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小額信貸發展重心依然應當放在廣大農村地區,除了深化富裕農戶和鄉鎮企業通過金融機構進行貸款這一途徑,更應該兼顧到貧困農戶的個體貸款需求,在處理貧困農戶個體貸款需求的問題上,應當以公益為主,金融機構為輔,本文主要是對中國農村小額信貸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小額信貸 農村金融 政府
一、引言
有關小額信貸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要求,主要涉及兩個內容,一是財務可持續,二是經濟可持續。財務可持續具體內涵是小額信貸機構在不需要外界特別資金的幫助下,仍然可以維持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的具體內容是指小額信貸機構的貸款成本以及非資金成本的支出,完全可以由其自身所獲得的利潤等其他方面的各種收入來承擔。就小額信貸的可持續發展而論,金融管理機構的合法性、資金來源的穩定性、金融管理制度的規范性和社會化服務的專業性,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顯然,政府主導型或半政府主導型不滿足上面所說的兩個持續標準。由于金融管理制度的欠缺,這些機構往往面臨著官員腐敗、目標偏離、資金漏出、還貸率低等問題。就目前而論,商業金融機構的介入雖然提供了一定的資金保障,但由于其組織的營利性,無法滿足小額信貸扶貧的要求。所以,僅僅依靠政府的強制力是無法建立起長效機制的。
放眼國際,小額信貸若想要成功,必須要滿足小額信貸操作機構的專門化。只有在專職的操作人員長時期的管理與監督下,才能實現項目的協調與落實。因此,要探索出能夠持續發展的小額信貸扶貧模式,只有非政府組織和金融機構下設的專職小額信貸機構才能滿足各項要求。
二、中國小額信貸的分析與建議
我國目前的農村貸款現狀主要是企業貸款難,農戶貸款更難,貧困農戶貸款更加是難上加難。目前,農村企業和較富裕農戶尚可以從商業銀行與農村信用合作社來獲得貸款,但一般困難農戶卻很難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所以,非盈利性的小額信貸機構正式彌補農村金融領域“空白”,主要針對貧困農戶,以公益事業為主,不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主要目的就是“扶貧”。公益基金貸款本來就應該重點針對那些有個人貸款需求的貧農,而不應當拘泥于五組聯保這個模式,把那些有貸款需求的個體排除在外,同時還可以引進農業專家,提供優種良種,引導農業產業化發展,并積極引導推動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對于偏遠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應當積極深入這些地區,增加網點覆蓋,并且應地制宜地開展工作。
(一)建立農村小額信貸市場化服務
要形成農村信用社,地方性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機構的相互競爭的局面,發展多種所有制,多種治理形式,多層次的金融組織共存,避免一家獨大的惡性壟斷局面。
(二)明確金融機構主要貸款對象
加強農村小額信貸模式與金融產品創新。金融機構主要貸款對象應該是富裕農戶和鄉鎮企業。非金融機構小額信貸模式所取得成功經驗應該為廣大金融機構所吸收借鑒。
(三)深化農村小額信貸模式
探索發展多種經營模式,如經營戶貸款引導,合作社基金擔保下的貸款;農戶與專業合作社和農業基地資金技術合作貸款;以及征信機構與保證專業合作組織引導下的農戶貸款。要在實踐中創造性地適合三農特點。設計推行只有差異性和多樣性的小額信貸產品,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
(四)完善小額信貸內控風險機制。
金融機構要建立嚴格的業務流程,形成工位之間的相互制約。成立信息披露制度,避免操作風險。強化業務監管,財務管理和風險預測等各項內控制度。提高日常風險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小額信貸專業技術。為小額信貸專業技術應用提供基礎的技術支持,探索科學的小額信貸計劃,合理地輔助以激勵機制,明確管理和收回責任目標及考核獎懲措施,充分調動從業人員的積極性。
(五)完善小額信貸風險分擔機制
為農村重大自然災害建立起政策性保險和商業性保險。對投保農業重大自然災害險的小額信貸農戶給予適當優惠,如引入風險補償機制,對小額信貸機構給予資金補償支持,緩解其扶貧性與營利性之間的矛盾,從而實現政策上對農村小額信貸的可持續發展支持。
三、總結
就農村貸款服務而論,首先,貸款服務覆蓋廣度很低,1個農信社網點對應著逾萬名農民,作為最主要的貸款機構,農信社網點對行政村的覆蓋率僅僅達到12.6%,使得大多數農民的貸款需求得不到滿足。其次,無論是農戶還是鄉鎮企業在農村信用社貸款中所占比例都不高,其中農戶的覆蓋率只有32%,鄉鎮企業的覆蓋率僅有52.9%。最后,就貸款服務覆蓋深度而言,盡管有達55.6%的貸款需求都得到了貸款幫助,但貸款對其資金的滿足率并不高。目前,我國的小額信貸發展重心依然應當放在廣大農村地區,除了深化富裕農戶和鄉鎮企業通過金融機構進行貸款這一途徑,更應該兼顧到貧困農戶的個體貸款需求,在處理貧困農戶個體貸款需求的問題上,應當以公益為主,金融機構為輔。
中國的小額信貸之路,任重而道遠,我國目前處在社會的轉型時期,到底適合什么樣的路子,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吸取經驗教訓才能摸索出來,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應該抱有良好的心態,不要過于極端,以免社會矛盾激化,反而影響了經濟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潘虹竹. 中國小額信貸可持續性研究綜述 [J]. 財經界, 2008(3): 273-274.
[2]陸道生, 王慧敏, 畢呂貴. 非營利組織企業化運作的理論與實踐 [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98-100.
[3]高靈芝, 胡旭. 中國小額信貸扶貧實踐模式的綜述與反思[J]. 濟南大學學報, 2005, 15(6) : 61-67.
[4]閔曉鳴. 淺議農發行小額信貸扶貧功能 [J]. 時代金融, 2006(8) : 60-61.
作者簡介:柏馨(1991-),女,漢族,四川廣安人,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2009級金融學專業,研究方向:金融學。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