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金融生態評估常用的正態標準化、專家法、標準差加權、因子分析以及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等方法進行比較研究,分析比較各種方法的優勢和不足,為科學、有效開展區域金融生態評估提供參考。
關鍵詞:金融生態 評估方法 比較
開展金融生態評估是完善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長效機制的重要推手。自金融生態概念提出以來,眾多專家學者對金融生態評價指標和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陜西、湖北、攀枝花、鶴壁等省市政府將區域金融生態評估納入日常工作,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連續3次發布了中國地區金融生態環境評價報告,影響深遠。本文結合實踐探索,對金融生態評估常用方法進行研究比較,分析各種評估方法的優勢和不足,期望為評估工作進一步開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指標體系與評估概述
金融生態指標體系通常表現為分層樹形結構,以某市縣域金融生態評估為例,采用三層指標體系,由4個項目、12個子項目以及下級指標組成,見表1:
評估是根據指標體系對多個對象的狀況進行綜合評判,依據結果進行排序、分級,評估過程自下而上,依次進行指標數據處理、子項目得分計算、項目計算以及項目到總目標的綜合評價。總體上看,金融生態評估思路有主觀、客觀之分,標準有動態、靜態之別,評估結果又有絕對、相對的不同。
二、原始數據處理
金融生態評估指標包括總量指標、增長速度指標、結構相對指標等不同類型,首先要將樣本的指標數據轉換為相應得分,這是一個去量綱化的過程,將各種量綱如億元、元/人、百分比等統一化為無單位的分值。
(一)分段線性法
根據一定的標準,將指標可能的取值范圍劃分為若干個區間,每個區間內按照線性公式計算指標得分,如表2:
多區間線性化屬于主觀方法,采用靜態標準計算指標得分,簡單易行,且樣本相互獨立,難點在于如何劃分區間并確定各段的閥值和直線的斜率。該方法高度依賴專家經驗和區域實際情況,準確性難以保證,通用性差。
(二)功效系數法
對每一項評價指標確定一個滿意值和不允許值,以滿意值為上限,以不允許值為下限,計算各指標實現滿意值的程度,以此確定各指標的分數。例如:
單項指標評估分值di= 40+55*(Zi-MinZ)/(MaxZ-MinZ)
式中40為指標得分下限,55表示得分上限為95分(40+55),Zi為原始指標值,MinZ、MaxZ分別為所有評級對象的最小、最大值。功效系數法為減少單一標準評價而造成的評價結果偏差,設置了在相同條件下評價某指標所參照的評價指標值范圍,并根據指標實際值在標準范圍內所處位置計算評價得分,既與評價多檔次的評價標準相適,也能在指標值相差較大情況下減少誤差、客觀反映評級對象狀況。此外還可設置多個檔次,滿足實際應用需求。
(三)正態標準化
運用統計學中正態標準化和累積概率分布方法對各指標原始數據統一進行處理,轉化為無量綱分值。將各評估對象的考核指標Xj視為服從正態分布的隨機變量,即Xj~ N(μj,σj),設第i個對象在第j個考核指標Xj上的值為Xij,首先計算Xj的均值和標準差并進行標準化:
此時指標Xj轉化為均值為0、方差為1的隨機變量。
其次求出對象i在指標Xj上的累計概率分布值Pij。由于第j個指標Xj已轉化為均值為0、方差為1的隨機變量,則對應的分布函數為:
據可求得Xij'對應的累積概率分布值Pij,其含義為P(Xj 正態標準化屬于客觀性方法,每個樣本的指標得分取決于它在全部樣本中所處的位置,具有顯著的相對性特點,是一種動態比較方法,所有樣本值被視為正態分布,不同對象原始指標的差距(如GDP增長率)被充分放大。該方法依據指標的絕對值,未考慮指標值合理性問題(如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8%-12%最優區間),此外為了保證相關統計量的適應性,樣本的個數應達到一定的數量要求。 三、指標權重的確定 由若干指標計算上層得分的過程類似多屬性決策問題的求解,指標權重的確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關系到決策結果的可靠性與正確性。確定權重的方法主要分為主觀賦權法、客觀賦權法和主客觀綜合賦權法三大類。 (一)專家賦權法 指標權重由專家根據經驗和對實際的判斷給出,此評價方式建立在對評估對象有較為全面把握的基礎之上,前提是對評價對象的影響因素及這些因素的作用方向、力度等均有明確的定性判斷,反映了主觀意向,如表3: 主觀賦權法的優點是,專家可以根據實際的決策問題和專家自身的知識經驗合理地確定各屬性的權重,在一定程度從宏觀上體現決策目標,有效地反映各指標對目標的影響程度,體現決策者的評價目的,能較好地遵循重要性原則,不至于出現屬性權重與屬性實際重要程度相悖的情況。缺點在于反映的是決策者的主觀意向,主觀隨意性大,客觀性較差,在評判時可能因指標太多而無法綜合和分別考慮,所定權重存在粗糙、不準確的弊端。 (二)標準差加權 客觀賦權法的特點是直接利用各項指標(屬性)所包含的信息計算得到指標權重,各屬性權重的大小應根據屬性值差異的大小來確定,差異越大,則該屬性的權重越大,反之則越小。標準差加權法是其中的一種,采用標準差歸一化確定原始指標層指標的權重,對標準差較大的指標賦予較高的權重,有利于充分提取原始指標中體現差異的信息。例如,設經濟案件結案率X111的標準差為σ1,金融案件結案率X112的標準差為σ2,即: 其中Xi、Xj分別為各評估對象在兩個指標上的得分,進行歸一化處理: 此時ω111、ω112分別為經濟案件結案率和金融案件結案率在原始指標層的權重。 客觀賦權法的優點是根據原始數據之間的關系來確定權重,客觀性強,具有較強的數學理論依據,便于自動化計算處理。缺點是沒有考慮決策者的主觀意向,確定的權重可能與實際脫節,因為最重要的屬性不一定使所有決策方案的屬性值具有最大差異,而最不重要的屬性卻有可能使所有決策方案的屬性值具有較大差異。此方法采取動態標準,適合排序和與其他樣本橫向比較。 (三)因子分析法 前面兩種方法都隱含了一個基本要求,即指標之間相互獨立,在實際中做到這點較困難。通常多指標如保險收入、保險深度、保險密度等都有一定的相關性,為消除這一影響,可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在確定各指標權重的同時也算出了子項目的得分。 因子分析的目的是用少數幾個因子描述多因素之間的聯系,將相關比較密切的幾個變量歸在同一類中,每一類變量就成為一個因子,以較少的幾個因子反映原資料的大部分信息。運用這種研究技術,可以方便地找出影響項目的主要因素是哪些,以及它們的影響力(權重)。因子分析的核心問題有二,一是構造因子變量,二是對因子變量進行命名解釋,計算過程為:(1)將原始數據標準化,消除變量間在數量級和量綱上的不同。(2)求標準化數據的相關矩陣及其特征值、特征向量;(3)計算方差貢獻率與累積方差貢獻率;(4)確定因子:設共有p個因子,如果前m個因子包含的數據信息總量即累積貢獻率不低于80%時,可取前m個因子來反映原評價指標;(5)因子旋轉:必要時將因子進行旋轉以獲得較為明顯的實際含義。(6)用原指標的線性組合來求各因子得分(7)綜合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權,線性組合得到綜合評價指標函數。F = (w1F1+w2F2+…+wmFm)/(w1+w2+…+wm ), wi為旋轉前或旋轉后因子的方差貢獻率(8)最后利用綜合得分確定名次排序。 四、綜合分析方法 金融生態評估項目層與總目標得分的計算具有因素個數少、重要程度高、影響大等特點,需引起特別重視。通常采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等綜合方法確定權重并進行匯總。 (一)層次分析法 在指標體系具有明顯的結構層次特點情況下,適合用層次分析法進行研究。層次分析法(AHP)由薩蒂于1980年提出,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系統化、層次化的主客觀綜合分析方法,其思想是把復雜問題分解成各個組成要素,并將這些要素按支配關系進行分組以形成有序的遞階層次結構,通過兩兩對比判斷確定每一層次中各要素的相對重要性(主觀),然后綜合決策者的判斷確定決策方案相對重要性的總排序(客觀)。可分為4個步驟: 第一,建立遞階層次結構指標體系。分析系統中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建立遞階層次結構,即分為項目層、子項目層和原始指標層,如前表1所示。 第二,根據上下層隸屬關系和同一層次中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構造判斷矩陣。兩兩比較同層次各指標對上層某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采用比較標度法賦予矩陣元素分值,見表4。 由此構成判斷矩陣A=(aij)nxm,aij為針對上層某指標而言子指標ai比較aj的相對重要性程度。 第三,計算各層次指標的權重。根據判斷矩陣提供的信息,可用算術平均法、幾何平均法、特征根法或最小二乘法中的任何一種確定各層因素的權重。 第四,進行一致性檢驗。由于判斷矩陣是專家賦予的,所以需要評價判斷矩陣的可靠性。依次計算隨機一致性指標CI和一致性比率CR,當CR<0.1時,則認為判斷矩陣的一致性可以接受;當CR>0.1時,應對判斷矩陣作適當修正。根據以上方法,在項目層和子項目層上分別構造判斷矩陣,計算出相應的權重。 (二)模糊綜合評價 金融生態評估中經常遇到這種情況:不能精確地判定指標值的得分,但可大致將評價結果劃分為若干個等級,而指標值可能同時被計入多個等級。此外,基于客觀數據的評估方法側重于某時點各樣本間的橫向排序比較,評估得到是動態的相對值,而要使樣本數據縱向跨年度可比較,綜合評價結果必須為絕對值。對以上非線性、模糊性等限制和要求,采用模糊綜合評判法是較好的選擇。 模糊綜合評價模型應用模糊變換原理和最大隸屬度原則,綜合考慮被評事物或其屬性的相關因素,從多個指標對被評價事物隸屬等級狀況進行綜合性評判。它把被評判事物的變化區間做出劃分,一方面顧及對象的層次性,使得評價標準、影響因素的模糊性得以體現;另一方面又可以充分發揮人的經驗,使評價結果更符合實際情況。模糊綜合評判結合定性和定量因素,擴大了信息量,使評價結論更加可信。構建指標體系后,建立模糊綜合評價模型,設評判對象為P:其因素集U={u1,u2,…,um},評判等級集V={ v1,v2,…,vm},,對U中每一因素根據評判集中的等級指標進行模糊評判,定性指標可以由專家打分得出,定量指標根據指標評價標準建立分級標準表,計算出相應的隸屬度,得到評判矩陣: 其中,rij表示ui關于vj的隸屬程度,每行代表一個因素(評估指標)對應各等級的隸屬程度,(U,V,R)構成了一個模糊綜合評判模型。確定各因素重要性指標(權數),經歸一化得B={b1,b2,…,bn} ,確定了對象P的綜合評判等級。如果給每個等級賦予標準分值,即可求得樣本絕對分值。 五、結論 (一)達標考核。達標考核評估應采用靜態的評判標準,根據評估對象某個時點的數據進行綜合評價。指標數據處理采用分段線性化,權重確定建議用專家判定或層次分析法,主觀性較強,綜合評價結果為絕對得分,超過達標標準即為合格。由于達標考核的特點,有些指標超過一定的值就得滿分,低于一定的值均不得分,因而不能完全體現各評估對象的差異,不大適合做橫向或縱向比較。 (二)評比排序。最常見的一種評估,目標是充分體現出各評估對象的差異并能夠指出差距在何處。評估基本上完全依據樣本數據,具有統計學的意義,評價過程是動態的,樣本各項得分取決于數據在所有樣本中的相對位置,互為參照標準,評估結果是相對的,適合于樣本間進行橫向比較。單個評估對象的歷史縱向比較沒有意義,例如今年85分與上年80分相比并不一定是金融生態絕對狀況得到改善,只能說明在所有樣本中的今年排名更加靠前,原因有可能是其他評估對象的絕對指標“惡化”所致。 (三)比較分析。連續對若干時點全部樣本的狀況進行評估,根據結果對樣本進行分級。結合主觀法和客觀法的優點,采用靜態標準,指標數據處理采用模糊綜合評判,項目的權重采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得到,實際意義和統計學意義明顯,綜合評價得分為絕對數值,既可用于樣本間的橫向比較,又可進行樣本自身的歷史縱向比較分析,還便于對樣本進行分級。 參考文獻: [1] 劉煜輝. 中國地區金融生態環境評價(2006-2007),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年12月. [2] 杜棟、龐慶華、吳炎. 現代綜合評價方法與案例精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09月. [3]中國人民銀行長沙中心支行課題組.區域金融生態評估體系研究, 武漢金融, 2008(1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