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必須下決心加快水利發展,切實增強水利支撐保障能力,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為此,贛州市金融機構加大農業綜合開發中長期貸款投放力度,全力支持轄內農田水利建設項目的實施,2011全年累計發放涉農中長期貸款32.1億元,其中,發放農田水利建設類農業綜合開發中長期貸款9.5億元,較去年增加6.95億元。農田水利建設貸款的發放,在提高防洪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動城市化進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提高專項貸款發放力度,加大支持力度
2011年,贛州市共計發放農田水利建設貸款9.5億元,與2010年農田水利建設貸款發放量相比增幅達到272.55%,在農發行涉農中長期貸款的占重中,由2010年8.08%提高到29.60%,增加了21.52個百分點。
贛州市農田水利建設貸款由農業發展銀行贛州市分行發放,貸款金額占項目總金額的68.97%,采取抵押擔保方式,利率為同期同檔次貸款基準利率,貸款期限為6至8年,還款來源主要由項目整理收儲的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企業自有資產租賃收益、項目產生受益以及承貸企業存量土地出讓收入。各年利息備付率、各年償債備付率均大于1。第一還款來源綜合覆蓋率達以及合計現金流對本項目貸款本息覆蓋率均達到100%以上。貸款項目為非經營性新建項目,承貸主體均為政府投融資平臺,項目建設內容主要包括防洪工程、道路工程、綠化工程、管網工程、保持工程、水土環境保護工程、土地收儲。
二、農田水利建設信貸資金亟需發放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大,我國水利面臨的形勢更趨嚴峻,增強防災減災能力要求越來越迫切。贛州市農田水利建設貸款發放的迫切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一)現存防洪設施已不能滿足發展要求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縣城城區范圍的擴大和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的調整,現有的防洪設施仍未形成完整、封閉的防洪圈,整體防洪標準較低,防洪安全問題突出。如石城縣城位于琴江上游,琴江河上游蓄洪能力低,徑流量大,加之水土流失嚴重,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堤防標準低,缺乏管理,年久老化,洪水侵蝕下損壞已相當嚴重,不能滿足20年一遇洪水要求。歷史上該縣水患頻繁,造成巨大損失。2010年石城縣汛期受災較嚴重的為6.18洪水,據水文站測算,最大洪峰流量為886㎡/s,僅相當于5年一遇洪峰流量,但全縣洪災損失1.1億元。
(二)土地長期空閑擱置未得到充分利用
項目所處河段現存的坡地屬農村集體所有土地,無基本農田及林地等農業生產用地,只有少量的開荒菜地,加之河道久年失修,坡地利用難度大,長期空閑擱置而未得到利用。此與當前快速發展的縣域經濟中日益顯現的土地緊缺不相適宜。
三、發放貸款實現三個“有利于”,滿足三類“需要”
加快農田水利發展,不僅事關農業農村發展,而且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僅關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而且關系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農田水利貸款的發放,有助于實現三個“有利于”,同時滿足三類“需要”。
(一)有利于提高防洪水平,是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需要
建設項目所在地均位于長江中下游,每年4~6月份太平洋暖氣團與變性極地氣團在該流域內交會形成鋒面雨,降水量集中,是贛州市暴雨中心之一。河道流域山高坡陡、河谷峽窄,河床坡降大,匯流時間短,洪水陡漲陡落。縣城河段淤積嚴重,河岸較低,城區內未建防洪堤,現狀防洪標準大部分約5年一遇,一旦發生較大洪水,將嚴重威脅縣城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的安全。
(二)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緩解城市建設用地不足的需要
根據防洪工程建設用地及施工臨時用地的需要,需征用工程沿線土地,主要為未利用土地和旱地。依據籌集工程建設資金需要,在工程完工后,通過土地收儲,招、拍、掛土地,有效緩解城市發展所需要的建設用地問題。同時,通過對項目區域內的沙灘、道路、溝渠進行整理,改善了土地的基礎設施條件,提高了土地集約利用程度和效益,可促進城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三)有利于推動城市化進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
防洪治澇工程是保護縣域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工程,工程的實施,可使縣城區防洪標準達到抗御20年一遇洪水,為實現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全面協調發展的區域性現代化城市提供防洪保障。同時選擇環境優美的地段為被征收土地農民建設返遷安置房或者提供貨幣補償,既提升了農民生活幸福指數,又以完備的保障措施引導了近郊農村居民向城市居民過渡,對打造新型農村,促進城市化,培育新市民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農田水利建設貸款存在風險及控制
農田水利建設貸款因其貸款投向的特殊性,具有與其它貸款不同的風險。對于發放貸款中存在的風險,應仔細甄別并嚴加控制,以確保貸款順利發放,安全收回,實現可持續性發放,以期維持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的長期可貸。
(一)政策風險
《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2010〕19號)和四部委《關于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相關事項的通知》(財預〔2010〕412號)出臺后,銀監會連續下發多個規范性文件,要求對融資平臺公司進行清理規范,如國家出臺進一步加強融資平臺政策,將會影響承貸主體的經營發展。有鑒于此,貸款發放行對承貸主體資質進行了貸前審查。審查顯示,承貸主體雖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但屬于國務院文件要求需要按《公司法》等有關規定充實資本金、完善治理結構、實現商業運作的有穩定經營性收入的公益性項目融資任務并主要依靠自身收益償還債務的融資平臺公司,已經通過“四方會談”確認為“一般公司類客戶”,信用評級中有60%評級達到A+級,40%評級達到A級。
(二)項目征地拆遷風險
征地拆遷風險主要體現在被拆遷戶能否配合、征地拆遷能否順利進行方面。若征地拆遷標準過低,出現侵害被拆遷戶利益問題,將可能導致項目拆遷受阻、不能按期完工的風險。考慮征地拆遷過程中突發因素較多,項目概算投資測算中,預備費按照工程費用的10%提取,遠高于5%的國家標準,因此從資金量的預備上,可以保證項目征地拆遷補償所需。
(三)項目完工風險
完工風險主要體現在項目能否如期完工、項目投資預算完成情況及工程質量能否達標等方面。若項目不能按期完工,或由于通脹影響、費用上升、勞資糾紛等原因導致項目成本增加、超出工程預算。若監管不到位,將導致建設標準、建設內容、施工進度和工程質量不達標等問題的出現。以上情況都將影響到銀行貸款本息償還的安全。為此,貸款項目均要求通過國家有關規定方式聘請工程監理公司對工程進行全程監理,以確保工程進程、質量。
(四)資金使用風險
目前縣域發展較快,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較大,承貸企業作為承擔縣政府重點工程項目建設的主要主體之一,在從事自身經營活動的同時,承擔著多個縣政府安排的項目建設任務,倘若其他項目建設資金不能按時到位,則借款人存在挪用貸款的潛在風險。對此,要求承貸企業按照貸款行信貸資金管理要求,在貸款發放前將項目資本金先期存入貸款行信貸資金賬戶,然后從信貸資金存款賬戶支取使用;開戶行要根據項目建設進度、項目資本金到位情況,對項目資金監督使用;項目建成后,借款人應委托中介機構對項目全部建設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專項審計,以此多重措施確保項目資金專款專用。
(五)市場風險
貸款項目償還資金來源主要由承貸企業收儲土地的出讓款。市場風險主要體現在土地出讓市場價格的不穩定性。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縣域人口不斷加大,住房剛性需求提高,土地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交易隨之活躍,土地出讓價格和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呈不斷攀升趨勢。目前市面土地出讓價格均大于項目評估中土地預出讓價格。項目建設期中,25%為1年,75%為2年,短期內土地出讓價格變動幅度較小。由此分析,市場風險較小。
五、信貸支持農田水利建設預期效益
農田水利建設貸款的發放,在取得多方面的社會效益同時,也為金融機構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可謂雙贏。
(一)社會效益
1、防洪治澇效益。通過信貸支持項目實施,能使縣城防洪標準由5年一遇提高至30年一遇,保證縣城免受洪澇災害之苦,為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和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安全、穩定的環境。
2、生態環境效益。項目的實施,能有效改善縣城人居環境,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避免洪水泛濫破壞已有的排水、供水系統,污染水資源,明顯改善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美化市容,減少污染,形成宜居的生產、生活環境。
3、土地集中利用效益。項目的實施使農村閑置土地通過收儲整理利用,項目整理開發后的土地進行二次招商,在為承貸企業帶來可觀收入的同時,能夠集約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為縣域進一步發展提供空間。
(二)金融效益
農業綜合開發中長期貸款的發放,有利于發揮金融體系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職能作用,擴大金融機構在農村經濟發展特別是新農村建設和延伸涉農服務的作用和知名度,更高層次提升金融在當地政府和當地經濟發展當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時,也可使得金融在支持地方民生、經濟發展的同時,獲得經濟效益促進自身發展。一是在貸款期間可獲得客觀的利息收入;二是項目建設期間,項目有一定的現金流量,同時,項目實施后,將促進貸款行財政性存款和企業單位存款的增加,降低資金運營成本,提高經營效益,為吸收低成本資金創造了有利條件。三是項目建設可增加結算收入、工程保險等中間業務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