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席卷全球,各國保險業在此次危機中均受到不利影響。本文針對了當前保險監管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同時也指出措施實行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并結合中國實際,提出加強我國保險行業監管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保險監管 金融危機 宏觀審慎監管
在對金融危機的反思中,改革金融監管體系已成為各國共識。保險業作為金融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保險業的監管體系,加強保險監管,對防范危機、減小經濟波動起著重要作用。
一、加強監管的必要性
(一)金融創新與監管滯后
此次金融危機對保險業的影響主要來自保險機構開展的類銀行業務,而非保險業務。美國國際集團(AIG)雖然在保險業務上保持增長,然而大量的信用違約掉期合約(CDS)卻使AIG陷入財務困境。CDS用于對債務抵押債券(CDO)進行擔保,與保險的區別在于,CDS的購買者不需要真正持有CDO,因此CDS可以被用于投機活動。AIG的金融服務部門從CDS中賺取了豐厚利潤,2005年為32.6億美元,接近當年AIG總收入的20%。隨著2007年住房按揭違約率的上升,CDS所擔保的債券大量違約,AIG因CDO違約而對投資者和投機者進行賠付,使其2008年的虧損額達到993億美元,巨額虧損導致AIG的信用評級下降,信用評級的下降又加劇了AIG的現金流危機,最終AIG依靠美聯儲378億美元的貸款才免于破產。
雖然保險機構不是此次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但其發行的CDS充當了傳導危機的載體,因此CDS的監管對防范危機至關重要。然而,CDS不屬于保險,不在保險的監管范圍,作為一種場外交易的金融衍生品,CDS也不受到證交會的監管。由于監管缺位,CDS業務的撥備長期不足,致使這些保險機構在危機發生時陷入了流動性危機。
(二)保險業的順周期性
保險業的順周期性與保險機構的經營有重要聯系,特別是保費收入和保險資金投資的順周期性。在經濟上行時期,受到經濟利好消息影響,保險機構采取積極的發展戰略,行業競爭加劇,為了擴大承保量,保險機構常常降低產品價格,擴大承保范圍,放松核保標準,保費收入增加的同時也使其面臨的潛在風險擴大。此外,投資是保險機構獲取利潤的主要渠道,當經濟上行時,保險機構保費收入增加,投資量隨之上升,同時資產價格上漲又使保險機構投資收益增加,促使保險機構進一步擴大投資量,而經濟下行則會使保險機構在證券市場上遭受嚴重的投資損失,從而擴大保險業的順周期性。
薪酬激勵機制過于強調短期績效也會增加保險機構投資的順周期性。許多保險機構是基于年度盈利而非風險狀況來制定具體的薪酬制度,這助長了高管的風險容忍度,高管為了追求短期利潤忽視長期風險,在經濟上行時期投資于高收益,高風險的資產。盡管短期內的績效提高,然而從長期來看卻加大了保險機構面臨的潛在風險,當經濟下行時,由于積累了大量風險,保險機構收益將會出現大幅下滑。
二、加強監管的措施
(一)微觀與宏觀審慎監管相結合,縮小監管真空地帶
金融創新使保險機構的跨業經營越來越普遍,這些新業務的發展增大了風險的相關性和復雜度,有些業務甚至完全處于監管范圍之外。當前的監管體系主要強調單個保險機構的風險控制,缺乏對整體風險的考慮,要縮小監管的真空地帶,必須把微觀監管與宏觀審慎監管相結合,保險監管部門要與銀行業和證券業的監管部門相互配合,解決分業監管問題,縮小監管真空。針對保險創新,宏觀審慎監管在預留一定空間的同時,要加強對于過度創新所帶來的風險的預防。
(二)加強逆周期監管
為了緩解保險業的順周期性,在經濟上行時,應鼓勵保險機構采取較為保守的風險評估模型,減小保險機構的承保風險。對于償付能力和準備金的順周期性,可以引入逆周期的償付能力資本要求和前瞻性的準備金制度,允許以“預期損失”為標準,提前確認損失,鼓勵保險機構在專項準備金之上計提反周期的一般準備金作為緩沖,使資本和準備金在經濟上行時得到積累,在下行時動用,發揮“以豐補歉”的作用,增強保險機構應對危機的能力。
為了消除風險根源,應當完善薪酬激勵制度,加強薪酬發放的統籌安排,將風險控制納入績效考核指標,擴大中長期考核指標的比重,建立跨周期的薪酬分配制度,引導高管行為與保險機構的長遠利益相一致,克服其短期化行為。
(三)對中國的啟示
金融危機對我國保險業的影響主要在投資收益方面,資本市場的大幅下挫影響了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2008年國內保險公司的平均投資收益率僅為2%,遠低于2007年的10.9%。
國內保險業存在一定程度的順周期。對此,監管部門需要立足我國保險市場的現實狀況,針對我國保險行業中的順周期效應,加強逆周期保險監管。
我國保險業的系統性在資本市場、養老健康保障、“三農”等方面皆有所體現。由于我國各家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同質化程度很高,經營差異小,容易導致羊群效應,加劇系統性風險。監管部門要加強系統性監管,將微觀審慎監管與宏觀審慎監管相結合,增強對系統性風險的應對能力。我國保險行業長期面臨著創新不足的問題,保險市場的發展需要推進我國保險業的創新能力,同時應加強對創新風險的防范,限制創新型保險產品所占比例,保障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力偉.宏觀審慎監管研究的最新進展:從理論基礎到政策工具[J].金融監管,2010(11):62-72.
[2]王茂琪,陳秉正.AIG陷入財務困境的原因及啟示[J].保險研究,2009(02):65-71.
[3]王瑭瑋.我國保險業在后危機時代的風險管理[J].保險研究,2011(07):105-108.
作者簡介:馬榕(1991-),男,哈尼族,云南紅河人,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學生。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