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來有害生物對農業生產、生態環境、人類健康造成的影響和損失備受關注,陸路口岸檢驗檢疫機構對所有入出境集裝箱按照相關規程實施檢疫查驗,對集裝箱有害生物進行風險評估,風險評估機制研究已漸深入,本文綜述了對口岸集裝箱有害生物風險評估機制研究,為植物檢疫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檢驗檢疫 有害生物 集裝箱 風險評估
一、前言
先進的交通工具、現代國際貿易和交流,為外來有害生物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使得原本局限于某一地域的有害生物突破地域限制,引起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傳播,外來有害生物對生態系統或物種構成不同程度的威脅,可引起生態系統的破壞、生物多樣性的下降,甚至是物種的滅絕。外來有害生物的范圍很廣,可以是植物、動物或其他各種有機體;且這一范圍正隨著交通運輸和經濟貿易的發展而不斷拓寬。
二、外來有害生物危害
外來有害生物是指由于人為或自然因素被引入新生態環境,并對新生態系統、物種及人類健康帶來威脅的外來物種。它威脅本地的生物多樣性,引起物種的消失和滅絕,破壞生態系統功能。外來物種通過種種渠道傳入我國,并且已有數百種外來有害生物在我國定殖,給我國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了相當嚴重的危害。外來有害生物給生態環境、農業生產、人類健康帶來的影響和造成的經濟損失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三、進行外來有害生物風險評估重要性
外來有害生物風險評估是評價其傳入(包括進入、定殖)和擴散的可能性、潛在的經濟和環境影響等各項指標的風險大小,對傳入過程中的不確定事件進行識別、預測、處理,使各種風險減小到最低程度的評價措施。有害生物風險評估是有害生物風險分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陸路口岸集裝箱進行有害生物風險評估,既是了解進出境集裝箱攜帶有害生物可能產生的危險性水平,以及這一危險性水平是否可以被接受,并根據需要為降低這一危險性可以采取的措施,以達到降低外來有害生物傳入風險的目的。
陸路口岸檢驗檢疫機構通過對入出境集裝箱實施檢疫查驗,截獲雜草、昆蟲、病原菌、軟體動物等外來有害生物,其中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內列出的檢疫性有害生物,還有限定的非檢疫性有害生物以及具有潛在重要性的有害生物。但是,檢驗檢疫機構人員、技術在現有的檢疫查驗機制下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業務需求,因此,對陸路口岸集裝箱進行有害生物風險評估,為植物檢疫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已成為檢驗檢疫部門值得關注和研究的重點。
四、外來有害生物風險評估方法
陸路口岸集裝箱有害生物風險評估指導性原則和標準還處于早期發展階段,風險評估方法還有一定的不足之處,迫切需要建立科學合理、可行性強、準確性高的風險識別、評估方法對外來有害生物的入侵風險進行預測。
應用外來有害生物風險評估方法,將定性與定量評估相結合,應用計算機軟件和建立各種評估模型作為陸路口岸集裝箱有害生物風險評估的有效手段,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陸路口岸集裝箱截獲有害生物數據收集分析階段
將近年來陸路口岸檢驗檢疫機構在入出境集裝箱中截獲有害生物的數據進行匯總分析。一是將有害生物按照名稱、分類地位、形態描述、啟運國家或地區等信息進行歸類;二是確定有害生物濟環保重要性,判斷其是限定的有害生物還是非限定的有害生物,如為限定的有害生物再區分為檢疫性有害生物和限定的非檢疫性有害生物。
(二)建立陸路口岸集裝箱有害生物相關因素指標體系階段
根據數據分析結果,以有害生物經濟環保重要性為依據,按照啟運國家或地區、感染情況、季節更替、有害生物狀態、傳入風險、定殖風險、擴散風險、潛在經濟重要性等確定評估因素,然后確定每個評估因素的標準,并確定各因素的權重,每個具體指標可以劃分為多個等級,確定所有指標后即形成陸路口岸檢疫查驗相關因素的指標體系。
(三)建立陸路口岸集裝箱有害生物風險評估機制階段
根據對陸路口岸集裝箱截獲有害生物相關評估因素綜合評價結果,按照一定規則對各個評估因素的評價值進行綜合評估得出最終評價,進行綜合評價的規則,可以是各種數理統計方法(算術平均、集合平均、取極值、取眾數等),建立起陸路口岸運輸工具有害生物風險評估機制。
五、結語
通過在陸路口岸開展集裝箱有害生物風險評估機制的研究工作,解決當前對集裝箱檢疫查驗過程中人員和業務量迅猛增長之間的不平衡問題,在對集裝箱實施檢疫查驗時突出重點,并滿足現代物流對陸路口岸進出境貨物大進大出、快進快出的要求,同時降低外來有害生物,特別是檢疫性有害生物和限定的非檢疫性有害生物傳入及擴散的風險,將定性與定量評估相結合,在陸路口岸建立科學的、系統的、操作性強的運輸工具有害生物風險分析評估手段,預測外來有害生物入侵風險的大小。
參考文獻
[1]王春林.植物檢疫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2]楊昌舉,宋國軍,胡潔品.技術性貿易壁壘——歐盟經驗對中國的啟示[M].法律出版社,2003.
[3]徐海根,王健民,強勝.生物多樣性公約[J].熱點研究:外來物種入侵、生物安全、遺傳資源,2004.
[4]趙月琴,盧劍波.浙江省主要外來入侵種的現狀及控制對策分析[J].科技通報,2007(04).
[5]張建國.關注外來有害植物保障本土生態安全,2003(05).
[6]潘士華.防范外來有害生物危害刻不容緩[J].上海人大月刊,2004(11).
(責任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