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多數心臟病患者而言,了解自己的心功能狀況才能實現治療前移,預防為主,避免或延緩心力衰竭的發生發展;而對于醫生來說,治療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判斷患者的心臟功能狀況。
61歲的劉先生每天清晨到附近公園晨練。前日清晨,劉先生同往常一樣,早早地來到公園,打太極、舞劍完畢后,感覺精神十足,又繼續慢跑,半小時慢跑下來后,便到一旁坐著,還沒休息一會突然感覺心慌、頭暈,竟然頭一歪就倒了下去。旁邊的人發現不對勁后趕緊將其送往醫院救治。醫生做了相關檢查,診斷劉先生是運動過量致心功能不全。
所謂心功能不全,即指心臟舒縮功能發生障礙,血液循環在體內不能正常進行,即心臟無法將含氧豐富的新鮮血液擠壓到全身各個器官,也沒有足夠的空間吸納回流的血液,致使臟器淤血、缺氧,患者會出現乏力、活動氣短、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下肢水腫等癥狀。劉先生顯然對自己的心臟功能狀況不甚了解,以致運動過量累壞心臟。因此,建議中老年人定期到醫院檢查,對自己的心臟功能做到心中有數。
那么,哪些檢查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判斷心臟功能狀況?
最常用——活動能力的差異
心臟功能受損不僅會引發各種癥狀,也會對患者的活動能力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所以,通過患者的活動能力,醫生可以判斷其心臟功能狀況。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提出一項分級方案,根據患者活動能力的強弱,把慢性心衰患者劃分為4級,這個方案幾十年來一直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
Ⅰ級:患者患有心臟病,但活動量不受限制,平時一般活動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難或心絞痛。
Ⅱ級:體力活動受到輕度的限制,休息時無自覺癥狀,但一般體力活動下可出現疲乏、心悸、呼吸困難或心絞痛。
Ⅲ級:體力活動明顯受限,平時一般活動即引起上述的癥狀。
Ⅳ級:不能從事任何體力活動。休息狀態下出現心衰的癥狀,體力活動后加重,臨床經常見到的典型癥狀,即端坐呼吸。
最簡便——6分鐘步行試驗
該方法是一項最為簡便易行、安全、方便的試驗,它通過測試慢性心衰患者的運動耐力來評價心臟功能。在臨床上,這一試驗常被用于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的對比,從而評價心衰治療的療效。即:要求患者在平直走廊里盡可能快地行走,測定6分鐘的步行距離。
6分鐘步行距離<150m(米),表明為重度心功能不全。
6分鐘步行距離在150~425m之間,為中度心功能不全。
6分鐘步行距離在426~550m,為輕度心功能不全。
最專業——通過醫學儀器
以上兩種方法容易受到患者主觀感覺的影響,有時患者的感覺與客觀檢查結果相差很大。比如患者自己感覺癥狀很輕微,檢查卻發現心臟已經出現比較嚴重的器質性病變;或者患者感覺癥狀已經嚴重到難以忍受,結果檢查下來卻一無所獲。有鑒于此,有的患者還需要通過心電圖等現代科技手段來評估心臟功能狀況。
1.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常規、尿常規、生化、肝腎功能及甲狀腺功能檢查,以了解心功能不全的病因及誘因。血漿腦鈉肽(BNP) 來源于心室,檢測血漿BNP,對判斷急性呼吸困難病人是否存在心衰有重要價值,BNP 檢測正常時可排除心衰的診斷。
2.心電圖檢查:有助于判斷患者是否有心律失常的表現。
3.胸部X線檢查:可顯示出心影的大小及外形,根據心臟擴大的程度和動態變化可間接反映心臟的功能。可根據有無肺淤血,判斷是否存在心功能不全。
4.超聲心動圖檢查:提供心臟各腔室大小的變化、各瓣膜結構改變及功能情況。還可以用于估測心臟的收縮和舒張功能。
5.中心靜脈壓測定:對于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測定中心靜脈壓可以幫助了解患者當時的有效血容量、心功能和血管張力等綜合狀況。連續測定中心靜脈壓,可動態地了解血容量的變化及判斷心臟對補液的耐受能力,是調節輸液治療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
編輯/嚴敏 jtyy673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