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發酵至今,已演變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世界經濟也步入了后金融危機時期。在這一時期內,中國經濟領域尤其是金融領域面臨的內外風險加劇,文章試圖就威脅中國金融安全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以期加強對金融風險的防范和化解。
【關鍵詞】后金融危機 金融安全 貨幣政策 匯率政策 不良貸款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危機頻頻發生,歐洲貨幣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俄羅斯金融危機、巴西貨幣危機、阿根廷金融危機、越南危機等接連爆發,危機浪潮席卷全球。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和2010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更是在短時間之內使得世界經濟急劇惡化,其負面效應持續至今。我國的經濟發展受國際宏觀經濟大環境不景氣的影響,增速放緩趨勢明顯。作為國家經濟安全中最重要的一環,我國金融安全更是受到了嚴重威脅,其面臨的內在及外在風險日益增加。這是我國現階段面臨的最主要安全問題,業已成為影響我國宏觀經濟穩定、健康發展的現實因素。
一、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之間的沖突明顯
(一)人民幣升值壓力巨大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我國人民幣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升值壓力。在匯率改革實施后短短2月的時間內,人民幣已經從匯改當日的8.27元人民幣兌1美元升值到9月21日的7.51元兌1美元,升值幅度達到了9.2%。
單從對外貿易層面而言,人民幣的升值壓力主要源于我國長期以來累積的巨額國際貿易逆差。2000年起,中國超過日本開始正式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順差國。與此同時,國際市場也產生了基于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大量國際資本流入。根據《2011年中國外商投資報告》的統計,截止2010年底,中國累計吸引外資超過1.12萬億美元,呈現出10年連續增長的趨勢。僅以2010年為例,我國金融業利用外資總額就高達11.2億美元,同比增長146.28%。可以說,金融業已成為我國僅僅次于制造業的第二大引資部門。
造成我國人民幣升值壓力與日俱增的第二大原因是中國的國際外匯儲備近年來也迅速增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際收支持續出現雙順差,外匯儲備逐年增加。尤其是自2001年以來,我國國際儲備的增加幅度遠遠超過了經常項目。2006 年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已達10663.44 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我國雖然經濟增長放緩,但是外匯儲備量不減反增;截止2011年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已達31811.48億美元。巨額外匯儲備的存在毫無疑問增加了其持有成本,并且削弱了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宏觀調控的有效性。而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存在更是吸引國際游資大量涌入,直接導致了我國貨幣供給的增加,加深了國內的實際通脹。
(二)國內通脹現象嚴重
2008 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 作為美國最大貿易伙伴國的中國,經濟增速明顯趨緩。為了配合國際經濟環境,保證經濟增長,中國人民銀行采取了包括降低利率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在內的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不可否認,這一政策的實施為市場提供了足夠的流動性,促進了經濟的回暖。然而,與其他世界主要經濟國家近年來經濟停滯不前的狀況不同,我國經濟在對外開放幾十年間一直在高速增長。尤其過去10年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黃金時期,國內經濟已呈現出明顯的“過熱”征兆。2008年的寬松貨幣政策對我國經濟猶如拔苗助長,導致了通貨膨脹預期加強和資產價格泡沫的滋生,為我國今后的經濟發展埋下了隱患。今年9月13日,美國政府推出的第三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對我國經濟更是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為了避免美國實施QE3之后短期內國際熱錢的大量涌入,中國也必然將被迫采取擴張性貨幣政策,否則將給人民幣造成巨大的升值壓力。這是因為相對于直接投資,金融資本的投機性特征相當明顯。一旦中美之間的息差產生,熱錢必然會加劇對人民幣的投機需求。為了平抑這種需求,維持人民幣的匯率穩定,中國央行就必須拋出人民幣,買入美元,這樣就必然導致貨幣供給的進一步增加,使通貨膨脹的形勢更加嚴峻。而且,大量資金的快速流動將會對我國匯率和經濟的穩定性產生影響,對中國的金融安全也造成潛在的威脅。如何維持一個穩定的匯率環境以符合中國經貿發展和經濟穩定的需要,讓我國呼嘯的“經濟高鐵”平穩著陸,在“通脹”與“保增長”之間取得平衡,盡可能避免“急剎車”造成的經濟由“過熱”驟降為“過冷”的嚴重后果,是我國當前貨幣政策面臨的兩難選擇。
美聯儲前主席沃爾克在訪問中國的時候就曾警告說:“人民幣升值將導致瘋狂的投機,而這一瘋狂投機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將是毀滅性的。中國應該做的是維持人民幣同美元匯率的穩定。”如何應對人民幣升值帶來的風險,有效協調我國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在現階段對維護中國的經濟安全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二、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重偏高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1980年以來,在181個成員國中,有133個國家都經歷過嚴重的金融問題或危機,占全部成員國的70%以上。發生金融問題的有108例,其中由于銀行不良貸款引發的有72例,占66%以上。發生金融危機的有31個國家,共41起,其中因不良貸款引起的有24起,占58%以上。可以說,威脅銀行經營的主要風險仍是不良貸款。
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較差,不良貸款比重較大業已成為我國金融安全面臨的突出問題之一。自中國申請加入WTO后,中國的金融資產質量問題就倍受世界矚目,也成為我國商業銀行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自1999年起,我國成立的四家國有資產管理公司(AMC)對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剝離。共剝離了約1.4萬億元的不良貸款。2003年4月銀監會成立后,將促進商業銀行資產質量提高列為其監管重點。同年年末中央成立匯金公司伊始,即對中行和建行實施了450億美元的巨額注資。一系列有力的改革措施之后,2006年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比率首次下降到一位數,由2004年的26.6%下降到8.6%,國內銀行業保持了連續10年不良貸款總額度和不良貸款率“雙降”的良好態勢。
但中國銀行界并未因此完全擺脫困境,不良資產問題依然棘手。2009年的4萬億元投資計劃執行至今已滿3年,今年全國各地方融資平臺開始進入還款高峰期。人民銀行為此在8月14日特別發文警告,要防范不良貸款規模上升可能導致的系統性金融風險。今年年初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也明確提出:“要把防范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生命線”。受國家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清理整頓和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影響,近兩年來地方財政收入出現大幅下跌,以政府信用擔保為主的商業銀行貸款面臨不能正常回收的風險。此外,當前銀行業金融機構受國內外經濟遇冷的影響,在房地產等重點行業和中小企業借貸等領域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擴大,加上銀行內部風險管理薄弱,操作性風險案件時有發生,資產質量明顯惡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后金融危機時期銀行資產質量惡化跡象逐漸明顯。隨著中國經濟減速效應的逐步滲透,企業的流動性和償債能力均出現明顯下降。受此影響,上市銀行不良貸款較年初增加了78.93億,逾期貸款總額5283.54億元,較年初增長31.3%。其中,90天以內的新增逾期貸款占比達66.3%,逾期貸款的大幅增長意味著銀行后續不良貸款額將繼續上升。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認為未來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提升會是長期趨勢,跨度或將持續10年;
二是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絕對總量巨大。近幾年國有商業銀行的總資產持續走高,不良貸款總體呈下降趨勢,在某些程度和范圍內出現反彈。根據銀監會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截至2012年6月末,境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達到4564億元,比去年末新增285億元;16家上市銀行同期的逾期貸款總額達4026億元,較年初增長超過1258億元。盡管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控制在1%以內,但是近5000億元的不良貸款依然是我國銀行業的巨大隱憂;
三是資產質量問題領域開始擴散。房地產開發企業貸款一直是我國不良貸款的重災區,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在2010年3月發布的報告就曾指出,數年之后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比率將上升4至6個百分點,其中的主因是房地產方面。報告還指出房地產的新增貸款如果沒能得到很好的前饋控制,將有很大可能轉為不良貸款,從而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也將危及到整個市場經濟的協調有序發展。4萬億投資計劃的償貸期來臨之際,過度擴張后果集中爆發,資產質量問題已呈現從下游向上游、東部到西部、出口企業向其他制造業擴散的特征;
四是與我國商業銀行偏高的不良貸款率相比,我國的銀行自有資產率又顯得過低。根據《巴塞爾協議》的要求,商業銀行的總資本包括核心資本和附屬資本,且附屬資本包括未公開儲備、重估儲備、普通準備金、混合資本工具、次級長期債務等多重項目。與外資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核心資本相對較高,附屬資本數額則明顯偏低,且項目只有呆帳準備金一項。而且核心資本大部分集中于固定資產上,變現能力普遍較弱。國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與國際大銀行之間存在的較大差距,嚴重制約了商業銀行的抗風險能力和擴張能力。此外,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不足還削弱了銀行消化貸款損失的能力,進而有可能危及到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加大整個金融系統的風險。
加入WTO后,借助不斷深化改革,我國的金融業總體上穩健發展。然而,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不斷深化、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及國內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形勢下,金融領域中的各類風險隱患很容易暴露出來。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反彈趨勢,加上國際游資在我國的投機性行為明顯使得人民幣面臨匯率浮動風險,如此眾多的金融領域不安定因素,既影響了本國經濟的正常運轉和經濟安全,也使我國的金融系統承受的壓力與日俱增。此外,2006年我國的金融市場開始依照WTO要求對外資開放后,不少外國的金融機構已經開始了在我國的瘋狂并購活動。對此,我國政府在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時,要特別重視金融的核心地位,加大監管金融安全的力度,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參考文獻
[1] 商務部外國投資管理司.2011中國外商投資報告[R].經濟管理出版社,2011.
[2] 鄒新月,郭紅兵,黃振軍.中國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沖突的成因及對策:基于國際協調的視角[J].上海金融,2012(4).
[3] 王磊,彭興韻.中國危機管理貨幣政策的退出研究[J].經濟學動態,2010(1).
[4] 何光輝.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處置的最優政策[J].財貿經濟,2004(6).
[5] 李增來.國際貨幣體系演變下的貨幣政策協調[J].經濟論壇,2010(5).
作者簡介:陳曦(1976-),女,漢族,武漢人,博士,就職于中共湖北省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研究方向:國家經濟安全,政府競爭力。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