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反貧困問題的治理上,眾多因素牽涉其中,自然資源、地理位置、制度創新、教育等因素占據重要地位,與此同時,文化也具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本文從經濟學視角出發,以貧困治理中的文化因素為切入點,對文化與貧困間的相互作用機制做出分析,剖析文化中所包含各主要因素對貧困發生的影響過程進行客觀分析和闡述,并將不同文化觀念與貧困、非貧困之間互動機制過程做對比,進一步深入探析文化與貧困、反貧困之間的作用關系,以探討出反貧困工作中文化領域建設的對策框架。
【關鍵詞】經濟視角 文化建設 公共治理 反貧困
“文化”在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往往不是短期內就能夠明顯表現的,“文化建設”本身屬于程序型工作,其投入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夠測量,但其工作成果在短期內是極難被測度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建設工作就此失去了實際效果。
一、文化與貧困的定義
(一)文化的定義與包含的主要因素
文化是“人類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價值理念以及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制度規范、生活方式等所反映的價值取向的總和,體現了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價值標準、價值尺度和價值追求。”其中較新生成的價值體系是被共同認可的,其產生的合法性并未等到或者沒有法律的明文肯定,但其卻成為社會發展中的最先進的規則,這種力量沒有法律條文的規定,沒有暴力、執法機關的強制。公共治理中的自主治理需要制度的配合,同時文化的支撐亦不可或缺。
肖冬松教授在考察文化時提出了一個重要視角,這種視角分別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來考察文化內所包含內容,并認為文化從這個角度來看包含的主要因素是文化觀念和文化力,其中,文化觀念是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識、概念內容以及概念間邏輯關系的集合,是文化的靜態成像;文化力是“各種文化因素在促進和推動生產力發展中的內在力,也可以理解為,人們在改造和征服自然過程中的文化力量”,其可以被看成是文化的作用力的表現形式,是文化的動態成像。從本質上來說,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張岱年先生認為文化主要包括三個層次,其中的第一層次就是思想、意識、觀念等,思想意識中最重要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價值觀念,二是思維方式。在這種劃分層次中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都是文化觀念所包含的內容。
(二)貧困的定義與劃分
國家統計局對貧困的定義為:“貧困一般是指物質生活困難,那些人或家庭的生活水平達不到一種社會可接受的最低標準。他們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資料和服務,生活處于困難境地。”貧困可以分為相對貧困和絕對貧困,另一考察視角也可將其劃分為狹義的貧困與廣義的貧困,在這里本文所著重探討的是廣義的絕對的貧困。
二、文化與貧困的作用機制
在文化與貧困的作用機制過程中有一個不可回避的概念,就是行為主體本身,原因在于人是思想轉化為行動的必然路徑,沒有行動的實施,思想只能停留在意識狀態而永遠不能表現于現實世界中。
(一)文化與行為主體決策的作用機制
文化中包含的文化觀念是文化產生各種影響作用的出發點,重要的是文化觀念同樣是文化力的基礎。文化觀念包含著兩種最重要的基本因素: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是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識、概念內容等基礎內容,韋伯將其稱作為“心象”升華;思維方式是概念間邏輯關系的集合,這不牽涉到“好”與“壞”的判斷,僅僅只是對當前客體所涉相關情況的搜集方式,是對各種信息的處理和過濾以得出事物狀態信息的集合,這是將要被判斷的必要信息。在價值觀念對思維方式所搜集和處理完畢的信息進行“正面”或“負面”判斷從而形成決策,這個決策將影響主體的行為,是文化觀念影響主體行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所共同整合成的這種力量就是動態過程中文化力的體現,文化力的直接作用效果就是對行為主體決策的影響。過程如圖1所示:
(二)貧困與行為主體決策的作用機制
我們可以從是否符合社會發展客觀規律將行為主體的決策劃分為“正面、積極、符合客觀規律”的決策,如學習、運動、生產、鉆研創新等,以及“負面、消極、違背客觀規律”的決策,如戰爭、賭博、驕傲自滿、落后的家庭教育、超負荷的消費等。“正面”的決策將產生的實際效果是有利于個人和社會發展的,“健康的體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進步和發展”等都是作用于客觀世界的實際效果,是快速發展的表現;然而,“負面”的決策將導致的是資源利用的低效率或者是“負和博弈”,其中的后者資源的浪費,可能導致絕對貧困的發生,資源利用的低效率將會致使發展和進步的緩慢,而這種“緩慢發展”與前述的“快速發展”將形成一個差距,“相對貧困”形成。過程如圖2所示:
三、反貧困中的文化建設工作
(一)文化觀念的確立與傳播
在反貧困的文化建設工作中,起點是文化觀念,選擇和確立科學的、符合事物客觀發展規律的文化觀念是首要問題。從經濟學角度看,其中對于資源的利用應當樹立的是效率觀念。這里所說的資源是廣義的資源,其中包括貨幣、時間、精力等。勞動和生產是人的本能,個體所擁有的資源應該被謹慎規劃和利用,盡量避免資源的低效率利用和負和博弈的發生,大部分的資源應當優先用于生產性活動。正確文化觀念的確立是基礎工作的準備,觀念被確立后還需要依托全面的傳播體系將其傳播給行為主體以達到宣傳學習的目標。
(二)配合其他相關反貧困政策措施
反貧困中的文化建設工作是整套反貧困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并不意味著僅憑文化建設就可以達到反貧困的目標。在反貧困的道路上,制度的建設與完善、教育體系改革與創新、衛生與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都占據著重要地位,文化建設與其他反貧困政策措施的配合和相互支撐、呼應是必須要考慮周全的,這涉及到反貧困工作的整體規劃與布局。
(三)長期不懈地堅持文化建設工作
反貧困目標的達成是黨和國家將長期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文化觀念對群體的滲透和影響需要長時間的熏陶過程,文化觀念產生的作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逐漸接受、認同并付諸于實踐的。因此,對于反貧困工作中的文化建設需要長期不斷的堅持、發展和創新,企圖通過短時期的文化觀念灌輸來改變群體行為決策的努力是不科學的。
四、總結
反貧困工作一直以來都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一項工作內容,文化建設工作自始至終都被我黨視為促進反貧困目標達成的必要基礎。本文在較淺的程度上探討了文化與反貧困的作用機制及對策,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文化建設在反貧困工作中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肖冬松.論文化力[J].理論建設,2003(01):39-47.
[2]張岱年.文化與哲學[M].中國人民出版社,2009:43-44.
[3][美]阿爾溫托夫勒,粟旺等譯.預測與前提--托夫勒未來對話錄[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4:160.
作者簡介:黃瑤(1989-),女,貴州天柱人,貴州大學行政管理專業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與城市管理。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