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了滿足經濟金融發展對資金結算的需求,我國加強了對支付結算體系的建設,目前已初步建成以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為核心,商業銀行行內支付系統為基礎,各地同城票據交換所并存為補充的支付結算體系。與此同時,如何進一步完善和優化支付結算體系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特別是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內部支付系統的機制建設和效率問題亟待研究解決。筆者通過對張家界市轄內農村金融機構內部支付系統的調查,認為農村金融機構內部支付系統必須在體制、效率和服務上加大改革力度,才能充分發揮農村金融機構在支持新農村建設中的資金結算平臺作用。
一、現狀:農村內部支付系統得到改善
農村金融機構的內部支付系統是農村資金快速運動的重要渠道,是支撐各類支付工具應用、實現資金安全、準確、及時劃撥的平臺,系統的暢通和便捷在改善農村支付環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張家界市擔負農村支付結算工作的主要金融機構是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銀行。近年來,在內部支付系統建設方面,各農村金融機構加大了投入力度,支付結算業務也實現了由“手工核算”向“電子支付”的轉變,在提高金融服務水平的同時,也贏得了新的發展機遇。其中張家界市農村信用社系統于2006年啟用了全省農村信用社綜合業務系統,實現了儲蓄業務省內的通存通兌;2006年底,發行了農村信用社自己并帶有銀聯標志的銀行卡-福祥卡;2007年加入了全國農信銀支付清算系統,實現了在全國部分省市儲蓄業務聯網和匯兌業務的直匯。郵政儲蓄銀行自正式掛牌成立之后也加強了對支付網絡的建設,在開通了全國行內匯兌和儲蓄業務系統的基礎上,于2008年對匯兌系統進行了版本升級,實現了全國版本的一致,提高了清算效率。
截止2011年6月底,張家界市農村金融機構支付系統網絡已經覆蓋了全市94個鄉鎮,日均處理各類支付業務920多筆。各農村金融機構在發展內部支付業務系統的同時,還充分利用人民銀行搭建的支付清算平臺加強與其他金融機構支付系統的聯系,轄內4家縣級農村信用聯社均加入了現代化支付系統,有力改善了農村支付服務環境。
二、問題:機制和效率比較滯后
雖然農村金融機構內部支付系統建設已經取得很大成績,但總體上看,無論是系統覆蓋面、實際結算效率,還是系統管理機制和配套服務措施等方面,距離實現支付系統快速、便捷的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
(一)管理體系分散,結算渠道不暢
隨著農村人口大量外出務工,農村外向型經濟明顯增強,跨省和跨行結算的需求增加,對支付網絡系統匯路的暢通和便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銀行受管理體制和發展現狀影響,內部支付系統基本上是以各省為單位分散進行管理的模式,全國聯網業務沒有完全建立,同時與其他國有商業銀行支付系統連接渠道少,部分支付業務無法辦理,增加了資金匯劃時間,延緩了到賬速度。從覆蓋面來看,該市農村信用社的農信銀支付系統只與全國部分省市聯網,在全國范圍內通存通兌仍受到地域限制;郵政儲蓄銀行雖然開通了全國聯網的匯兌系統,但由于鄉鎮網點數較少,全市94個鄉鎮只有28個網點,大多數鄉鎮無法進行跨區域結算。從外部連接情況來看,該市農村信用社內部支付系統在區縣一級與大小額支付系統連接,鄉鎮網點跨區域和跨行匯兌業務必須通過區縣聯社進行中轉,結算環節多,同時票據傳輸采取人工送票方式,資金在途時間需要2至3天,影響資金結算效率;郵政儲蓄銀行內部支付系統至今沒有接入現代化支付系統,只有銀行卡業務能夠依托銀聯清算系統進行跨行結算,其他結算業務還處于與外部隔絕的狀況。由于結算渠道的不暢通,客戶在農村金融機構獲得貸款后,將資金存入國有商業銀行結算的現象比較普遍。
(二)經營理念同國有商業銀行還存在較大差距
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的內部支付系統業務處理全部采取柜員制。柜員制的基本形式是單人臨柜,獨立為客戶提供支付結算服務。而一直以來轄內農村金融機構臨柜人員都是按業務種類設崗,沒有設置綜合崗位,因而在設計內部支付系統操作流程時沒有考慮柜員制,一項支付業務必須經過多人經手才能辦結,造成支付效率較低,農村金融機構鄉鎮營業網點在趕集日經常出現“趕集日”的業務高峰和涉農補貼兌付高峰疊加,因支付業務工作量成倍增長導致工作效率低下,造成農戶辦理業務等候時間長,基層營業網點也不得不將大量人力投入到臨柜業務中。另外,在支付系統的外延上,商業銀行已經依托內部支付系統推行了電子銀行、網絡銀行以及電話銀行,系統的發展理念已遠遠超越了農村金融機構現有的支付網絡服務水平。由于內部支付系統管理理念和技術設備上的差距,在新的支付結算服務領域競爭中,農村金融機構仍處于起步晚、起點低的境地。
(三)系統功能偏少,運行成本高
由于張家界市農村金融機構正處于內部支付系統初步建成時期,尤其是農村信用社近幾年才實現電子結算,系統功能不夠健全。主要表現一是系統功能少,只能處理普通貸記業務,不支持借記業務,網上銀行等新型支付方式還是空白,同時系統不具備統計和分析功能;二是業務種類單一,目前通過內部支付系統主要辦理個人存取款和電子匯兌業務,具有融資功能的銀行匯票和銀行承兌匯票業務還沒有涉足。與此同時,為了保證支付系統正常運行,該市農村金融機構需投入大量的成本,如桑植縣農村信用聯社每年需向電信部門和市清算中心支付92萬元的網絡租賃費和網絡建設費,而該社目前由于財政補貼等代付業務不收取任何費用,其他匯兌結算業務量很小,每年收取的匯兌業務手續費和銀行卡業務手續費等中間業務收入不超過60萬元,支出成本遠遠高于收入,嚴重影響了農村金融機構盈利。
(四)內部支付系統運行風險隱患較大
近年來,張家界市農村金融機構發生了幾起利用內部支付系統挪用資金案件,暴露了內部支付系統運行的風險。一是系統管理存在風險。如該市郵政儲蓄鄉鎮網點,其業務管理由郵政儲蓄銀行負責,而系統運行和人員則由郵政局負責,業務管理和系統運行相分離,不利于風險防范;農村信用社系省級統一管理模式,其內部綜合業務系統由各省自行開發,版本各不相同,業務數據集中在各省,數據庫管理系統過于分散,存在較大風險隱患。二是人員管理存在風險。主要是人員不足導致內控制度難以落實到位,按照農村金融機構規定,辦理支付業務必須保證3人臨柜,但該市農村金融機構鄉鎮網點普遍人數較少,其中3人網點占比25%,4人網點占比56%,在季末年底收貸高峰時期,無法保證3人臨柜,經常出現待崗違規操作現象,給少數不法分子利用支付系統實施犯罪提供可乘之機。三是監控措施存在風險。內部支付業務聯網后,資金的流轉速度明顯加快,對操作流程進行實時監控非常必要。但受硬件設施制約,該市農村金融機構鄉鎮網點大部分沒有安裝電視監控系統,無法實時掌握第一現場情況,信息反饋滯后,對于嚴格監督制度執行、及時發現風險苗頭和有效地進行事后補救均十分不利。
(五)配套服務措施滯后,系統運行欠穩定
農村金融機構內部支付網絡系統延伸到鄉鎮網點后,對網絡、設備和人員等配套服務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各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在網絡服務上,由于張家界市屬于欠發達地區,電信部門的光纖網絡在鄉鎮建設比較滯后,加上山體滑坡、雷擊等地質災害事故造成網絡故障頻發,影響系統的穩定運行,如桑植縣農村信用社2010年就發生了網絡故障19次,業務中斷最長達到8個小時;在設備服務上,由于硬件設備投入有限,各鄉鎮網點基本上只保證一套設備用于支付系統運行,沒有相關備用設備,如在用設備發生故障,支付系統只能停運,如桑植縣農村信用社網點2010年因設備故障發生支付系統停運25次;在專業技術人員配備上,各農村金融機構專業技術人員緊缺,如2010年該市農村信用社只有計算機技術人員10人,并全部集中在市縣兩級管理機構,而該市農村信用社124個機構遍布城鄉各處,計算機設備、網絡系統一旦出現故障,難以得到及時處理。
三、建議:改善農村金融機構內部支付系統的路徑選擇
(一)加強系統建設,完善清算網絡
農村金融機構要繼續加大金融電子化網絡建設力度,進一步完善全國聯網的支付清算網絡,擴大網絡的覆蓋面,基層網點必須全部接入內部支付網絡系統,實現全國“省、市、縣、鄉”四級聯網。建立統一的內部支付網絡業務處理系統標準軟件,尤其是農村信用社要加快對內部綜合業務系統的升級,改變各省業務系統各自為政的現狀。加快農村金融機構內部支付系統與大小額支付聯網,鼓勵達到要求的鄉鎮網點加入大小額支付系統,提高資金清算效率。
(二)加強機制管理,降低運行風險
盡快理順基層郵政儲蓄銀行和郵政局對鄉鎮網點的管理關系,解決郵政儲蓄銀行支付系統業務管理和系統管理相分離的現狀。加強農村金融機構基層網點內部控制,全面落實授權管理體系,做到責任到崗、落實到人、相互制約、互相監督,確實做到實時監管,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進行整改,消除風險隱患。同時要建立內部支付網絡系統授權、結算管理、技術保障、內部控制等制度,提升基層執行力。借鑒商業銀行經驗,通過綜合柜員制的推行達到“減員增效”的目的。
(三)提供政策支持,提高運行效率
考慮到農村金融機構承擔著一定的政策性惠農工作,相關部門要為農村金融機構網絡運行通過稅收減免優惠、財政補貼等方式提供一定的政策優惠,降低運行成本。對于財政補貼等代付業務,要依據中間業務規定收取相應的費用。同時要加強支付業務宣傳力度,普及銀行卡等支付結算工具,提高支付系統運行效率,減少農村地區現金使用量,增加農村金融機構中間業務的盈利點。
(四)完善配套措施,改善運行環境
農村金融機構要建立內部支付系統運行應急預案,提高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加強與電信部門的協調溝通,著力改善支付系統通訊網絡,逐步采取衛星通訊等方式替代光纖通訊,減少自然災害對網絡的影響。加大對系統運轉的硬件設備投入,保證易損易耗的硬件設備備用。通過考試吸收專業技術人才,提高干部隊伍素質,并建立系統的、長期的培訓制度,加強柜員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提高柜員的業務操作能力和熟練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