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3歲了,丫丫媽一聽說誰家寶寶發燒出疹子就神經緊張,生怕人家得了手足口病傳給丫丫。這不,幼兒園不打算上了,親子班也退了,游樂場也免了。可是躲在家里也不是辦法呀,這樣就能保證丫丫不得手足口病嗎?還是得問問社區醫院的大夫,大夫詳細講解了防治寶寶手足口病的常識。
★防治手足口病9問
1.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現?
答: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多發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多種腸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種。一般全年均有發生,5~7月為高發期。手足口病一般癥狀較輕,大多數患者發病時,往往先出現發燒癥狀,手掌心、腳掌心、肛門周圍出現斑丘疹和皰疹(疹子周圍可發紅),口腔黏膜出現皰疹和(或)潰瘍,疼痛明顯。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和頭疼等癥狀。少數患者病情較重,可并發腦炎、腦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時治療可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是怎么傳播的?有疫苗嗎?
答: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主要通過密切接觸病人的糞便、皰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噴嚏噴出的飛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絹、水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沒有疫苗,但只要早發現、早治療,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3.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答:嬰幼兒和兒童普遍多發,3歲及3歲以下嬰幼兒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統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發病,也無任何癥狀。但感染后會傳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護,避免傳染給孩子。
4.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傳染病?
答:手足口病不是新傳染病,它是一種全球性傳染病,1957年首次認識并命名,世界各國每年均有病例發生。我國1981年發現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
5.手足口病能治好嗎?
答: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絕大多數情況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會留下后遺癥,皮膚上也不會留下疤痕。根據以往的發病與治愈情況看,只有個別重癥患者可能出現腦膜炎、肺炎等,只要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多數可以痊愈。
6.孩子出現可疑癥狀怎么辦?
答:如果孩子出現發熱、皮疹等癥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同時要密切觀察。不要去幼兒園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避免與其他孩子接觸玩耍。一旦出現突然發高燒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體抽動、呼吸困難等,應立即送孩子到醫院就診。
7.一般家庭怎么預防?
答:預防手足口病的關鍵是注意家庭及周圍環境衛生,講究個人衛生。飯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經常通風;要勤曬衣被。流行期間不帶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要避免接觸患病兒童。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檢查孩子皮膚(主要是手心、腳心、肛門周圍)和口腔有沒有異常,注意孩子體溫的變化。
8.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別注意什么?
答:要注意不讓生病的孩子接觸其他兒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衛生紙包好丟到垃圾箱,孩子的糞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丟入廁所,不要隨意丟棄,同時要消毒便盆;看護人接觸孩子前、替換尿布后或處理孩子糞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頭、被褥等要保持衛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開窗通風。如果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得病,還應及早告訴老師,并不要著急讓孩子去幼兒園,要在全部癥狀消失1周后再去,防止傳染其他孩子。癥狀輕者不用住院治療,居家治療、注意休息即可,以減少交叉感染。
9.怎樣對日常用品進行消毒?
答:如果家里沒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預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劑。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
腸道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75%酒精和5%來蘇水不能將其滅活,但其對紫外線及干燥敏感,病毒在50℃可被迅速滅活。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以上的熱水浸泡30分鐘或者煮沸3分鐘即可。
★手足口病的家庭預防
手足口病的傳播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患兒的糞便、皰疹液、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和毛巾、手絹、水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內衣以及醫療器具等均可傳播疾病。因此,做好手足口病的家庭預防是很重要的。家庭預防的要點是:
1.飯前便后、外出歸來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給寶寶洗手,不要讓寶寶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2.家長接觸寶寶前或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處理垃圾污物。
3.嬰幼兒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應及時清洗干凈。
4.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寶寶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5.寶寶出現相關癥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不要讓居家治療的患兒接觸其他寶寶,父母要及時對寶寶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癥患兒不需住院,可居家治療,要注意休息,避免交叉感染。
★防治手足口病點點滴滴
1.清淡飲食防止腸胃“疲勞”
夏秋季,孩子應少吃油膩、燥熱、難消化的食物,以免腸胃“疲勞”。這是因為,一旦胃腸黏膜屏障功能減弱,腸道病毒就會有機可乘,應該多吃蔬菜水果以及清淡飲食。
手足口病患兒的飲食更應以清淡、流質或半流質食物為主,清水煮面條、稀飯、粥、饅頭、米飯、青菜等都不錯。家長還要注意避免讓孩子食用高蛋白食物、飲料、水果、油膩食物以及干硬、難消化食物。
2.兒童交換玩具也可能傳播病毒
手足口病是兒科的常見病,玩具也可能是傳播疾病的途徑。病菌附著在玩具上有時可以存在很長時間,要用消毒液或高溫消毒才可以殺滅。因此,兒童之間不宜過多交換玩具。
3.兒童和成人感染有不同
判斷孩子是否患上手足口病關鍵要看體溫,如果發熱超過38℃而手足又有皰疹,就要到醫院檢查。成人也可能感染手足口病,多數是病毒攜帶者,從世界范圍來看,很少有成年患者死亡。
4.成人回家要洗手漱口
腸道病毒感染99%屬隱形感染,即患者沒有臨床表現,但體內帶病毒,且可傳染給他人。成人受感染后,一般不會發病,但可傳播病毒,需防止和孩子發生交叉感染。家長在接觸孩子的玩具、衣服、奶具、毛巾等前,務必要洗手。尤其是回家后,應先洗手、漱口,再去抱孩子。此外,除非體質虛寒者,成人也可飲用清熱化濕的涼茶以防病。
5.識別手足口病,牢記三個“四”
四部位:主要侵犯手、足、口、臀。
四不像:疹子不像蚊蟲咬(紅腫有針眼)、不像藥物疹(紅硬邊緣清晰)、不像口腔內鵝口瘡(如乳白色塊)、不像水痘(薄皮、一兜水、亮晶晶)。
四特征: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留疤。
注意患兒初期有輕度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嬰幼兒因口腔潰瘍疼痛,多有流口水、拒絕進食、煩躁、無故哭鬧等表現。
6.預防腸道病五步洗手法
正確的洗手方法是個人良好衛生習慣重要內容之一,能有效地防止腸道病毒的傳播,手足口病也不例外。在與患者接觸后,觸摸眼、口、鼻前,打噴嚏或咳嗽后,如廁后,帶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觸公共設施如扶手、門柄、電梯按鈕、公共電話后、從外面回家后等均應及時洗手。推薦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濕、搓、沖、捧、擦。
7.預防手足口病三字經
手足口,三聯征;夏秋季,常見病。皮皰疹,口潰瘍;3歲內,易患病。
洗凈手,喝開水;吃熟食,少外出。勤通風、曬衣被;抓預防,不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