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據武陵山區經濟開發與經濟轉型的現狀,提出區域經濟轉型金融支持的特扶政策建議及思考。
關鍵詞:區域經濟 轉型 金融政策
一、區域經濟發展及轉型的有利因素
(一)國家及省級政府的政策支持
為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國家和地方政府先后為武陵山地區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2000年國家將位于中部省份的湖北省恩施州、湖南省湘西州納入西部大開發范疇。地方各級政府也相繼出臺了支持武陵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湖北省下發了《關于加快恩施自治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決定》和《關于實施“616”工程開發對口支援恩施等10縣市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湖南省下發了《關于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若干優惠政策的通知》,舉全省之力支持大湘西發展。貴州省將銅仁地區視為民族自治地方對待,先后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加快該地區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尤其在實施重大項目建設等方面給予特殊支持和照顧;重慶市出臺了《加快渝東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把渝東南作為全市經濟的助推器,加大了投資、扶貧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增加民族專項資金和財政投入,推動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二)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日趨改善
西部大開發以來,國家在武陵山地區布局了7條國家級高速公路,重點實施了通縣、縣際水泥瀝青路和鄉村通達工程。目前在武陵山地區建成通車的有渝懷鐵路、張家界至懷化的電氣化鐵路和正在開工建設的宜萬鐵路等。武陵山地區各區縣關注的安康至張家界、常德鐵路,黔江至張家界鐵路也已列入鐵道部中長期鐵路網規劃調整方案,而且渝懷鐵路二線抓緊開工建設。這里已有恩施、張家界、銅仁、黔江4個機場,是形成武陵山經濟區的空中橋梁。在建的渝湘高速公路、滬蓉高速公路和滬蓉鐵路,增加了相互協作的條件,又增強了通江達海的能力。國道319、318、209等公路已完成了“三改二”,各縣市區內的交通網已經形成,縣際公路大多數暢通,90%以上的村通路通電通電話,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條件。
(三)尋求共同合作發展的優良傳統
武陵山區在歷史上就有合作發展的優良傳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關注這一地區的區域發展問題。早在“八五”期間,國家按區域經濟的同質性把武陵地區劃為全國18大連片貧困區后,農業部作為對口扶貧的單位,對這一地區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支持。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國家民委等部委先后在武陵山地區召開會議,就武陵山經濟社會發展、民族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及發展旅游業等進行多次研討,為武陵山地區的區域合作和構建武陵經濟文化旅游圈提出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區域內協作組織的建立并不斷開展活動,為合作發展創造了條件。從80年代起,武陵山地區就成立了“湘鄂川黔四省邊區縣(市)政府經濟協會”,后發展成為“湘鄂川黔武陵山區縣(市)區政府經濟技術協作會”,至今已召開了20次會議。在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大背景下,武陵山區先后舉辦了一系列文化藝術節和經貿洽談,主要有湘西州舉辦的吉首交易會和文化藝術節,恩施州舉辦的清江闖灘節、女兒會、道地藥材交易會,黔江舉辦的武陵文化藝術節,銅仁地區舉辦的梵凈山國際儺文化、思南花燈藝術節和沿河的烏江山峽百里畫廊旅游節等,無論哪個地(州、市)縣舉辦的活動,都邀請相鄰縣(市)參加,不僅增進了友誼和了解,也為區域合作打下了基礎,而且局部區域合作已進入實質性的運作。從80年代末開始,武陵地區就成立了“工業品經營集團”、“桐油生產經營集團”、“茶葉生產經營集團”、“食品經營集團”、“果品經營集團”等。進入90年代以后,經濟合作進一步加大。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迅猛發展,武陵地區的旅游合作進一步加強。2004年,湖南、廣西、貴州、重慶四省市區在懷化簽署了湘桂黔毗鄰地區關于加強旅游合作的框架協議,合力打造旅游圈。2005年,在重慶舉行的重慶、貴州兩省市資源推介暨簽約儀式上,渝黔兩地簽訂了價值4億元的六大合作項目。這些區域實質性的合作,為構建武陵經濟文化旅游圈作了前期的鋪墊。
二、區域經濟發展及轉型的難點
(一)武陵山區相對同質的經濟及產業結構的影響
一是轄區內的工業企業大多為一般礦產品加工企業,自身技術力量薄弱,產品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能力不強,大部分為從事“兩高一資”國家產業政策限制行業的企業。二是礦產業主要是為了供應發達地區和出口創匯,結果是資源和資本都流向了發達地區和國外,代價卻留在山區。正所謂:利潤在國外,代價在國內,利潤在沿海,代價在山區。只要這一生產消費結構不改變,礦產品定會釀成更多更大的問題。因此,國家加大對這一區域礦產業的新技術等的支持,則是從歷史發展的戰略高度上新的最大支持和科學發展。
(二)轄區內市場穩定性強的產業及企業少
自2000年以來,武陵山區市州級政府先后提出了將旅游、生物藥材種植加工、礦產品開采加工、農產品種植加工和房地產等打造成區域經濟支柱產業的規劃。目前,旅游行業有所發展,拉動區域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能力尚弱;農產品及藥材種植加工市場波動大且開拓不力;占盡資源優勢的礦產品開采加工產業,未形成在國內外同行中具有較強競爭力和行業話語權的現代企業。
(三)區域內政府部門和企業等綜合管理能力弱
由于區域內消費嚴重不足,旅游業是有熱鬧賠本錢,各部門、各單位對外接待成本不斷上升;工業企業一頭在外或兩頭在外,完全由外來市場控制,市場好根本不求銀行,市場不好或產業升級銀行支持更難。由于政府、銀行、企業全面合作意識欠缺,加上條塊管理體制的制約,削弱了基層金融機構運用信貸杠桿調整產業結構的能力。
(四)區域經濟發展的主體不明確
武陵山區經濟發展是以市地州為主體或是以區縣為主體?區域的活力在哪里?理論上講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在縣域經濟而不是市地州級經濟,這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如果各方面都在市地州一級集中統籌,下面一點辦法都沒有。因此,必須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高度上充分認識經濟發展的主體就是縣域經濟。
三、思考及建議
(一)構筑適合區域經濟發展及轉型的機制
武陵山區經濟結構調整的指導思想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和區域經濟學理論,重點是傳統的礦產品加工產業的科技創新,發展方向應是旅游休閑行業和生物藥材種植及加工產業,關鍵是如何處理好政府管制與市場力量的關系。目前,停留在表層研究及討論的多,達成共識和落實的少。建議由國家發改委牽頭,財政部和人民銀行等參與組建“武陵山區經濟社會發展及經濟結構調整協調機構”,建立重大規劃和項目共商、經貿合作及資源共享互補等機制,定期例會磋商,以協議合同的形式進行多方面、多領域的經濟合作。根據先易后難的原則,在基礎設施建設、市場開發開放、區域資源整合、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選取條件成熟的領域開展實質性合作,不斷推進區域經濟的科學發展。
(二)合作編制區域經濟發展規劃
規劃是行動指南,是加快武陵山區經濟發展的科學選擇。武陵山區各級黨政部門要打破行政“心理界線”,以區域整體發展大局為重,支持國家研究并制定的超越現有行政區劃,能夠覆蓋各個地區的大區域規劃。通過規劃,明確區域經濟轉型的總目標和分階段目標,包括旨在消除要素和產品流動障礙的市場一體化,能夠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形成合理分工的產業一體化,以公路、機場的銜接配套和交通、物流、網絡的改善為重點的基礎設施一體化,以強化信息資源互通共享的信息一體化,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態完善城市功能的城市布局一體化。通過編制規劃,實現國家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增加區域企業補貼和科技創新基金等,推進區域內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和積極流動,做大做強做優支柱產業,實現規模效益。
(三)積極爭取中央政府的特扶政策支持
按照國務院有關文件精神,武陵山區要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結合渝鄂湘黔邊區的具體情況,用好用活現有西部開發、民族扶持和扶貧開發等政策,將政策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一是積極爭取中央及所屬部門制訂并實施上下一致的區域特扶政策。如中央銀行和中國銀監委等部委要根據連片貧困地區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易操作的區域性貨幣信貸政策,促進區域經濟與金融、財稅等功能互補,加快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二是加大地方政府相配套的政策細則推動和保障。通過多方協商、交流等,在政、銀、企利益分配、利益補償、資源開放、環境保護等方面建立起可行性的區域條條、塊塊、條塊合作多盈機制。
(四)繼續加大區域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交通落后仍然是制約武陵山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經濟轉型的最大瓶頸。轄區內應統一協調,積極爭取推進交通部和鐵道部對武陵山區的交通建設的進度,盡快實施黔(黔江)-張(張家界)-常(常德)鐵路和“一縱兩環”的公路干線交通網絡,即建設從宜昌經張家界到桂林的以高速公路為主體的干線公路,以及張家界-花垣-秀山-酉陽-黔江-恩施-宣恩-來鳳-龍山-桑植-張家界和鳳凰-懷化-芷江-萬山-銅仁-鳳凰的“兩環”,從而實現公路和鐵路在武陵山區的環形大交通網絡。
(五)整合優勢資源建設區域生態經濟區
以“武陵山連片貧困經濟區整體開發”為平臺,對區域范圍內的資源優勢進行整體規劃,建立區域性產業發展協調組織,淘汰落后產業,培育新興產業,促使產業結構調整并協調發展。一是實施生態立區戰略,著力區內生態鏈和生態網的建設,對特色產業分類布局、產業集群培育進行謀劃,大力發展跨區域的產業集群和特色經濟,在全國培育出一個有特色、有影響、有成效的經濟協作區。二是以縣域經濟為主體實施產業立區戰略,根據區域資源優勢,著力構建三個產業帶:
1、圍繞建設全國性的民俗生態旅游帶,把區域內的旅游資源整合,整體包裝。打造鳳凰——貴州梵凈山——烏江百里畫廊——張家界——重慶一線的全國性的民俗生態旅游帶,形成在國內外知名的生態旅游帶。展示武陵山區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和秀麗的風景,武陵山主峰——梵凈山;世界著名的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中國最美的小城鳳凰,黔江的小南海為世界保存最完好的著名地震遺址,恩施州清江河、黔江的阿蓬江、酉水河、銅仁的烏江都是省級風景名勝區;武陵山區也是革命老區,各種歷史文化遺產和遺跡也較多;以及生活在1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土家、苗漢、侗瑤等能歌善舞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及民間絕技絕活,讓游客流連忘返。
2、烏江特色產業帶。烏江流經黔渝兩地11萬平方公里,流域區能源、礦產、生物資源十分豐富,是全國十大水能資源基地之一,也是西部大開發十大重點開發區域之一。要按照統一規劃、統一開發、打捆包裝的辦法,把烏江沿岸的各類資源整合,做大綠色農業、生態旅游、綠色能源產業,把烏江建設成為全國生態產業帶。
3、冶金化工產業帶。武陵山區的錳、煤、鉛鋅、釩、鉀、鋁、石灰石等礦產資源豐富,要以合作區為平臺,對錳資源等進行科學有效整合開發,實行區域聯合創新發展,充分發揮產業集群“效應”。
(六)認真做好區域內政府與銀行及企業的合作
1、做大做實市場穩定性強的產業,著力打造區域特色企業品牌。經濟景氣時,企業要注重存款歸行、支付結算等與銀行的合作。銀行與企業均要處理好誠信與授信、額度與資金的關系,在市場景氣時錦上添花,在企業困難時互相支持和理解,雪中送炭,共同建立和完善武陵山區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與合作體系。
2、地方政府要制定對政府及政府部門應對區域經濟逆周期發展的財政緩沖等配套政策及措施,在財政政策、稅收政策、投資政策和價格政策等細則上想辦法、多支持;在產業政策、土地政策及生態補償政策動腦筋、勤反映。在銀行和企業不良貸款處置等方面給予具體支持。
3、武陵山區不應走沿海發達地區的發展路子,應有選擇地承接一些現代環保型企業。因為期望通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市場的擴大,而使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的市場經濟模式是很難變成現實的。
參考文獻:
龍金碧,2010:《關于武陵山經濟協作區經濟文化資源整合的思考》,《湘西金融》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