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新版《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正式實施。新要求指出:國家提倡獻血年齡為18~55周歲;既往無獻血反應、符合健康檢查要求的多次獻血者主動要求再次獻血的,年齡可延長至60周歲。
新要求同時將單采血小板獻血間隔由原來的不少于4周調整為不少于2周,但每年不超過24次;將全血獻血后與單采血小板獻血間隔由原來的不少于6個月調整為不少于3個月;對兩次全血捐獻間隔仍沿用《獻血法》第九條的規定,為不得少于6個月。
新規甫一出臺便引發熱議。
有人認為,延長獻血年齡、縮短獻血周期只為填補“血荒”,涉嫌違法;有人認為,讓花甲老人繼續獻血是豬油蒙心,有違人道;還有人認為,這是對健康、對生命的不負責,是急功近利。
不得不說,這些質疑反映了群眾心聲,有一定道理,但未必全部正確。
質疑篇
爭議1:延長獻血年齡是否違法?
《獻血法》第二條第二款明確規定“國家提倡18周歲至55周歲的健康公民自愿獻血”。而新要求卻允許56~60歲老人獻血,這是否違法呢?
其實早在1998年,在《獻血法》發布之后實施之前,人大法工委發布的《<獻血法>釋義》便作了解釋,“考慮到我國公民的體質狀況和各地的做法,法律規定55周歲為無償獻血的終止年齡。但法律規定的終止獻血年齡,只是法律的一般規定,并不是超過終止年齡不允許獻血。”可見,新要求并不違法。
爭議2:花甲老人還能不能獻血?
總體來說,老年人的身體狀況畢竟不能和年輕人比,限制他們獻血也是對其健康負責。不過,55歲這個檻放到世界范圍內并不算高,而且獻血年齡限制還取決于獻血的種類。
獻全血者,國際上年齡上限大部分是65周歲。除首次獻血者外,加拿大醫生認為還可以放寬到70周歲,我國澳門則認為可放寬到69周歲。
獻成分血者,國際上年齡上限約為60周歲,如日本規定為54周歲;新西蘭規定首次獻血者為60周歲,固定獻血者為70周歲;韓國規定為64周歲;澳大利亞規定首次獻血者為60周歲,經全科醫生批準最高可延長至80周歲;香港和臺灣均規定為65周歲。
注:人體血液由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血漿等成分組成,全血就是包含全部成分的血液,無償獻血一般是采集全血;成分血是全血通過血液分離機分離采集的只含某種血液成分(目前以血小板居多)的血液,其他血液成分則會回輸給捐獻者。
可見,只要健康允許,花甲老人獻血是安全的,新要求充分考慮了這一點,也滿足了部分長期、固定的“超齡”獻血者的獻血愿望。
爭議3:延長獻血年齡、縮短獻血周期是為緩解“血荒”?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一是新規會不會大量增加獻血人數;二是原有獻血周期是否偏長而有必要調整。
其實,年輕人才是目前我國獻血人群的主力軍,新要求并不會顯著增加獻血量,要獲得充足、安全的血液,仍需要更多健康適齡公民積極參加獻血。
有血液中心曾經做過統計,在當地獻血人群中,職員(主要是剛參加工作的大學生)、農民工占62%,大學生占25%,三者加起來占到87%,而其他群體雖然人口基數很大,但獻血人數所占比例極低。
至于獻血周期,其他國家和我國香港、臺灣、澳門等地區獻全血間隔一般為3~4個月,美國規定間隔8周即可再次獻血,香港規定成年男性間隔3個月、成年女性間隔4個月可再次獻血;獻成分血間隔則一般為2周,每年不超過24次單采血漿/血小板。
比較起來,顯然我國的獻血間隔期設置相對偏長。所以新版要求將單采血小板獻血間隔由原來的不少于4周調整為不少于2周,但不大于24次/年;將全血獻血后與單采血小板獻血間隔由原來的不少于6個月調整為不少于3個月;對兩次全血捐獻間隔仍沿用《獻血法》第九條的規定,為不得少于6個月。
新版要求對單采血小板獻血間隔的調整遵循醫學科學的原則,借鑒了其他國家及我國港臺地區已經成熟的、經過驗證的標準,同時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兼顧獻血安全和無償獻血發展需要,符合我國國情。盡管有增加血量緩解血荒之嫌,但確實有理有據,讓人無從辯駁。
延長獻血年齡后,獻血面自然可以拓寬,理論上可以增加獻血量。但如果把希望全寄托于此,單純想僅憑延長獻血年齡就化解血荒問題,恐怕只是一廂情愿、杯水車薪,沒有找到血荒的根源,自然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剖析篇
由于我國義務獻血人數長期偏低,而臨床用血卻大幅增加,近年來,各地“血荒”層出不窮、愈演愈烈。然而,血荒困境并非是獻血者年限太短,適宜獻血人數太少,而是熱情參與義務獻血的人太少。
“血荒”困境,源于3點
我國實行的是無償獻血制度,我們也相信,沒有多少人指望通過獻血發財,絕大多數人應該是愿意積極主動獻血的,之所以與實際情況不一致,主要原因有3點:科普宣傳不夠、制度繁冗復雜以及負面事件頻發。
正常獻血對身體其實沒有什么損害,但由于大眾醫學科普知識匱乏,稍有煽風點火便容易以訛傳訛。比如網上經常可以看到如“某某醫生從來不獻血,因為他(她)知道獻血對身體有害”之類的小道消息,如果不具備相應科普知識,人們看到這樣的消息就會大有上當感,進而裹足不前,不愿也不敢獻血。
消除謠言,正本清源,需要科普的力量,這要求大家積極關注學習科普知識,提高自身科學素養。
另外就是制度上、管理上的問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在履行對義務獻血者的獎勵和補償措施中還存在一些弊端。比如,無償獻血者及其直系親屬在需要輸血時,可以免費使用其獻血量3倍的血液。但問題是,受血者必須先繳納各種費用,然后再憑借有關手續辦理費用的減免,整個過程既繁瑣又不便操作。而獻血無償與輸血費用高昂形成的極大反差,以及“獻血功臣無血可用”、“血漿淋花”等負面新聞的頻頻爆出,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人們的獻血愿想。這幾方面不加以改進和完善,血荒之困近乎無解!
其他影響因素還有獻血點較少、醫護人員態度冷漠等,也應加以重視。
以人為本,博采眾長
要喚回大家獻血的勇氣,需要從上面的“病因”入手,改良獻血環境。
首先,加大科普宣傳力度,增強老百姓的辨別力,讓他們不被誤導;其次,簡化獻血者享受權利時的層層報批,讓他們切實感到方便;再次,嚴格管理,落實獎懲,杜絕負面消息的再次出現。而合理增加獻血點,醫護人員真心、熱情接待獻血者,合理補償(不一定是現金)也是必可不少。
此外,還可以借鑒一些海外的經驗。
在英國,義務獻血者有專用的打折卡,在商場、餐館消費時能獲得優先和特別優惠;在德國,獻血者可以得到免費且最嚴格的體檢;在馬來西亞,獻血者可以得到打折卡,可以在商場、餐館消費時獲得優惠;在日本,經常獻血者會被媒體表揚和宣傳,良好的獻血氣氛得以形成和維持。
在我國,盡管也時有“獻血狀元”等報道,但總的來說,做得還不夠,還要多學習、多改進,最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尊重獻血者。
其實,血疑,不難回答;血荒,不難緩解。
編輯/李宇杰 jtyy672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