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計信息包括企事業單位的財務報告信息和由此為依據而形成的各種統計信息,是國家宏觀調控和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是國家制定科學合理的宏觀調控政策和投資者做出正確經營決策的基本前提。
【關鍵詞】會計信息質量 會計信息失真 表現形式 產生原因
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未能真實反映客觀經濟活動的現象,會計信息失真所帶來的政治經濟后果十分嚴重,它會動搖國家會計信息資源的基礎,誤導業績評價,引起決策失誤,導致社會資源的無效配置,甚至催化經濟危機的發生。我國目前仍處于經濟轉型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很不成熟,毋庸諱言,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普遍存在,在網絡、報紙等媒體上我們看到在會計信息上弄虛作假的案例很多,還基本都是大型企業,在筆者接觸到的中小型企業中,行政、稅務、銀行各一套報表的現象也基本普遍存在,再加上地方官員因政績需要修飾數據而造成的會計統計信息的失真,可以想見,從基層層層匯集而成的、國家賴以決策的會計統計信息存在著不可靠性,會計信息質量已嚴重影響了市場經濟的運行秩序,制約了國民經濟的發展。杜絕虛假會計信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試著從基層會計人員的視角,剖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尋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措施,以期從基層抑制會計舞弊行為,為上層制定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辦法提供一些基層建議。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形式
會計信息失真從產生過程看,可以分為會計事項失真引起的會計信息失真和會計處理失真引起的會計信息失真。前者是指經濟業務在會計接手處理前就已造假,會計事項本身就不真實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亦所謂“假賬真算”,具體表現如空擬銷售合同虛、增銷售收入、高估或低估資產公允價值(特別是商譽等無形資產的價值)調節利潤、改開支出發票篡改經濟業務性質(如招待費改開辦公費)等;后者是指雖然會計事項真實反應了客觀經濟活動,但由于會計處理錯誤而引起會計信息失真,亦所謂“真賬假算”,這種情況在基層運用較多,具體表現如隨意變更會計政策或濫用會計估計(如改變固定資產折舊率或改變壞賬準備計提率等)粉飾業績或偷逃稅款、混淆資本性支出和費用性支出調節應稅所得額、濫用往來科目調節盈虧或結余赤字額等;在財務報告或統計報表上直接做手腳,這在基層是最常見的。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產生原因
(一)利益驅動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一般而言,一個企業有政府、所有者、經營者、債權人、股民等幾大利益相關主體,各利益主體有各自的利益驅動和各自的行為目標,出于利益考慮,他們都有可能制造虛假會計信息。經營者最關心業績的增加能否帶來最大經濟利益,因此他們對外的信息披露只會滿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甚至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不惜利用直接管理企業的先天優勢操縱會計信息,形成不實會計信息;企業所有者最關心投入的保值增值,他們一方面最想獲得真實會計信息,另一方面,為了偷逃稅款或為了在股市或債權人中樹立財務狀況良好的形象,往往會指使經營者或財務人員粉飾對外披露的財務報告,產生不實會計信息;股民和企業息息相關,但現在證券市場的投資者以賺取短期差價為目的的股民占大多數,而以股東身份出現的長期投資者為數甚少,會計信息真實與否對廣大股民來說并不重要,他們所關心的是會計信息能否令股價上升,因此少數投機者為了操縱股市牟取暴利與企業合謀制造虛假會計信息;債權人從理論上說也應該最需要真實會計信息,因為他們需要及時分析判斷債權的可收回性,要有盡可能早地應對反應,但我國目前在企業的債權人中,一般債權人無權監督企業會計信息,沒有獲得真實信息的能力,只有最大的債權人銀行有這個權力和能力,但對于銀行經營者、銀行信貸部門及信貸人員來說,銀行是國有的,業績及由此帶來的經濟利益才是自己的,所以會計信息真實與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任期的會計信息是否有利于他們這一任期的益績考評,因此他們有時默認甚或縱容企業的會計舞弊,采取邊還邊貸的方式瞞天過海,增加業績;至于政府部門,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最需要真實會計信息,因為他們肩負著管理國民經濟、調節社會經濟運作、保障公眾利益、維護社會穩定、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職能,他們能直接感受到會計信息失真的嚴重后果和對社會經濟造成的巨大破壞,但是會計信息首先被信息所產生的那一層的地方政府所使用,出于部門或地方利益考慮,或出于粉飾政績的需要,地方官員對于上報的各項經濟指標必定要進行一番推敲斟酌和修飾,或者直接支持或默認下屬企業或單位的假信息,最終形成政府行為的謊報數據,產生不實信息。
(二)現代企業制度要求賦予企業較大自主權,與之相適應,會計制度的改革也要求給予企業較大的會計政策選擇權,這就給了企業較大的調節會計信息的空間。比如折舊方法、壞賬計提方法的選擇;資產可收回金額、可變現凈值等的確定;合同收入、或有負債、或有資產的確認等,這些直接影響損益的會計活動,一定程度上依賴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雖然有許多規定迫使這些選擇和確定盡量貼近客觀經濟狀況,但仍有較大的主觀性和可調節性,有意無意間產生不實會計信息,這類不實信息有的是不合法的,有的卻是合法的。
(三)整個社會的不良會計環境,是滋生不實會計信息的溫床。如前所述,一個企業各利益主體間都不能形成抑制會計舞弊的機制,控制和監督的職責全靠法規制度和監督體系。目前我國會計法規和會計監督體系可謂全方位多層面,法規制度有會計法、會計準則、各項會計制度等,會計法規不可謂不健全;監督體系有財政、審計、稅務、銀行、會計師審計師事務所等,監督力量不可謂不強大,可是再健全的制度再強大的監督體系很輕易地摧毀在一個“執法不嚴”上。從基層看,在目前腐敗漫延的大氣候下,執法監督部門較真的人已不多,這是會計造假能夠明目張膽地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我們看到許多案例甚至大案,如瓊民源會計造假案、紅光實業欺詐發行股票案等,其造假手段并不高明卻能連連得手,有些案例普通百姓早已明眼看破的,我們的執法部門非得等到嚴重后果形成了才發現,其內中原由不言而喻。如此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案發栽倒的少,投機成功的多,舞弊謊報的人發了財、升了官,這樣的會計環境自然使虛假會計信息成了氣候。
(四)從基層的角度我們還發現,對于會計信息造假,即便是東窗事發,其處罰也不是很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成功率較高,最終是罰點小款、判點小刑,無關痛癢,這內中原由除腐敗風人情網外,也有法律制度溫柔的一面,以致違法成本小,機會利益大,促使一部分人鋌而走險。
(五)基層會計、統計信息上報途徑相分離,信息資源不能共享,財務一套報表,統計一套報表,這給粉飾數據創造了條件,政府制定政策、評價業績最終利用了哪套信息我們不得而知,但筆者相信,除強調要核對口徑的指標外,兩套報表信息一定有不小的出入。還有行政事業單位年報與平時的會計核算相分離,重口徑,輕實際,年報的重點工作是層層卡口徑而不是督查是否按實填報,一些基層數據因此無法匯集上報,比如業務招待費,年報口徑規定了占公務費用的比例,所以各級財政每年用于業務招待的費用中央就無從知曉,如何能統計出招待費的實際支出這么一個簡單的問題,最近好像成了媒體的熱點,這其中除人為瞞報的因素外也可見報表中會計信息的產生過程和可利用性中存在的問題。
三、從基層角度思考杜絕不實會計信息的措施
(一)嚴懲重罰。從我國目前情況看,杜絕會計舞弊不僅是完善控制制度加大督查力度的問題,而是要加大處罰力度,雖然不能發現每一次造假,但只要發現一次就該從嚴查處,讓被處罰者有痛感,讓旁觀者有懼怕感,讓我們的法律制度發揮它應有的威力,立場鮮明地懲治舞弊、獎勵真實,以此迫使他們自律,這是杜絕會計舞弊的根本措施。
(二)實行責任追究。從我們基層看,會計舞弊許多情況下不僅是會計本身、單位本身的事,許多會計舞弊案背后其實都有深刻復雜的背景,比如政府干預,比如監督不力甚或監督與被監督合流等,對這些現象不順藤摸瓜一查到底,逐級追究責任,就好比斬草不除根,春風吹還生,所以我們必須標本兼治,挖出滋長會計舞弊的深層積垢,從根本上改善基層會計環境,只有這樣才能有望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三)進一步完善會計制度。建立完善會計制度是一個永遠的動態過程,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變化和發展,會計法規制度必須同步發展完善,通過充分的實踐演變,減少制度上的疏漏,避免主觀判斷上的隨意性,減少合法會計信息失真現象。
(四)將平時核算和財政年報、統計年報等緊密結合,年終報表不僅要注重口徑,更要注重真實反映全年收支狀況、資金的來源和去向、盈虧或結余赤字狀況等,使基層的會計信息能真實原本的逐級上報。尋求開發財政年報、統計年報和平時財務核算數據公享的軟件,避免謊報瞞報粉飾數據等,從核算方法上減少會計舞弊,杜絕虛假會計信息,使國家賴以決策的會計信息真真可以依賴,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作者簡介:陳亞(1969-),女,漢族,江蘇金湖縣人,本科,會計師,研究方向:會計領域有關理論。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