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事業單位的社會服務職能越來越重要,各項經濟業務和經濟活動越來越復雜,這就給事業單位的健康發展帶來了風險,如何規避和防范財務風險是事業單位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事業單位應根據自身經濟業務的特點制定本單位的控制制度,以保證單位資產的安全和完整。本文將對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與防范方法做出討論。
【關鍵詞】事業單位 財務風險 防范
財務風險是指單位在進行財務活動時,由于財務結構不合理等各種不確定的因素,使單位資產面臨的各種風險。財務風險是任何單位在財務管理中都發生而且必須面對的,只能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有效防范。
一、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有哪些
(一)支付風險
支付風險主要產生于部門預算改革制度上的缺陷。我國的事業單位各個部門一直存在著相互擠占預算經費的問題。我國曾寄希望于實行部門預算改變財政支出的管理方式來解決問題,但實際的情況是,大多數單位的專項經費與公用經費仍存在著“相互纏繞”的情況。同時,事業單位還要達到保穩定、促發展的工作目標。于是,通過擠占專項經費來彌補資金缺口、確保收支平衡就成為很多事業單位不得已的選擇,也正是因此,企業單位的財務部門也要承擔很大的違規支付風險。
(二)管理風險
事業單位的管理體制不健全是事業單位的工作、管理人員的共識。同時,正是因為事業單位的制度不健全,使財務管理的活動出現了死角與盲角,財務管理的制度和監督不到位。制度落實不到位會降低管理工作的效果,監督落實不到位會極大地削弱財務監管工作的控制力。此外,事業單位也存在著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手段更新不及時的情況,這會制約單位財務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得財務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無法得到保證,進而增加了決策的失誤風險。
(三)核算風險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我國的財會制度一直在不斷的進行更新與完善。特別是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市場進一步與世界接軌,眾多企業、單位也開始更換固有財會管理方法力求與世界同步。但是,我國的事業單位因其特性,財會管理人員無法進行及時更新也難以隨時接受新知識的培訓,事業單位財務人員的財會管理素質和掌握新政策、更新新知識的提升水平上要滯后于財會制度的更新步伐。這些財會人員在使用新的政策與方法處理問題時非常容易出現偏差,會計核算的質量難以保證,在現實的管理中因為核算錯誤而致使財務管理出現失誤的情況屢見不鮮。
(四)道德風險
高尚的職業道德是做好財會管理工作的前提。現階段,我國對財會工作人員的選擇多停留在技術水平上,事業單位中財會工作人員的選拔、晉升、教育等沒有專門的管理機制,同時對財會工作人員的道德建設認識不足。我國缺乏財會工作人員的道德考核機制,事業單位在這方面的投入也相當有限。實際上有不少的事業單位財會工作人員對其工作的公益性沒有足夠的認識,違背財會道德要求的事件常有發生。我國事業單位財務工作的道德風險很大,職業道德教育亟待提升。
二、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的特征
事業單位是國有的非營利性單位,和其他企業相比,其財務風險具有以下特征:
(一)客觀性
一切單位的財務活動都只能達到兩種結果:達到預期目標或達不到預期目標。財務的活動存在著市場、國家政策、人員安排等諸多的不確定因素,這些因素多數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預期目標的達成與否受這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很大。因此,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一切形式和性質的企業單位都無法完全消減。
(二)不規則性
財務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進行估計與防范,但是影響財務活動的因素是不斷發生與變化的,因此財務風險會不會發生、會在何時發生、發生在何處、嚴重程度等都是難以確定的。現階段,市場經濟的進程加快,事業單位雖非營利單位但是也受到了不少的影響。事業單位財務活動變得更加復雜化、更加多樣性,這些使財務風險的發生更加具有不規則性。
(三)可預測性
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通過綜合分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進行預測,財務風險一旦產生,其后期的發展也能夠進行預測。現階段,促使財務工作風險產生的原因復雜化,但同時財務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工具也在不斷進步。財務風險發生的時間及范圍、嚴重程度等都能進行一定的科學預測,通過對風險進行預測能夠采取相應的措施,降低風險的破壞力。也就是說,財務風險具有可預測性。
(四)可變性
近些年,我國對事業單位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事業單位自身正處于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中,相應的,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也在不斷進行內容、方式等方面的更新。在這種情況下,造成財務風險的各因素可能會減少、可能會消亡、也可能會激化或者增加,財務的風險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也就是說,財務風險具有可變性。
三、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的產生原因
造成財務風險的因素有很多,若加以總結可大致分為以下幾點:
(一)財務工作人員缺乏風險意識
財務工作必然會伴隨著財務風險。但因為事業單位的存在目的是為了進行公共服務,具有非營利性。因此,在對事業單位進行考核時,財務管理工作的內容只占據很少的一部分。在事業單位中財務管理人員的工作任務是按照現有規章完成既定任務,即使有風險產生也是由單位和國家承擔,與個人沒有關聯,在事業單位的管理者和財務工作人員中風險意識普遍缺失。
(二)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內外環境不良
在事業單位的外部管理環境來看,國家缺乏事業單位資產的管理辦法。以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為例,在國資委成立后,頒布的各項法規中并沒有明確規定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歸屬界定和管理方式。現在,各個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各行其是,普遍存在著資產利用率低、浪費嚴重的情況。從內部環境來看,各單位管理著對財務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而且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情況嚴重。我國的事業單位還未能建立起從上而下的健全財務管理體系,尤其是在財務管理的權責結構中財務人員處以從屬地位,無法有效實行監督管理職能。
(三)預算管理起不到相應作用
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和企業不同,在事業單位中,預算管理能夠起到導向作用。也就是說預算管理給事業單位的發展和建設設定了財力范圍。但是實際情況中,事業單位的眾多管理決策者難以抵擋快速發展的市場所帶來的誘惑,不少單位通過銀行貸款或對外投資等方式來進行財力允許范圍外的發展建設。預算管理的約束力弱化,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四、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的防范
(一)強化風險意識
思想上認識不到是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管理落實不到的首要原因。所以,要想對財務風險進行防范,首先要加強管理者與財務工作者的風險意識。單位管理者的重視程度提升了,人員培訓、設備引進才能進行。同時,單位要加強財務人員風險意識的培訓,并將其與技術培訓、職業道德教育相結合,提高財務工作人員的財務風險觀念,使財務工作人員對產生財務風險的各種促發因素都有所了解,并熟悉工作中不同風險的表現形式,提升其風險的控制力。
(二)加強財務風險的內控機制
通過加強教育樹立內控觀念、認真落實內控各項文件法規、實施群眾監督措施,建立起事業單位的內控機制。提升單位的內控機制與提升單位的財務管理水平等措施同時實行,進行全面的管理是防范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發生的基本手段。
(三)加強預算管理機制
事業單位的管理者首先要認識到進行預算管理的重要性,樹立起科學的管理理念,改變之前重分配、輕管理的預算思想,認識到預算管理在優化單位財政資源配置與對單位財務活動進行有效控制的重要性,增強預算法制觀念,通過加強預算的編制管理和強化預算執行、構建預算監督系統等方式,將預算管理落實到實處。
(四)建立風險預警機制
財務風險具有可預測性,尤其是隨著各種財務管理手段的提升,可預測的范圍和精度都有所增加。事業單位可以建立起風險預警機制,對各種風險進行預測及處理,最大程度上降低風險的危害性。風險預警機制有兩個建設目標:一是建立預警指標,將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問題數據化。二是量化預警線,財務部門根據歷年的經驗設定現金存量的預警標準,一旦達到標準則及時上報處理。
結論:事業單位的良好運行對社會的服務與建設都有很重要的意義,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不可消除,防范是降低風險發生的唯一途徑。因此,不管是單位管理人員或者財務工作人員都要認識到財務風險的危害,采取各種措施對其進行防范,降低發生的可能性,這樣才能保障事業單位正常運行。
參考文獻
[1]尹紅.淺析事業單位財務風險與防范[J].現代經濟信息,2009(21).
[2]鄭紅.事業單位財務風險及其防范[J].新疆農墾經濟,2008(10).
[3]趙穎.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與防范[J].內蒙古煤炭經濟,2007(05).
[4]王文成.論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與防范措施[J].現代商業,2009(24).
[5]王美香.論事業單位財務風險及防范[J].時代經貿(學術版),200(09).
(責任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