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世界經濟環境的不斷進步,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社會經濟環境得到高速的發展。完全借鑒發達國家科研成果的時代已經漸行漸遠了,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就需要大學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新型人才,從而形成科技促發展,經濟興教育,教育提高科技水平的總體格局,要想形成這樣的格局,教育改革是這條興國路上的必由之路,在今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也是一直需要常抓不懈的。
【關鍵詞】經濟發展 教育改革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發展速度是及其驚人的,其中各個方面的進步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正如鄧小平同志說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科學技術跟上去了,我們才能是真的強大了。繼往開來,是現代教育工作者經過20多年的大學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使我們對學習和貫徹小學教育的科學發展觀,推動以人為本的教學改革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和經驗。
重視并加強教學研究管理工作,對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推動教學改革深入、持久、有效地進行,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都是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的。同時我國要想發展必須要以改革為前提,教育改革是發展改革中的前沿陣地,改革促發展是今后中國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由之路。
一、經濟發展需要以教育作為依托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新興高科技產業迅速崛起,為了提高我國面對外來科技發展帶來的壓力,保持和擴大在國際貿易和經濟競爭中的優勢地位所以必須通過教育改革培養出與此相適應的人才,這就要求現代的教育工作者能有更多的創新思想。
第一,中國走過了一條從完全引進到自主研發的道路,建國初期我國沒有能力進行自主研發,只能依靠外國引進,并加以改造以適應本國需要,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國開始了極其重視注重實用性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這其中科研人才的崛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二,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國也將教育事業作為頭等大事來抓,我國的九年義務教育完全免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沒有忘了教育要從娃娃開始抓起的根本。同時特別重視高等教育的發展,“211工程”等一系列制度的上馬標志著我國領導對高校教育的高度重視,這就為經濟促發展,教育提高經濟提供了基本要素。
第三,經濟發展帶動著我國教育的發展,教育開始走上了一條以科研促發展的新型教育之路,各個大學相繼申請課題,國家或者企業為學校提供資源,學校為社會貢獻成果,科研成果更方便地直接應用于國民生產。
二、為什么進行小學教育改革
小學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初級搖籃,首先,只有專業知識豐富、技能精煉的人才走上崗位之后才能夠更快地適應這個社會的快速變化,從某些方面來說這也是一個全才的要求。其次,某方面的知識全面也是一把雙刃劍,在自己所從事的領域很好地發揮了作用,但是在其他方面的知識相對欠缺有造成了人才的局限性。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現在的小學需要打下牢固的基礎。
根據現在中國的基本國情,教育是人才成長重要的門戶,它的存在與發展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可行的方式,同時小學的教育也存在著許多有待改善的地方,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培養現代經濟條件下的人才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
三、教育改革中我們所需要繼續常抓不懈的幾點工作
(一)建立終身學習的制度
一個好的教師的標準是什么?不是你一直可以對本專業的知識全面系統的了解,也不是以可以把一本教材倒背如流,尤其是時代風云變換的今天,知識隨時可能陳舊,落后的知識帶領學生就表示他們在以后的發展中慢了一步,這樣我們所教育出來的學生走上社會就不能及時很好的與社會接軌,所以要求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不斷接收外來的知識,走在時代的前列。同時要求學生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只有主動學習并且有極高學習效率的學生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變化。
(二)教育改革應該把握學生的特征
小學教育是所有教育的起始點,我們不能將其看作是簡單的教育,前面的教育可以說是灌輸型,只要你來上學就直接完全說教。但是小學教育不應該是這樣,我們需要的是研究型教學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明白知識同時可以很好地提高自身的素質。我們高中教學分為文理教學,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吸收多方面知識的能力,大學教育就要彌補這種不足,我們需要培養出來的學生是適應“21世紀需求”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大學的課程有更多的能動性,更好地發揮大學教育的特長。同時需要多以學校的各種活動作為輔助。
(三)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
教學改革必須以實踐作為基礎,我們所需要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才,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首先我們所學到的知識只是為你未來的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理論基礎,走上社會后還是需要學生去更多的動手操作,一個完全理論的人才是必將被這個世界所拋棄的。其次我們現在所能做的就是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在學生在校的時候就聯系在一起,我國的教育也正是這樣發展的,但是還遠遠沒有達到標準,現在的教育依然還是以專業的培養作為主線,輔以一定量的實踐性知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大綱(試行),2001:5.
[2]林麒.高校教育教學研究激勵機制的設計[J].中國大學教學,2006(05):44-49.
作者簡介:叢秀珍(1979-),漢族,任教于吉林省長春市凈月旅游經濟開發區玉潭小學。
(責任編輯:劉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