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銀行在銀行卡、存取款等相關業務方面的數千種收費令普通民眾眼花繚亂,無所適從。為減少收費項目、規范收費管理,監管部門宣布從2011年7月1日起取消針對個人帳戶的11類34項銀行服務收費,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民眾負擔。但據我們近期對常德市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調查,個人貸款也開始收取利息以外的各種費用,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和思考。
一、緣起:額度收緊,提高資金收益率順理成章
去年以來,國家開始執行“名穩健、實緊縮”的貨幣政策,連續多次調準加息,并時隔多年重新啟動信貸規劃管理,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受到明顯影響。一方面,存款準備金率上調,銀行的可貸資金減少;另一方面,信貸規劃管理下,銀行貸款增速放緩;與此同時,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考核壓力有增無減。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為追求更高的資金回報率,把收費對象瞄準個人貸款這一相對弱勢群體,就顯得不但順理成章,而且情有可原。
二、現狀:覆蓋面廣,收費項目種類繁多
據對常德市10家開展個人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的調查,2011年前10個月,有8家銀行收取了利息以外的其他費用,覆蓋面達到80%;總收費58487筆,收費金額3399億元,占利息收入的6.8%;收費項目包括保險費、個人融資顧問費、管理費、貸款安排費、合同費、個貸申請審批手續費等10多種,單筆貸款最低收費50元,最高收費上萬元(見下表)。
三、思考:標準不一,收費內容是否合理
銀行是金融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標,在經營過程中通過各種方式提高盈利點,本無可厚非;但與此同時,銀行又是特殊企業,在追求自身效益的同時也肩負著通過提供資金支持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社會責任,而面對廣大的個人信貸客戶,銀行的地位相對強勢,在信貸資源緊缺的背景下,銀行通過增加收費種類或提高收費標準的方式增加自身效益是否合理,值得我們深思。
(一)收費標準是否應該統一
從對常德市10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調查來看,個人貸款利息以外的收費種類和標準存在很大差異:除2家銀行未收費外,其他8家銀行的收費多達10多項;即使是同一收費項目,標準也不盡相同。以個人融資顧問費為例,有的行按貸款金額的0.6%收取,1000元封頂;有的行按貸款金額的0.7%收取,上不封頂;有的按基準利率上浮20%后一次性收取;還有的按基準利率上浮5%后一次性收取。雖然說我國的金融市場化步伐在逐步加快,但由于金融資產的特殊性,銀行仍屬于壟斷行業。在中小企業和個人貸款難問題普遍存在的大背景下,面對銀行個人貸款利息以外的五花八門收費,個人客戶根本沒有議價權,沒有更多的選擇余地,個人貸款收費實質上具有很大的強迫性,銀行憑借自身的壟斷地位各自為政制定的形式、標準各異的收費,令客戶無所適從,極易擾亂市場秩序,形成不必要的管理和社會風險。
(二)收費內容是否合理
從常德市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收費內容來看,按照銀行經營管理的“三性”要求,為確保資金的安全有效利用,收取適當的保險費和提前還款違費確有必要;合同費、個人貸款審批手續費、管理費等費用雖是在貸款過程中產生,但應記入銀行的管理成本,從銀行的利息收入中支出,不應重復向客戶收取;而所謂的個人融資顧問費、貸款安排費等與貸款本身相關性不大的費用收取,就顯得莫名其妙了。如某客戶在一銀行辦理一筆20萬元的裝修貸款,就被收取了1400元的個人融資顧問費,并與銀行簽訂了一份《個人客戶理財報告業務合作協議》,內容包括為客戶提供“現金理財規劃、消費支出規劃、教育理財規劃、投資理財規劃、融資理財規劃和退休養老理財規劃”等咨詢服務,而且在免責條款中特別指出“考慮到理財報告業務的特殊性,乙方(銀行)不能也不應保證提供全部信息、建議的完整性與準確性。乙方對于甲方由于使用乙方所提供的信息、建議而可能遭受的損失不承擔責任”。讓人不禁產生疑問,裝修貸款與理財服務相去甚遠,把二者強行聯結在一起是否有“捆綁式消費”的嫌疑?“合作協議”中銀行只強調收費權利,不承擔損失責任,是不是一種權責利不對等的“霸王條款”?
(三)收費依據是否充分
從我們調查的情況來看,常德市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個人貸款收費標準,均是按上級行的相關文件或規定執行,而商業銀行法第五十條明確規定“商業銀行辦理業務,提供服務,按照規定收取手續費。收費項目和標準由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中國人民銀行根據職責分工,分別會同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制定”。而無論是人民銀行2011年出臺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還是銀監會和發改委2003年聯合出臺的《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暫行辦法》,均沒有把個人貸款收費納入其中。因此,商業銀行根據各自的上級行文件規定對個人貸款收取利息以外的相關費用,其合法性值得商榷。
四、建議:以人為本,規范收費行為標準
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一味要求銀行提供免費優質服務,顯然不可能,也不公平。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個人貸款收費過程中應該以人為本,遵循“合理、合法、公平、透明”原則,統一收費標準、規范收費行為,讓普通民眾享受實實在在的服務,明明白白交錢。
(一)完善法律法規,規范收費行為
按照《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的收費項目和標準應由監管部門會同價格主管部門制定。近年來,金融業務飛速發展,人民銀行和銀監會早期出臺的有關金融服務的價格管理辦法的涵蓋范圍已明顯不夠,因此就出現了金融機構各自為政,制定標準各異的收費辦法現象。建議監管部門在對商業銀行服務項目和收費進行全面清查的基礎上,盡快出臺《商業銀行服務定價指引》,引導商業銀行提升定價管理水平,形成科學定價機制,依法合規定價收費。
(二)統一收費標準,合理確定收費內容
銀行信貸產品是一種特殊商品,具有稀缺性,通過收費標準的差異篩選客戶的做法,理論上可行,實際上只會引發客戶的不滿。建議在監管部門的指導下,充分發揮銀行業協會這一自律平臺作用,在實地調查,召開價格主管部門、銀行、普通民眾座談會,充分聽取民意的基礎上,合理確定銀行貸款收費內容,統一收費標準,并通過行業自律手段,既規范市場競爭秩序,又合理引導商業銀行承擔社會責任,加大對弱勢群體的支持力度。
(三)加強宣傳引導,提高收費透明度
一方面,商業銀行在制定收費價格時要做好前期市場調研,加強成本核算,結合市場需求和客戶的承受能力制訂合理的服務價格體系,并確保客戶知情權,提高定價原則透明度;另一方面,針對種類繁多的各種收費項目,要通過報刊、網絡、宣傳標語等多種方式進行宣傳解釋,進行充分的信息批露。同時,充分發揮銀行業協會的公眾聯系紐帶作用,建立統一的銀行收費標準公眾查詢平臺,使銀行服務收費項目處于社會的廣泛監督之下,提高收費透明度。
(課題組組長:李章林 課題組成員:彭友寶(執筆) 楊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