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稅收競爭源于競爭,是競爭的拓展,是國家競爭的重要手段。中國應當充分利用稅收競爭手段,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經濟快速、平穩增長,為國家謀求更多的稅收,為國民帶來更多的利益。
關鍵詞:稅收競爭;宏觀調控;國家競爭
一、稅收競爭的產生及概念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各國經濟日益融合,一國政府的行為已極大地受到其他國家政府行為的限制,稅收產生的跨國外部效應已變得十分明顯,稅收競爭便是這種跨國外部效應的產物,各國政府為了發展本國經濟,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紛紛運用稅收政策謀求競爭優勢地位,從而形成各國政府之間的稅收競爭。通常說來,稅收競爭是指政府間為增強本級政府(及其所屬部門)的經濟實力,提高轄區(或部門)福利,以稅收為手段進行的各種爭奪經濟資源及稅收資源的活動。稅收競爭是政府間競爭的重要內容,是制度競爭或體制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稅收競爭的幾個方面
1.獲取稅收收入
稅收是政府為了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憑借政治權力,按法定標準向社會成員強制、無償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種財政收入。從中可以得出,稅收的基本職能是取得財政收入,實現財政職能。各國紛紛降低稅率,以吸引更多的投資,獲取更多的稅源。一些太平洋島國利用超低的稅率吸引跨國公司到本國注冊,獲取稅收收益,而大量跨國公司也以此作為避稅手段。
2.爭奪商品市場
各國出于利己的動機,總是試圖保護國內商品市場同時占領國外商品市場,進出口環節稅收則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從最初的關稅戰到目前的反傾銷稅戰,稅收競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2.1關稅戰
一國對進口的商品課征高額關稅,而對出口采取出口稅收優惠政策,其結果是導致國外商品的價格上漲,本國出口產品成本的降低,從而減少外國商品需求,保護國內市場。出口稅收優惠政策則增強了本國產品的競爭力,是打開國外市場的利器。在世界各國加入WTO的情況下,關稅競爭受到很大限制。
2.2差別消費稅稅率
一國為了保護國內市場,可以對其弱勢產品實行高的消費稅稅率。一般來說一國的消費稅稅率都是設計成幅度差別稅率,當某國某種產品需要保護時,可對其開征高的消費稅,高稅收減少了國外生產商的利潤,也提高了國外商品價格,消弱了其競爭力,形成對該產品市場的保護。這種稅收政策是對不同的產品而不是針對不同的國家設計不同的稅率,并沒有違背WTO國民待遇原則。
2.3反傾銷稅戰
反傾銷是WTO的一項規則,即當出口國在出口商品時有傾銷行為的,為了公平競爭,進口國可以征收反傾銷稅。但目前這一原則被許多國家所濫用,中國是最大的受害國。從1979年至2002年10月底,國外訴中國反傾銷案544起,涉及出口產品4000余種,涉及33個國家和地區。反傾銷稅幅度大于傾銷幅度的幾倍、甚至幾十倍之多。如1994年墨西哥對中國出口的棉紗、布征收331%的反傾銷稅;對玩具、服裝征收的反傾銷稅為315%、537%;對鞋類征收的反傾銷稅達1105%;堪稱“創世界記錄”。很多中國拳頭產品在實施反傾銷措施后,被完全逐出當地市場。
3.吸引人力資源
WTO有利于人力資源,尤其是高技能人力資源的流動。據國際移民組織發布的2000年世界移民報告,世界上遠離自己祖國居住的移民為1.5億,占世界人口的3%,移民主要是高技能、高素質人才。而往往由于高素質、高技能者的收入水平較高,適用較高的邊際稅率。為了吸引人才資源,各國紛紛降低所得稅負擔。
4.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發展
發達國家紛紛運用減免稅、低稅率等稅收優惠措施扶植本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從科研、投資、科研成果的轉化、生產等各個方面對高科技產業進行全方位的支持,促進本國產業結構的升級。發展中國家則通過涉外稅收優惠政策吸引國外資本、人才、技術與管理,拉動經濟發展。
三、中國稅收競爭問題辨析
近幾十年來,中國稅收大幅度地增長,客觀上為國家源源不斷地提供資金,保證了政府運轉與經濟發展需要,但中國稅收總體上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中國的涉外稅收優惠有過多過濫之嫌,產業稅收優惠政策效果不明顯,稅收的環境保護意義不大,稅收對于中國產品競爭的作用不佳。
1.中國的涉外稅收優惠有過多過濫之嫌
中國的稅收優惠層次多、內容龐雜,稅收制度缺乏透明性。有些地方政府為了本地區局部利益,爭相越權減免、擴大稅收優惠范圍,相互內耗,進行惡性競爭,靠減少國家財政收入來吸引外商投資。過多過濫的稅收優惠,帶來了很大的危害:
1.1造成嚴重的稅收流失
據有關資料顯示,不少外資企業利用種種手段逃避稅收。特別是利用從獲利年度起“免二減三”的優惠條款,利用轉讓定價明虧實盈,人為推遲獲利年度,從而逃避納稅義務。這些企業一方面連年虧損,一方面卻不斷追加投資,擴大經營規模,成為所謂的“常虧不倒戶”,導致國家稅款的大量流失。據統計,1996年中國對外資的稅收減讓使稅收流失達1300億元左右,1997年約為 1700 億元。
1.2中國沒必要過度稅收競爭
國外投資的稅收優惠政策對吸引外資影響不大。外國投資者到中國來投資,看中的不只是中國的稅收環境,而是中國安定的政治環境,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以及巨大的國內市場等其他有利條件。對許多外國投資者來說,即使中國不向其提供稅收優惠,也會愿意到中國投資。根據經合組織2001 年“在中國投資的主要優勢”調查問卷,選擇“低生產成本”的近50%,選擇“中國市場及潛在市場巨大”的占38.75%,而選擇“鼓勵外商投資的稅收優惠政策”的只占16.25%。由此可見,過分倚重針對外國投資的稅收優惠政策展開稅收競爭,不是一種理性行為,中國根本沒有必要進行惡性稅收競爭。
1.3不利于經濟發展
外企稅收優惠政策使外國投資者保持粗放型產業的邊際效益大于其選擇集約化產業的邊際成本,在預期成本效益的對比下,政府的其它產業調控政策的調節效果被大大抵減,導致國家非重點發展產業的畸形發展和地區間的重復建設,資源的低效運作。外資企業的稅收優惠也使中國企業在國內市場上幾乎無法與外商投資企業競爭,導致大量的國有企業破產倒閉,而外商投資企業則利用資本輸出、合資建廠、控股等手段,在很多關鍵產業居于控制地位甚至形成壟斷的局面,對中國經濟安全造成威脅。對外資的過度優惠吸引了大量的外國投資,搶占了過多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造成國內資金的大量閑置與浪費,也引起巨量中國國內資本外逃,導致目前的資本流出占資本流入的83.7%。同時,也引起巨量游資涌向房地產等少數厚利行業,引起房地產價格的暴漲以及相關產業的不正常增長,造成中國經濟的虛熱與泡沫。
2.產業稅收優惠政策效果不明顯
中國現行的高新技術稅收優惠主要體現在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科技園區,對于高新技術開發區內的企業,不管是否是高新技術企業都實行稅收優惠政策,而對于區域外的高科技企業優惠很少,這種區域優惠而不是產業優惠政策產業促進效果不明顯。現行的“生產型”增值稅制在鼓勵科技進步方面存在明顯的制約因素。高新技術企業一般擁有較高價值的精良設備和無形資產,由于企業購進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不能抵扣進項稅款,導致了企業的實際稅收負擔加重,妨礙了企業技術設備及技術的更新。高新技術產業產品多為高附加值產品,增值率甚至高達60%以上,對增值稅課稅,使得高新技術產品的稅負較一般產品要高。科技稅收制度與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過程也不適應。中國現行稅收政策主要是對企業、科研成果進行稅收優惠,而忽視了對具體科技開發項目、科技開發環節的優惠,忽視了事前扶持。事實上,一項成熟的或成功應用于社會生產、生活的科技成果一般要經歷課題立項和實驗室研究、開發研究、產業化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風險大、收益小或沒有收益,應是政府扶持的重點,但中國現行的科技稅收政策卻僅在成果產業化階段有所體現。
3.稅收的環境保護意義不大
嚴格地說,中國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環保稅。目前中國的資源稅,側重于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保護,對可再生資源則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資源稅稅負偏輕,限制了資源稅的應有保護作用;征收范圍過窄,客觀上刺激了對非稅資源的掠奪性開采;現行資源稅以銷售數量或自用數量為課稅依據,使得企業對開采而無法銷售或自用的資源不付任何稅收代價,造成對資源的無序開采和積壓浪費。
4.稅收對于中國產品競爭的作用不佳
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而高的出口退稅率的直接結果是出口產品價格下降,帶來嚴重后果。極低的中國出口產品價格沖擊了國外市場,極易被他國認定為傾銷,遭受懲罰性關稅或反傾銷稅。高的出口退稅率導致中國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的價格進一步降低,而出口商之間的惡性競爭又進一步降低了中國出口產品價格,導致出口的貧困性增長,結果是出口退稅不但不能轉化為中國企業或國家的利益,反而白白為他國財政作了貢獻。現實的世界貿易中存在著大量的貿易壁壘、技術壁壘、反傾銷等貿易保護政策,形成了對中國勞動力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的重重限制,而中國由于缺乏相應措施,在面對這些壁壘時無能為力。
四、稅收競爭對策選擇
配合稅收優惠政策的實施,同時運用稅收限制政策是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稅收政策的一個突出特點。從一定意義上講,稅收優惠與稅收限制具有相同的政策效應。我國在運用稅收優惠政策過程中,也應借鑒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經驗,積極運用稅收限制政策,以提高稅收優惠政策的實際效果。
1.規范政府行政行為,清理地方稅收優惠政策
全面清查地方政府和稅務機關從地方利益出發,制定的超出常規的稅收優惠政策、越權的減免稅政策。在某些地區和某些行業,已經出現外資過剩的局面,中國引進外資不宜再像過去一樣多多益善,來者不拒,應當根據產業政策,變全面型優惠向為特定型優惠。
2.增強反傾銷意識、完善反傾銷法規
為了保護中國產業不受外來沖擊,也應學會運用反傾銷的武器來保護自己。一方面,中國企業應增強反傾銷的意識。另一方面,加強、完善中國的反傾銷法律體系,在中國產品遭受反傾銷懲罰時,以中國反傾銷對抗外國的反傾銷。
3.建立和完善環境稅收
為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可擴大稅收征收范圍,將目前資源稅的征收對象擴大到礦藏資源和非礦藏資源,增加水資源稅,以解決我國日益突出的缺水問題;開征森林資源稅和草場資源稅,以避免和防止生態破壞行為,待條件成熟后,再對其他資源課征資源稅,并逐步提高稅率;對非再生性、稀缺性資源課以重稅;開征污染排放稅、消費污染稅,以減少污染排放;制定和規范環保稅收補貼優惠制度,對高科技環保產品的研究、開發和使用給予稅收減免,以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在繼續對“三廢”綜合利用和向環保產業投資給予稅收優惠的基礎上,制定再生資源業的稅收政策,促進廢舊物資的回收和利用。
4.合理運用稅收優惠政策促進產業發展
科技稅收優惠必須突出國家產業政策的導向,與國家科技發展計劃保持一致。改變過去科技稅收優惠政策只注重區域性的狀況,實現稅收優惠由區域傾斜轉變為向產業傾斜。對鼓勵發展的產業,率先變生產型增值稅為消費型增值稅。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全過程給予系統完整的扶持,科技稅收優惠的重點應從對企事業單位、科研成果轉向對高科技企業成長時期或重大技術攻關、重大市場開拓等關鍵環節和階段的稅收優惠與扶持,將事前扶持與事后鼓勵相結合,將對科技開發的重視與對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視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建立科技投資的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增加研究開發投入,民間對高科技產業的風險投資,以充分體現“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促進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
參考文獻
(1)陳平路. 稅負輸出與稅收競爭的比較研究 . 稅務研究,2008(9).
(2)王劍鋒. 稅收增速減緩與地方稅收競爭——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考察 . 涉外稅務,2011(3).
(3)付文林. 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的稅收競爭與資本流動研究綜述 . 經濟學動態,2010(9).
(4)周克清. 稅收競爭對地區間科技創新的影響. 稅務研究,2010(8).
(5)安虎森. 新經濟地理學視角稅收競爭研究評述 . 經濟學動態.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