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乙肝大國,而現在的孩子又大都是獨生子女,一旦把乙肝病毒傳給孩子危害很大,社會問題也會增多,因此需要積極預防,爭取別把乙肝病毒傳染給孩子。通過多年的研究和臨床實踐,現在已經有了比較好的預防方法,希望大家能從本文中有所收獲。
阻斷乙肝病毒向新生兒的傳播,途徑有二:一是阻斷來源,即做好妊娠前和妊娠期間的藥物預防;二是給新生兒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阻斷去路。
妊娠前或妊娠期藥物預防
先來說如何阻斷乙肝病毒來源。
對于媽媽血液內乙肝病毒量較高者,最好是在妊娠前或妊娠期進行藥物預防,即在病毒進入胎兒體內即進行預防。以前曾有人提出在妊娠后3個月給媽媽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進行預防,如今,此種方法基本上已經被否定?,F在比較肯定的是用抗病毒藥物來進行預防。如《2012亞太地區乙肝治療指南》指出:“為了防止母嬰傳播,對于HBV DNA(血液中乙肝病毒的含量)> 2×106 IU/mL(107拷貝/ml)的婦女在妊娠晚期可以用替比夫定治療,替諾福韋也可作為選擇之一。”
妊娠用藥必須確保安全
《2012亞太地區乙肝治療指南》中只提“妊娠后期開始給藥”,而不提“妊娠前即開始給藥”,這也主要是出于“慎重”的原因。因為嚴重的新生兒畸形主要發生于妊娠頭3個月(即妊娠早期)。至妊娠后期(后3個月),胎兒的發育已基本完成,這時再發生畸形的可能性就幾乎沒有了,因此這時給藥是最安全的時期。但現在越來越多的材料證明,孕早期用藥還是相當安全的。
《2010中國乙肝防治指南》也指出, “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過程中發生妊娠的患者,若應用的是拉米夫定或其他妊娠B級藥物(替比夫定或替諾福韋),在充分告知風險、權衡利弊、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情況下,治療可繼續。妊娠中出現乙型肝炎發作者,視病情程度決定是否給予抗病毒治療,在充分告知風險、權衡利弊,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替諾福韋治療?!?/p>
國內的《指南》中特別強調,“在充分告知風險、權衡利弊,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替諾福韋治療”。這主要是因為正常妊娠的新生兒中也有2%左右會有畸形,也就是說,孕婦不論是否應用抗病毒藥物,其新生兒也會有2%左右的概率出現畸形,而一旦出現畸形,醫生就很被動。
3種預防藥物各有優劣
既然乙肝媽媽可以使用抗病毒藥物,那么,在拉米夫定、替諾福韋或替比夫定三種妊娠期可以使用的藥物中,哪一種效果最好?又該如何選呢?
拉米夫定 其優點是價格最便宜,效果也還不錯,缺點是其較易耐藥,而一旦耐藥就比較麻煩,故國外已較少應用,這次亞太地區《指南》中沒有提它,就是這個原因。
替諾福韋 抗病毒效果很好,也基本不引起胎兒畸形,而且其他抗病毒藥物耐藥時,它都有效。但它的缺點是有可能影響骨骼。最近有國外報告指出,有研究發現,應用此藥的媽媽,其新生兒出生時和正常新生兒一樣,但到1歲時,其身高及頭圍均稍低于正常小兒。
替比夫定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對胎兒及新生兒有較大的不良影響,因此,如果不考慮經濟因素,它應當是首選。
服藥時間對預防效果有影響
藥物預防乙肝傳播的效果取決于2個因素——
一是媽媽血液中的乙肝病毒含量。如果媽媽血中的乙肝病毒量<105拷貝/ml,不對媽媽進行預防,僅僅出生后給新生兒預防,一般也不會感染新生兒。
但如果媽媽血中病毒量非常高,那么即使在妊娠后期給予抗病毒藥物預防,也可有40%~50%的感染率。
第二個影響因素是媽媽服藥開始的時間。如前所述,病毒量非常高時,妊娠后期(妊娠后3個月)開始預防,仍有50%左右的感染率;但如果在妊娠前即開始服藥,至媽媽血液中的乙肝病毒轉陰后再受孕,那就有可能實現百分百預防?,F在,無論是用拉米夫定預防的患者,還是用替比夫定預防的患者,都有這方面的報告。
新生兒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無論母親血液內乙肝病毒量大還是量小,新生兒出生后,應立即給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這也是這里要講的阻斷乙肝病毒向新生兒傳播的第二步——阻斷去路。
如今,我國已經普遍這樣做,效果很好,可以有90%以上的預防效果。這一步的關鍵是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注射時間越早越好,最好是新生兒一出生就馬上注射。因為剛出生時,病毒剛剛進入新生兒體內,馬上注射,就可以及時中和掉體內的乙肝病毒。
而如注射時間晚,病毒已經進入新生兒的肝細胞內,再注射球蛋白就沒用了,因為球蛋白是不能進入肝細胞內的。
遺憾的是,即便做到這一步,每個新生兒的預防效果,也要根據媽媽血液內乙肝病毒的量來判斷:量少的幾乎可百分百預防;若妊娠后期,媽媽乙肝病毒檢測出來的量很大(>109 拷貝/ml),那說明胎兒在子宮內感染乙肝的可能性會增大。這時,通常只有50%~60%左右的新生兒乙肝可以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