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自改革開放30余年來GDP以平均每年約10%的速度持續增長,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2012年上半年的經濟數據卻不甚樂觀,我國經濟下行壓力驟增。目前世界范圍內的經濟不景氣以及亞太地區緊張的政治局勢,都給我國的對外貿易帶來了負面影響。在投資和出口雙雙遭遇阻力的情況下,中國經濟要實現“軟著陸”、并在減速通道中維持經濟的相對穩定,應著力關注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國內消費。我國所擁有的消費潛力是毋庸置疑的,而如何將巨大的消費潛力轉變為有效需求和消費實力將是能否保持經濟平穩過渡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經濟“軟著陸” 消費潛力 擴大內需 消費環境
改革開放30余年來,中國GDP以平均每年近10%的速度持增長。進入21世紀,增長勢頭依然強勁,2000-2011年的GDP平均增長率高達11.97%,即使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我國的GDP增速也未曾低過9%,見圖1。中國憑借獨特的優勢,保持了30余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這種發展模式正在遭受著嚴峻的挑戰。2012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8%,季度經濟增速由前期緩行轉為加速回落的態勢:具體看來,一季度GDP增長8.1%,較去年四季度回落0.8個百分點;二季度GDP增長7.6%,較一季度又回落0.5個百分點。同時,工業增速和投資增幅也伴隨收緊,我國經濟下行壓力驟增。經過長期的飛速發展,我國經濟客觀上需要一定空間的回落,在回落的過程中能否避免對經濟增長、就業產生“硬沖撞”將是下一階段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中國經濟能否成功實現“軟著陸”對于整個世界經濟具有深遠的影響。(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1)
圖1 我國近年來GDP增長率
長期以來,我國遵循外向型經濟增長模式,2010年進出口總額占GDP總量的比重高達50.2%,且經濟增長除少量依靠高端技術外,主要依靠低價使用本國低端技術和自然資源以及廉價的勞動力來實現。根據官方統計數據,2010年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36.8%,資本形成和貨物服務凈出口對于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4%和9.2%。可見雖然進出口總額占據我國GDP總量很大比重,但是凈出口額對于GDP增長的推動有限,2010年對GDP增長的拉動僅有0.9個百分點。隨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加深,全球范圍內經濟相對不景氣,使我國的對外貿易條件惡化,很多行業在海外市場的需求下降,與此同時,由于領土爭端和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計劃,對外貿易深受影響,這都為我國經濟的“軟著陸”帶來了阻力。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而又處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消費需求的緩慢增長與不足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這一問題的癥結在于廣大農民、農民工及城鎮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不足,那么如何改變這一現狀是我們這一階段著手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消費文化需要良性引導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獨特的消費觀,中國人平均將其50%的收入儲蓄起來,而在美國和德國,這一數字僅為14%和20%。這種由歷史文化形成的消費觀念也并不是不能由外部環境改善而得到轉變。政府及社會媒體應加大對與居民消費的引導力度,適當地動員公眾消費。同時,信用消費也可以進一步擴大、加深,但是解除百姓消費未來的“后顧之憂”仍是重點問題。
二、居民收入增長效應不明顯
可支配收入還處于較低水平,收入分配方式亟待改善。近年來農村人口的消費現狀不容樂觀。農村居民消費率從1983年最高點的32.3%下降至2008年的8.8%,農村居民的消費額也由1978年的62.1%下降至2008年的25.1%,2009年這一數字為23.8%,2010年為23.1%。可見,農村人口的消費能力相對城鎮人口呈下降趨勢。從1995年以后的數據來看,我國的工資增長水平不低于GDP增長水平,但是由于收入差距擴大、行業差距加深,高收入群體拉動整體水平,并且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支出增長迅速,致使很多居民并沒有明顯感受到收入上漲帶來的生活水平提高。
三、社會保障體系亟待完善
目前我國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已達到95%以上,但是賠付水平仍有待提升;養老保險的覆蓋率約30%,無論是在覆蓋面還是金額上都處于較低水平。改革官員政績考核體系,降低政府運行成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因單純追求GDP增長而忽略民生工程建設的負面影響,改善財政支出結構,通過財政支出合理地進行社會財富再分配,為居民提供牢靠的生存保障。
四、消費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
要建立拉動內需的效機制,我們必須要做的還有優化消費環境,為消費者提供堅實的消費保障,從而使消費者有能力消費,愿意消費而且敢于、樂于消費。目前我國消費環境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消費引導機制對于如何消費處于失語狀態,生產企業和消費者在社會道德整體中處于分裂狀態,社會對于積極消費、安全消費、健康消費、放心消費環境有待建設。當局有必要下定決心、加大力度對破壞消費環境的不法生產企業進行嚴懲,堅定維護消費者權益不動搖。
釋放消費潛力,有效拉動內需,不僅是中國經濟“軟著陸”的緩沖器,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長足發展的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杜文雙,王向.擴大內需的國際經驗與啟示[J].中國市場,2012(27).
[2]刁永作.建立擴大內需長效機制的思考[J].長白學刊,2012(04).
作者簡介:劉智達(1991-), 男,東北財經大學,管理學學士,研究方向:投資經濟。
(責任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