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名60歲的女性朋友,平時身體很好,無“三高”,常常運動,單位體檢也很正常。可是最近因為一次“小中風”(醫院的診斷)而送醫院,經及時輸氧等治療,幾天后便痊愈出院。請問專家什么是“小中風”?今后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什么呢?
廣西 黃讀者
【編者】小中風是指一過性腦缺血發作,也稱為小卒中,是由于腦組織局部缺血所引起的,一般相當于中醫學所說的中風先兆。患者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如2~3分鐘),產生半身麻木,一側手和胳膊麻木和發沉,行走不便,還可能出現語言不利、口齒不清的癥狀。但是這種反應都具有一過性,在發作后24小時之內可自行緩解,并且沒有明顯的后遺癥。
小中風的癥狀轉瞬即逝,發作時間可能極短,很多人都未能給予重視,認為癥狀消失了就好了,卻不知小中風是中風的預警信號,如果錯過及時預防的時機,結果就很可能導致中風。這種腦組織局部缺血帶來的神經功能障礙,雖然是“一過性”,卻不是一“過”永逸的。據調查,小中風發生后,約50%的患者在5年之內至少發生1次腦梗死事件,如果診斷或治療不當,其中10%腦梗死發生在小中風發作之后的90天之內。
高齡、肥胖、吸煙、嗜酒、有家族(遺傳)史,以及患有高血壓病、糖尿病、血脂異常癥、心房纖顫、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等疾病的中老年人,更容易發生小中風。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的患者也容易發生小中風。具有上述1種或多種危險因素的人被稱為腦血管病高危個體,更應該警惕小中風的發生。
出現過小中風的患者,應積極采取預防措施,防止發生中風。主要的措施包括:
改善生活方式,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脂肪多的食物;增強體育鍛煉;適度飲紅酒,戒煙;調整情緒,放松心情;避免長期精神緊張或勞累,合理安排好工作和生活。
高血壓患者應系統地接受藥物治療。有些患者不想面對現實,不按時服藥,而是吃吃停停,這反而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飲食控制、適當的體育鍛煉、口服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很多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好,導致中風的發生。
有心律不齊,尤其是心房纖顫的病人,應積極治療心臟病,糾正心律失常。對于慢性房顫患者又合并有其他危險因素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抗凝藥物。
血脂異常者要注意飲食結構的調整,少吃脂肪,多吃蔬菜、雜糧,增加運動量。如飲食控制無效者可加服調血脂的藥物(詳見本刊2003年第4期“名醫談病”專欄10~13頁《調節血脂,讓“生命之河”長流》一文)。
發現血黏度高或纖維蛋白原濃度高的患者,要在醫生指導下選用改善血循環或降低纖維蛋白原的藥物。但由于降纖藥有導致出血并發癥的危險,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應用,不可濫用。
辨證論治口服中藥對預防中風是有益的。具備上述危險因素的患者常常出現很多不適癥狀,例如有的患者雖然血壓控制到理想狀態,血糖也控制在合適的水平,但還是經常出現頭暈、耳鳴、手足麻木等癥狀,采用辨證論治口服中藥的方法可以改善癥狀,對于預防中風的發生有著積極的作用。常用的中藥處方有天麻鉤藤飲、鎮肝熄風湯、杞菊地黃湯、半夏白術天麻湯等,需要醫生根據患者個體情況辨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