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須防被燙傷】
小菁看到一家養生館推出艾灸冬病夏治的服務,想起以前看中醫,醫生說自己體內有寒濕,就辦了張卡,做起了艾灸。但她從來沒做過艾灸,不知道溫度多高是正常的,灸時有好幾次感覺特別燙,不過艾灸師傅說,艾灸就是這種感覺的,很燙的意思就是指經絡不通,多弄幾次,經絡通了就不燙了。于是小菁就忍耐著,沒想到灸完就發現足三里處被燙得脫皮,紅紅的有點痛,本以為過會兒就好了,結果回家后發現燙了個好大的水皰。
“艾灸起水皰其實在以前是正常的,因為有種艾灸的方法就是疤痕灸,專門起水皰留疤痕的?!敝嗅t師說疤痕灸就是用艾絨做成米粒大小的錠,直接在皮膚上燒,快燒沒時熄滅,為一炷,反復灸多炷,刺激量特別大,效果也最好。這種水皰又被稱為灸花,是由于濕氣、寒氣重、經絡不通而造成的大的或小的水皰,是身體里病邪往外發的表現。灸花與普通燙傷不同的是,水皰大約只有綠豆大小。但現在很少人會運用疤痕灸了,艾條灸或隔姜灸如果還有水皰等出現,那就是操作不當引起的了,比如艾灸時間太久、艾條距離太近等,起的水皰往往比較大,如小菁遇到的情況就是如此。這時需要按照燙傷來治療,比如抹燙傷藥膏等。為防止艾灸燙傷,艾條與身體相距約3~5厘米,具體以個人耐受能力為原則,不必強忍疼痛。時間最好不要超過半個小時。
【刮痧也分瀉與補】
韋圓常聽同事們說起刮痧的好處,她覺得自己的頸椎、腰椎等處不舒服,也想試試刮痧,說不定還能把虛弱的身體改善一下,于是也隨大流到刮痧店里刮起了痧。沒想到刮痧老師非常忙,大概是客人很多的緣故。給她刮時,為了趕時間,就快速、大力地刮,身上的痧是出得比較多,但韋圓非但沒有舒服的感覺,反而覺得快暈過去了,身體更軟弱無力,第二天竟然一病不起了。
“刮痧也有很多禁忌,比如心臟病等就不適合,甚至會有生命危險。”中醫師提醒。其實,刮痧也分補與瀉,如體質虛弱者采用瀉刮手法,正氣消耗過多,會出現疲勞反應,體質反而更虛弱。刮痧的補法為刮拭按壓力小,速度慢,能激發人體正氣;刮痧的瀉法為刮拭按壓力大,速度快,能疏泄病邪,使亢進的機能恢復正常。這種補瀉法對于初學者來說,比較容易掌握。那么,身體遇到哪些情況可以用“補”,而哪些情況又得用“瀉”呢? 年老、體弱或形體瘦弱之虛證患者,可用補法;年輕、體壯,新病、急病或形體壯實的實證患者,可用瀉法。此外,患有皮膚病,或者皮膚有破損的人,以及醉酒、過度疲勞者應禁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