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南除了豐富的自然資源,還有富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資源,其中最重要的當屬黎族文化。本文從具體介紹黎族文化的具體特點、開發現狀等方面入手,就海南黎族文化保護與開發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
【關鍵詞】黎族文化 保護 開發
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以來,旅游需求將越來越強烈。黎族文化融入旅游文化是海南旅游業發展的一種趨勢。海南作為一個旅游大省,應該結合當地的黎族文化,開發出獨具特色的旅游產品,提高競爭力。
一、海南省的黎族文化
(一)物質文化
有文記載“巢居洞深,績木皮為衣,以木棉為毯”,可見歷史上黎族的生活。黎族有家庭副業——狩獵。黎族農業發展極其緩慢。黎族的服飾以自然豐富的資源,用獨特的手法,精美的飾紋展現在人們的眼前。黎族居民一般居住在“干欄船型屋”,其墻角有四根木材構成,加以茅草覆蓋。海南黎族人民因地而居,交通方式也顯示出其環境特點。靠近平原地的居民,一般普遍采用“牛拉木輪車”,而靠近江河的居民,以“葫蘆”為水上交通工具。
(二)精神文化
黎族不但有獨特的物質文化還擁有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
黎族的舞蹈是一個代表。黎族舞蹈主要起源于生活、生產活動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黎族的舞蹈按其來源分主要可分成三類:即反映祭祀祖先和企求平安的舞蹈、生活舞蹈、來自勞動方式演變的舞蹈。
除了舞蹈,歌謠也是黎族的特色。黎族歌謠是一朵絢麗的藝術之花,黎族人民男女老少都愛唱歌。最后一點是手工藝。黎族的造型藝術,以織錦工藝最為著名。
二、海南省黎族文化的開發與保護現狀
(一)海南省黎族文化的開發現狀
海南省自建省以來,旅游業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一批關于黎族文化風情的旅游度假村、風情園、民俗村寨也紛紛在海南各個地區建立。
與海南自然資源形成強烈反差,海南黎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嚴重滯后,雖然開發了一些黎族文化村寨,但環境普通,建設粗糙,模仿現象嚴重,產品雷同。
黎族風情民俗旅游主要表現為:一是以實物形態為黎族文化載體的旅游產品,比如黎族村寨,海南民族博物館。二是以黎族行為文化及可參與性民俗活動的開發所形成的旅游產品,比如節慶旅游。此外,還有以民歌藝術、民間音樂等為載體的旅游產品。
(二)海南省黎族文化的保護現狀
黎族人民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文化,隨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深入,一些地方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對黎族文化旅游資源實行掠奪式開發,結果造成許多黎族文化資源遭受嚴重破壞,一些黎族傳統文化在我們還未來得及認清其社會性質與作用時就已消失、解體;不少黎族習俗由于缺乏有效的保護,在強大的現代文明沖擊下逐漸消失。
因此,對黎族文化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向五指山等市縣有關部門下發關于抓緊完成黎錦技藝保護年度工作任務的通知,傳習館建設、傳承村和傳習所建設高度重視。但由于各種原因,落實情況并不樂觀。
三、海南省黎族文化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一)重復性開發
各地在規劃設置黎族旅游產品項目時,沒有充分考慮到當地的實際情況,盲目地“跟風”,重復性開發一方面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黎族的傳統文化權屬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
(二) 忽略對某些黎族傳統文化的開發
由于個別投資者的理解和開發理念有限,會選擇一些簡單有直接經濟效益的黎族文化旅游產品來開發。對比如像織錦、雙面繡、鼻簫等傳統工藝文化的挖掘力度不夠。要為黎族傳統文化及時尋找到一條能與現實相適應的發展之路,以避免其傳承出現斷裂,在祖國文化大環境中依然保有其獨特的成分。
(三) 管理不善
海南黎族旅游景點缺乏整體規劃,管理混亂。人為景點較多,充分利用原始景點較少,內容貧乏,不少游客抱怨海南黎族旅游檔次低,無物可看,收費特別高,嚴重影響海南黎族文化旅游開發的進展步伐。
四、海南省黎族文化的開發的策略
(一)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
在旅游開發建設中,要充分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不要為了眼前的利益,采取具有破壞性的開發模式。
(二)解決當地黎族群眾的參與問題
要想開發好黎族文化旅游資源,必須讓當地的黎族群眾更好地參與開發的過程。分享開發所獲得的成果,避免破壞當地的和諧穩定。旅游景點要選擇那些資源最豐富、最原始的村寨來開發。例如黎族同胞居住的茅屋這些具有黎族特征的東西,使黎族民俗傳統與現代結合起來。
(三)保持民族特色及多樣性
許多民族文化在開發過程中,難免會受到現代文化沖擊,不能保持民族特色。同時也要保持文化的多樣性。例如,對于黎族傳統節日的舉辦,政府可以出資大力支持鼓勵此類節日的進行,使其不至于被漢化或淡忘。
(四)鼓勵參與黎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
利用經濟和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黎錦技藝、椰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開發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及其擴張項目的基礎建設,形成一批具有海南地方特色和市場潛力的文化品牌企業。
參考文獻
[1]趙全鵬.海南黎苗民俗旅游資源的保護對策[J].海南大學學報,2000(3).
作者簡介:張晴(1990-),女,天津人,海南師范大學本科生。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