收,把具有鮮明特點的語言進行轉變,于是就成為了文學化的語言,成為了老舍小說化戲劇中的語言審美特色。
(一)濃郁的京味、京韻
老舍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在他的文學作品中也大多在展現北京人的生活情操和社會情境,最大的亮點就是戲劇性的語言特色,具有濃厚的北京味道和腔調。老舍還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來描寫最具北京特色的胡同、四合院等百姓居住的地區,還表現出人民生活中別具風格的情趣以及北京城內的生活原貌。老舍所描述的北京具有鮮明的特點,是沒有任何地域可以替代的。老舍的文學作品是對北京的真實反映,在戲劇作品中還多處描寫到北京社會中的方方面面,更有純北京韻味的語言特色。或許只是簡短明了的幾句話,但一個充滿個性特點的北京人形象就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例如在劇作《方珍珠》中描寫到兩個相隔多年未見的老友在北京重逢,其中一個說:“哎呦喂,你這個白老二,咱倆十年沒見了,我天天都想你,不想你我就是個兔子。”然后另一個人在檫摖眼說:“我要是有一天沒想你,我就是兔蛋。”通過兩人的對話可以很快地想象出他們大概的性格特征,并鮮明地表現出北京這類人民的形象。通過簡短的語句就可以看出北京特有的說話方式和稱呼習慣,并在老舍多次的文學作品檢驗中,使人物語言表現出來的北京味道符合小說化戲劇中對語言的要求。所以欣賞老舍的文學作品總能領略一番活靈活現的北京語言,幾乎人物一開口說話就帶有純熟的京味。老舍通過純正的京腔表現出北京人的生活習慣,并融入到戲劇創作中,把北京話進行凝練,作為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語言表現。
(二)平民化的幽默語言
另外,老舍的文學語言中還帶有幽默式的語言色彩,在他的小說化戲劇中也是一樣,成為了老舍文學創作中獨具的語言特點。與其他現代文學作家相比較,老舍的幽默語言更具吸引力。在現代的文學作家中,可以總結出魯迅的幽默主要表現在對事物見解獨到;錢鐘書的幽默語言主要是教育者的表現,洋溢著聰慧的性格特征;而老舍的幽默語言則傾向于群眾化的語言表現,充滿溫情,而他獨特的幽默化語言主要來源于他在生活中對待人事物的態度表現。當老舍看到了別人身上的弊病,他不會對他們說教,或者是嚴厲地教育他們,在他認為每個人都存在缺點,但也要看到別人的優點,所以在描述幽默的語言時,老舍把自己的位置放在與群眾相等的地位中,而不是站在高處對別人指手畫腳。老舍的幽默語言中也具有典型的北京韻味,并且表現出北京人在逃避話題時采用“打哈哈”的語言形式,不僅通過這種發笑的形式來代替心中的憤怒之情,又略帶一些自我嘲諷的感情色彩在其中。所以老舍正是通過幽默的語言表現和純正的北京方言以及淡然的人生態度來展現人們生活中的種種情境。在劇作《茶館》中,就特別地描寫了常四爺等幾位茶館常客的對話語言。常四爺說道:“我這兒有花生米,邊喝茶邊吃著,這真是個樂子!”緊接著秦仲義又回答他:“可有誰能嚼動?”王利發也湊上熱鬧,說道:“好容易有花生米,可全都嚼不動。”從他們的對話中,可以看到他們的感情色彩中帶有無可奈何和氣憤,但仍然通過幽默的語言表述出來,感覺在自我嘲諷,便打起哈哈了。另外在老舍的文章中還對他自己的幽默語言作了一個總結,他認為幽默其實就是對生活的一種心態,幽默的人不會破口大罵,也不會感到自卑。而正是這種幽默的語言能很好地詮釋文學藝術家的人生姿態,更是一種脫俗的文學氣質和博大的胸襟。
(三)純正的北京語言特色
老舍在語言上的藝術創造得益于他對北京人民生活方式的關注和對民間藝術的熱愛。他對北京民俗語言進行了大量的加工創造,并使其具有文學性的語言特征,經過不斷的努力,老舍提煉出來的語言具有干凈明了、活靈活現、通俗易懂的特征,并且細化到用詞、語氣上,甚至是說話時的表情語態都是他特有的語言表現形式。在老舍創作的小說化戲劇中,北京人民的方言經常出現在劇作中,使戲劇藝術更具有生命力和靈動的氣息。而且老舍使用的北京方言能很好地體現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引用了大量的群眾化用語和兒化音,例如抓早、趕趟兒、倒霉蛋兒等,這些詞匯都具有北京語言的特色,還帶有爽朗的行事作風,展現出別有韻味的語言特征。例如在小說化戲劇《龍須溝》中,描寫到丁四嫂剛穿上了新鞋時的感受,“瞧,這鞋還真抱腳兒,肥瘦兒都能穿。從這簡短的一句話中,可以體會出北京人說話的語言特點。一般情況下試穿新鞋可以說是“合腳”,但老舍卻引用了北京腔調,而采用了“抱腳兒”,不僅用詞上符合北京人的說話方式,在讀起來的時候也能感受到北京人的爽朗之氣,很親切、到位地表現出人物內心中的情感,并且說話者的語氣和神態都能浮現在我們腦海中。
老舍親身經歷了北京社會中的種種變化,親眼看到了北京面貌的轉變,并且把北京的變化和感情基調都表現在小說化戲劇創作中,深刻地描寫了北京社會中的全貌和民風。老舍是一個賦有真知灼見的文學作家,他洞悉社會中的百態人生,并站在世界的高度上觀察社會生活,敏銳地嗅到城市的變遷和前進,并對此細細品味,使其成為小說化戲劇中獨特的戲劇元素。老舍開創的小說化戲劇獨具一格,并且打破傳統戲劇創作模式,把人物作為戲劇的核心并推動戲劇故事的發展,再加上賦有審美意涵的語言特征,使老舍創作的小說化戲劇在世界的戲劇舞臺上演繹獨特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 徐忠明.老舍戲劇的語言藝術[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04).
[2] 楊清華.淺析老舍《茶館》語言藝術[J].科學咨詢,2009(12).
[3] 馬名法.借著對話寫出性格來——老舍論戲劇語言的性格化[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04).
[4] 陳發興.《茶館》藝術性談片[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1988(04).
[作者簡介]
高建慧(1965—),女,吉林德惠人,學士,長春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現代文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