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紀以來,銀行競爭日趨激烈,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提高銀行的盈利水平就成為銀行家和學者們關注的核心問題。進入2012年,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信貸總體需求下降,外資流入減少等因素影響,銀行的盈利能力將受到嚴峻的考驗。本文通過對我國商業銀行總體盈利能力的研究,詳盡剖析影響其盈利能力的多種因素,有針對性地提出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措施。這些措施的提出,對增強我國銀行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維護我國金融體系的發展穩定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商業銀行 盈利能力 風險
一、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內涵分析
由于銀行經營的是特殊的商品——貨幣,而且運營資金中自有資金相對較少,因此銀行經營的安全性對于社會的穩定至關重要。社會和公眾往往較為重視銀行經營的安全性,忽視了商業銀行本身就是一個企業,利潤最大化是其經營的最終目的。銀行作為一種金融企業,只有具備了良好且持續的盈利能力,才能保證銀行的長遠發展。但是,與一般商業企業相比,商業銀行作為公眾資金的持有者,又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商業銀行在經營的過程中必須保證公眾資金的安全性,所以,商業銀行的贏利是在風險總體可控的基礎上的贏利,一旦風險失控,商業銀行的贏利將會化為現實損失,銀行也要被關門清算。
二、影響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因素分析
(一)外部因素
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地位,決定了商業銀行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行業之一,必然與某國或地區宏觀經濟形勢密切相關。商業銀行作為社會資金的供給方與資金需求方的中介機構,企業經營情況和資金業務規模很大程度上由商業企業對銀行資金的需求程度決定。當經濟處于上行和穩定時期時,經濟運行平穩,企業營運良好,居民收入提高,公眾存款增加,而企業對資金的需求也會增加。此外,經濟運行平穩時期,企業經營狀況良好,違約率下降,這些因素都會提升銀行利潤。反之,當經濟處于衰退期,特別是較大規模經濟危機爆發時,銀行經營環境較差,企業對資金需求下降,部分企業倒閉使壞賬增加,這些都會使銀行盈利能力下降。
一個行業的成長發展不僅要受到市場、宏觀經濟因素的影響,同時還會受到該國宏觀經濟政策及金融財稅政策的影響。此外,一國銀行業的運行和發展還要受到該國相關監管政策和法規的影響。當經濟不景氣或者出現較大規模的衰退時,該國政府將會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刺激本國總需求的增長,上述措施則會減緩商業銀行盈利的下降。
此外,隨著中國經濟的國際化步伐加快以及中國銀行業逐步走向國際市場,世界經濟環境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越來越大。
(二)內部因素
在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風險因素,即安全性一直被放在首要位置,而風險因素也直接影響著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商業銀行面臨的主要風險包括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操作風險等。商業銀行持有的資產質量好,風險就低,盈利能力就會增強。而如果銀行資產質量差,壞賬多,內部欺詐嚴重,風險增大,會嚴重影響到銀行的盈利能力。
企業的盈利主要來源業務經營。銀行的營業收入主要包括傳統業務中的利息收入和非傳統業務中的非利息收入。利息收入主要來源于存貸款數量差和利差。由于我國尚未完成利率市場化改革,利息收入目前仍是我國銀行業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也必然受到宏觀經濟震蕩的影響。而中間業務相對較為穩定,對資本金的占用較低,能夠緩沖各種外部沖擊。
三、提升銀行盈利能力的措施
只有具備了較強的盈利能力,商業銀行銀行才能具備足夠的競爭力。為此,筆者特就如何提升商業銀行盈利能力談點個人看法。
(一)優化組織和管理
提高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首先要改革我國商業銀行現有的組織管理運行體制,全面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組織、管理水平,最終形成穩定、高效的創造利潤的經營機制。在我國銀行業現有運行體制下,各商業銀行總行為了提高總體的盈利能力,經常要制定明確的盈利指標、風險指標和發展戰略,并在與各分行溝通協調的前提下,力爭上述目的的實現。考慮到總行層面設立的具體存貸款、盈利指標均需要各分行的理解參與,因此,商業銀行應該改革組織管理體系,賦予擴大各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方面的自主權,通過分支行績效評估框架的建立,確保能夠對分支行的財務和業績進行密切有效的監督管理。
此外,人才是市場經濟創造利潤的核心動力,商業銀行業也不例外。因此,商業銀行應該盡力完善用人、管人、育人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切實樹立以人為本的企業理念,通過制定相應的目標管理體系,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規避可能出現的“道德風險”和“內部人問題”,促使員工的行為與公司的戰略目標保持一致,為銀行創造更多的、可持續的利潤。
(二)加強傳統業務的管理,提高主營業務盈利能力
當前,在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背景下,銀監會存貸比指標監控、各商業銀行貸款規模收緊等為商業銀行改善自身管理體制,優化自身企業結構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在傳統存款業務方面,商業銀行應在繼續加大各大中型企業存款拓展力度的基礎上,豐富居民儲蓄存款品種,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本外幣理財、貴金融交易及第三方存管業務等表外業務,不斷加大客戶的活期存款沉淀。在貸款方面,要調整貸款的行業結構,更多地向第二產業的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行業傾斜。此外,要“抓大不放小”,在繼續支持大客戶做大做強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對中小微企業貸款的支持力度。
參考文獻
[1]李萱.國有商業銀行競爭力比較研究[J].金融研究,2000(9).
[2]姜文峰.提高銀行盈利水平的內外部制約因素[J].柴達木開發研究,1997(6).
作者簡介:常明勇(1967-),男,漢族,山西清徐人,本科,研究方向:經濟學。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