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電子銀行業務已經成為諸多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進行業務拓展的突破點,同質化的競爭又迫使這些銀行不斷突破自身模式,提升服務質量,從而尋求電子銀行業務新的增長點,因此電子銀行業務的轉型勢在必行。電子銀行轉型要在提升服務質量的同時建立更符合商業環境的服務模式,應實現兩個目標:即質量的提升和業務的拓展,為實現這兩個目標,轉型的定位應從區域植根性、業務集中化和產品創新等方面進行。基于轉型定位,轉型的路徑應在三個方面進行思考:與區域政府的聯系方面;與商業伙伴的溝通方面;與需求主體的聯動方面。
【關鍵詞】電子銀行 業務轉型 區域植根性 業務集中化 產品創新
隨著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下文簡稱:中小銀行)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浪潮中蓬勃發展,其市場功能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就該類型銀行的產權關系來看,一方面是通過引入民間資本合股形成,另一方面則以區域性商業銀行為載體發展而成;就其服務對象而言,中小銀行的建立為小微企業的融資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平臺。然而,中小銀行在資本金普遍不足的情況下,單靠傳統資產類業務和中間業務的開展,根本不能與國有銀行展開同類業務的競爭,難以滿足該類銀行的內涵式發展需要。
為此,目前諸多中小銀行以大力發展電子銀行業務作為業務突破點,經過十年左右的發展,一些中小銀行已經形成了以網上銀行為代表的電子銀行業務運營模式,對服務廣大中小客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隨之而來的同質化的競爭又迫使這些銀行尋求電子銀行業務新的業務增長點,因此電子銀行業務的轉型勢在必行。
電子銀行有別于傳統的銀行柜面服務,以電信方式為基礎完成客戶與銀行的交互,為銀行拓展業務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電子銀行業務按照業務渠道分類,包括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和電話銀行等類型,從使用普遍性的視角來看,隨著互聯網的迅速普及和本身的易操作性,目前網上銀行成為了大眾消費者使用的主要電子銀行類別。基于網上銀行的發展,第三方支付、證券、基金、電子商務等網上支付業務不斷擴大交易范圍,使得中小銀行的電子銀行業務面臨多方競爭,在資金人力競爭等方面存在諸多挑戰,電子銀行業務的轉型必須提到戰略的高度,而不是簡單地在技術投入、安全保障、功能開發等方面消耗過多的資源。
本文僅就中小銀行電子銀行發展戰略的社會環境、研究動態、發展前景進行探討。
一、針對相關研究的綜述
通過梳理近年來的相關文獻發現,許多作者已經開始關注電子銀行業務的轉型問題。所謂“轉型”可以理解為,在提升服務質量的同時建立更符合商業環境的服務模式。不難看出,這對于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中小銀行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我國對電子銀行業務進行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論文有:王威的《對商業銀行電子銀行業務轉型的思考》、王海濤的《淺談“電子銀行區域化發展的科學決策方法”、鄧玉的《打造電子銀行風險監控系統》以及敦宏程的《構建安全的金融電子支付生態環境》。
從理論研究上看,目前針對電子銀行業務轉型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且與之有關的文獻也呈現出較為零星的特點;同時,針對中小銀行電子銀行的討論就更為稀缺,當然就更不用說“轉型”問題了。其中,王威的“對商業銀行電子銀行業務轉型的思考”,是從總括層面來進行論述的,未能深入涉及中小銀行的市場功能特征和其內部運營特點。
正因如此,筆者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強調這樣幾個要素:(1)針對中小銀行的發展戰略,適應性的建立其電子銀行業務的轉型定位。(2)該轉型定位與四大商業銀行最大的不同在于突出區域植根性,進而這也成為了轉型路徑的出發點。以下將做具體闡述。
二、電子銀行業務的轉型定位
上文已經提到,電子銀行轉型應實現兩個目標:即質量的提升和業務的拓展。然而,傳統視閾下的轉型模式卻無法切實建立起中小銀行的行業競爭力,這不僅與其業務發展程度有關,也與消費者的品牌意識有關。因此,在可操作性和差異性的市場競爭策略引導下,應在以下兩個方面實現轉型定位。
(一)區域植根性方面
從中小股份銀行的產權歸屬來看,大都隸屬于區域性地方政府。政府設置該類型商業銀行的初衷存在多元導向,其中對于盤活區域性資金存量則成為了主導意識。正因如此,在給予當地小微企業的融資和居民的消費信貸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一客觀現實就要求,在電子銀行業務轉型定位上應滿足區域植根性要求,即在服務質量的提升和業務拓展方面,須與當地微觀經濟主體的生產、消費特征相契合。
這就要求中小銀行要在調查研究本地經濟特點、區域消費、組織構成、客戶特征等方面做足準備,以網上銀行為主導平臺,將資金流轉、信貸支持、特色經濟服務與電子銀行業務緊密結合起來,按照法人客戶、個人客戶的不同類別開發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進行差異化服務、一站式服務,把銀行自身發展與本地客戶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共同發展、互生互利的格局。
(二)業務集中化、產品創新方面
電子銀行業務的迅速發展,使其在銀行全部業務的占比日益擴大,這充分證明了電子銀行業務的便利性,而從電子商務的角度來看,電子銀行不僅應在支付方面顯現出便捷的特點,還應在業務集中、產品創新等方面充分發揮電子銀行的潛力。在成本-收益比較下,中小銀行在拓展電子銀行業務時應在深度上下工夫,而不應模仿四大商業銀行的“廣度”策略。不難發現,建立業務供給的深度服務不僅能在金融技術上鎖定合作伙伴的合作意愿,還能形成技術壁壘來規避外域商業銀行的挑戰。
以上兩個方面的轉型定位是當前電子銀行業務的發展趨勢,但在具體的實踐中還存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包括區域商業和政策環境因素都將推動或抑制這種轉型指向。
三、轉型定位下的路徑思考
根據以上所述并在轉型定位下,具體的實施路徑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思考。
(一)與區域政府的聯系方面
在突出電子銀行的區域植根性方面不但需要有自主意愿,還應將諸多業務構想傳遞與區域政府主管部門,從而借助政府公權力的釋放來加速實施路徑的連接。在與政府的聯系方面應落實這樣幾點信息:(1)該電子銀行業務由自己做,而不由四大商業銀行的做的優勢是什么;(2)電子銀行在業務服務上,能為當地實體經濟和消費經濟帶來怎樣的益處;(3)在進行業務轉型時,需要得到政府哪些方面的支撐。不難看出,前兩點都是集中闡述自己的功能優勢來獲得政府的支持;最后一點,則明確政府在其中應發揮的作用。
(二)與商業伙伴的溝通方面
這里的商業伙伴同樣具有區域性特質,如本土連鎖賣場、中高檔餐飲企業、中高檔服務性企業、中高檔電影院等等。從這一點來看,中小企業電子銀行在業務拓展上主要是進入大眾消費領域,通過網上銀行的訂單提交、餐位預定、服務預購,以及網上訂票等服務,建立起外域電子銀行和四大商業銀行無力競爭的態勢。從現實所反饋的信息顯示,中小股份銀行在上述方面幾乎還是空白。在生產消費領域,電子銀行可以扮演類似于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角色。
(三)與需求主體的聯動方面
上文已經指出,中小股份銀行電子銀行在品牌號召力上存在不足,這也直接影響到當地消費者(包括企業)對它的利用程度,而利用程度的頻率大小又將決定與商業伙伴的合作關系。因此,在業務轉型時還應通過媒體和政府官方宣傳,強化消費者對相關業務的了解,并在促銷模式下能建立起商品購買的折扣價格策略。這樣一來,四大商業銀行便難以復制這種服務模式,自然為中小銀行的電子業務轉型提供了空間。
誠然,關于本文主題的實踐模式還有許多策略,但結合我國大部分中小銀行和區域商業環境的特點,按照本文的觀點,相信大家會得到符合實際的結論,限于篇幅,本文不能詳細說明。當然,業務轉型本身就具有動態、可變特征,這就表明本文結論也在一定范圍內有效。
四、小結
本文認為,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業務轉型應把握區域植根性和業務集中化、產品創新的定位。在此基礎上,應與區域政府、商業伙伴、需求主體間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只有突出自己的業務優勢才能在四大商業銀行電子銀行業務的夾擊下獲得生存的空間。
參考文獻
[1] 王威.對商業銀行電子銀行業務轉型的思考[J].金融科技時代,2012(6).
[2] 王海濤.淺談“電子銀行區域化發展的科學決策方法”[J].中國商界:上半月,2012(7).
[3] 鄧玉.打造電子銀行風險監控系統[J].金融電子化,2012(7).
[4] 敦宏程.構建安全的金融電子支付生態環境[J].中國金融電腦,2012(5)
作者簡介:蔡志平(1970-),男,漢族,天津農商銀行電子銀行部業務經理,研究方向:電子銀行業務。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