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專題研究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诋斀裎幕蚪洕鏉B透及其對經濟的影響日益重要的時代特點,本文從文化與經濟金融的邏輯關系入題,從美國經濟和金融文化視角找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對于用科學發展觀構筑我國金融文化,加強金融文化管理,提升戰略競爭力等具有重要的而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金融危機;文化根源;金融文化;文化管理;戰略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272.1 文獻標識碼:B
作者簡介:朱明(1971-),男,四川鄰水人,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企業文化、戰略管理。 本次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將進入一個低增長周期,短期內還有二次探底的可能,全球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我國經濟發展也面臨著宏觀政策收緊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逐漸顯現、出口不容樂觀、物價高位運行、控通脹形勢嚴峻等新情況、新變化。在這樣的特殊時期,中共中央召開了十七屆六中全會,專題研究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強調指出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經濟、金融和文化一體化、共生共融已成為當今時代的顯著特征。經濟金融越來越受到文化的影響,文化越來越融入經濟金融也已是不爭的事實。經濟金融文化化,文化經濟金融化,三者相融相生,相互促進,極大地影響著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基于此,本文從文化與經濟金融的邏輯理論入題,從美國經濟和金融文化視角,找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提出了用科學發展觀構筑我國金融文化,加強金融文化管理,提升戰略競爭力等論斷。這一研究不僅具有拓寬金融危機根源研究的理論意義,而且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文化向經濟全面滲透——文化經濟時代到來① 經濟學中的文化,是一種由習俗的行為規則構成的傳統(哈耶克,1976)[1]],是與制度并列的一種要素,是指一個社會中多數人所共有的價值、觀念、偏好和態度(青木昌彥、奧野正寬,1996)[2]]。文化向經濟全面滲透,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文化對經濟活動的影響,主要在于它對人們的預期和偏好的直接作用;預期和偏好又通過影響經濟主體的行為,對經濟金融產生影響(Guiso、Sapienza & Zingales,2006)[3]]。
(一)文化與經濟日益融合趨勢顯著增強
1.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規范、引導、執行和阻礙作用。價值、宗教等文化因素要求“經濟人”遵守社會正義,要有社會同情心, 具有勤勉、節約等品格(亞當.斯密,1776、1759)[4-5]]。道德、心理和習俗等文化因素也影響著人們的經濟行為,特別是信任對于經濟社會的影響更為深遠,而且也是多方面的(穆勒,1890)[6]]。因此,在人們的經濟活動中,不僅要考慮經濟動機,也要考慮到人們的道德、理想、觀念、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的導向作用(馬歇爾,1890)[7]]。同時,還要注重文化在經濟活動中的執行和阻礙作用。因為文化是一個因經濟需要而內生的隱形合約執行機制,積極的影響是促進經濟增長,負面的作用會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大障礙。哈里森(Harrison,1985)[8]] 在研究拉美國家經濟發展中的文化因素時就驗證了這一點。
2.文化發展以經濟發展為基礎,通過經濟手段來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文化發展以社會文化消費需求的存在和增長為前提,文化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靠文化消費需求的刺激和拉動來實現,而文化消費需求的形成與增長又是以一定的居民收入水平為支撐。據研究,當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時,人們的文化消費需求就會迅速增長。從文化發展的基礎看,無論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供給,還是文化人才的培養等,都需要較多的資本投入。只有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一定的高度,才能為文化發展提供充足的財力、物力。因此,經濟發展為文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文化的經濟屬性,決定了文化發展需要用經濟手段來強力推動。對經營性文化可以實施產業化經營,用經濟的手段來發展。同時,也可以將市場機制引入文化建設,加強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和文化要素等文化市場體系建設,促進文化產品和文化要素的流動,實現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加速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二)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生產力,已成為經濟競爭的核心力量
在當今時代,知識代替資本已成為現代企業至關重要的資源,成為現代經濟競爭成敗的關鍵因素。資金已不再是最緊缺的資源,具有知識、技術等文化因素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源。誰擁有人才,誰就擁有文化,誰就擁有主動權,誰就占據經濟競爭的制高點。隨著消費者文化素養和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模式已由實用功能型消費轉向文化審美型消費。文化內涵成為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所在,也是其高附加值的重要源泉。因而,信用、 商譽、 品牌和形象等文化因素成為無形資產,使企業在競爭中先聲奪人,成為市場競爭的利器。
由于企業內外部環境的顯著變化,企業文化成為現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方面,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促使企業加強文化管理,推進企業文化建設,通過塑造核心價值觀、企業理念來引導員工行為,凝聚員工力量,增強企業競爭力。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促成一些跨國企業加強文化管理,創建優秀的企業文化,有效解決地區文化差異而帶來的“文化障礙”,實現文化溝通與融合,提升國際競爭力。
文化也是一種特殊的生產力。體現著人類群體內部關系的文化和體現著人類群體與外部自然關系的生產力之間, 是辯證統一的。顯性文化是一種直接的生產力,隱性文化是一種間接的生產力。文化生產力的特殊性在于文化是以觀念和行為的綜合效能,積極、能動地影響并制約著經濟活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構成了經濟競爭的核心力量。
(三)文化與經濟互動:“文化經濟”新命題
文化與經濟互動,催生了文化經濟這一時代命題和戰略構想。文化經濟是當今文化形態和經濟形勢相互滲透、共同促進的深刻反映。文化經濟就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人文精神為先導、以科學為依托、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新型經濟(謝名家,2005)[9]]。這種新型經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它是以文化產業為主導,以人文精神為主體,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屬性。發展文化經濟,不僅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而且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強大動力,更是深化對社會主義本質、經濟發展規律認識的繼承與創新。因此,加快培育文化經濟,使之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乃大勢所趨。
二、文化元素的注入——金融發展與金融文化② 文化在金融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文化不僅影響著金融的發展,反過來金融發展也助推了金融文化的進步與繁榮。
1.文化是金融發展至關重要的因素,不斷引領金融發展與繁榮。宗教信仰、社會資本、信任、語言和社會規范等文化元素是影響金融發展的主要因素。越強調宗教信仰的國家,其經濟增長率越高,金融發展水平也越高(Kanatas&Stefanadis,2005)[10]]。Stulz&Williamson(2003)[11]]研究宗教信仰、語言等文化因素對金融發展的影響表明,文化與投資者權利保護相關,特別是對債權人的保護表現很顯著。在債權人權利保護方面,一個國家的宗教信仰比法律起源、經濟開放程度、語言等因素影響更大。雖然相對于經濟開放程度、制度等因素,文化對一個國家資本市場發展的直接影響并不大,但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和種族因素通過影響制度的質量,也會對金融發展有間接的作用(Herger、Hodler&Lobsiger,2007)[12]]。
社會資本在金融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社會資本與各國、各地區的金融發展存在著正相關關系(Guiso、Sapienza&Zingales,2004)[13]]。社會資本越高的地區,貸款償還率和儲蓄率越高,儲蓄所產生的收益也越高(Karlan,2001)[14]]。而且,在社會資本較高的地區,個人 (家庭 )更愿意投資股票,更多地使用支票,而以現金方式進行投資的數量非常少,因而就會影響金融發展的程度,尤其是股票市場的發展(Guiso、Sapienza&Zingales,2004)[13]]。
信任與金融發展的關系十分密切。Calderón、Chong&Galindo(2001)[16]]利用48個國家1980-1984年間的數據考察了信任與金融結構、金融發展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即使在考慮了經濟發展水平、人力資本以及法律制度等因素后,信任都與金融發展緊密相關。信任水平越高,金融深化程度越高,股票市場和信貸市場越發達,金融發展效率也越高。從我國來看,社會信用文化對金融體系的效率和金融體系結構的選擇都具有重要影響,并最終影響到金融業的運行效率。社會規范對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對股票市場資本化產生影響較大,但對銀行信貸供給影響不夠明顯
2.金融發展反作用于文化,推動金融文化不斷發展。文化與金融相結合形成了金融文化,金融發展為金融文化提供賴以生存、發展、進步的物質基礎和保障。金融發展對文化的需求是促進金融文化發展與進步的驅動力,金融發展水平影響著金融文化建設的內容和效率。金融文化發展的根本在于金融發展的程度。一個國家或地區金融越發達,以此為基礎的金融文化就會處于相對強勢的地位;相反,金融文化就會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只有加快金融的有效發展,才能推動金融文化的不斷發展與繁榮。所以,發展現代金融的同時,也必須發展現代金融文化,只有借助于金融文化,才能更好地培育出現代金融。
三、從美國經濟和金融文化透視國際金融危機
美國次貸危機演化成驚濤駭浪的金融海嘯,讓全球財富損失了50萬億美元,相當于全球一年的GDP,這不是歷史的偶然,而是美國金融文化的必然。這次危機充分暴露了崇尚激進、冒險、貪婪的華爾街文化的嚴重弊端,這也是2008年金融危機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文化根源。
(一)狹隘的個人主義價值觀是不斷累積金融風險的禍首
美國是一個以歐洲人為主、尤其是英國人的多民族移民國家,美國文化實質上是歐洲文化對其他外來文化的“熔煉”而形成的西方文化。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功利主義和冒險創新是美國文化的主要特征。美國人的倫理觀念源于新教倫理,崇尚個人利益至高無上,強調個人價值和自由。美國人的哲學就是功利主義,以賺錢聚財為榮,利潤就意味著管理成功。美國的企業文化是典型的西方企業文化,以個人主義為中心,強調自由主義、功利主義,鼓勵冒險與創新。
西方的金融文化是西方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始于1602年的荷蘭,逐步由英國和美國接棒。這次美國次貸危機乃至國際性金融危機的爆發,深究其根源也就是西方的金融文化,特別是美國金融文化出現了問題,罪魁禍首在于狹隘的個人主義價值觀。
狹隘的個人主義價值觀,是建立在個人主義之上,以個人為出發點來衡量一切價值,個人利益是最高利益,充分注重個人自由和權利,并把它視為實現自我價值的積極表現;同時依照狹隘的價值觀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尤其強調獲利的最大化與最快化,但忽略風險根源的高杠桿操作體系。1990年的日本泡沫,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2000年網絡大泡沫,這些都起源于狹隘的個人主義價值觀。
因為狹隘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強調“以人為主”的價值觀,認為資本的本質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和最快化,反映出人性貪婪的劣根性。馬克思說過,貪婪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始動力,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了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17]]。在這次美國次貸危機中,住房貸款公司、投資銀行、保險公司、對沖基金、資產管理公司、養老基金等多種金融機構,正是貪婪所使然,紛紛在離譜的高額利潤和高收入誘惑下喪失理性,盲目創新金融產品及其衍生產品,完全低估甚至忽視了風險,導致風險累積而爆發次貸危機。
狹隘的個人主義價值觀是美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美國的經濟政策。根據“政治經濟周期理論”,當局者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的“私念”很可能成為經濟周期的重要誘因。這些“私念”,本質上就是狹隘的個人主義價值觀的集中反映。在西方,一些政要為了贏得連任或者退下來的聲譽,當權時傾向于采取擴張性的政策,此時有效需求受到刺激,產出、就業得以擴張,但由此導致的泡沫通常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顯現,而通脹真正來臨或泡沫真正破滅時,執政者已經成功連任或已退居二線。如此看來,格林斯潘的“貨幣政策”也有“私念”的因素,這種“私念”或許也難逃“政治經濟周期理論”的宿命。
(二)新自由主義是金融創新監管泛濫的根源
20世紀80年代,美國推行了盎格魯—撒克遜模式,又稱“新美國模式”,該模式是由美國總統里根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發動新保守主義革命后發展起來的經濟模式。這種經濟模式信奉最少的政府干預、最大程度的競爭、自由的貿易和資本流動,也就是推行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提倡金融自由化。雖然在推動經濟增長和抵御沖擊方面顯示了非凡的能力和彈性,但同時也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埋下了禍根:一是解除對金融機構的管制,過度推行金融自由化,使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嚴重脫節,導致經濟嚴重泡沫化;二是盲目擴大市場的作用,相信市場機制可以解決一切,金融機構的自律行為可以防范風險,從而忽視了對創新金融產品及其衍生信用風險的有力監管。
從表象上看,推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解除金融監管,導致金融創新監管缺位是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源。事實上,次貸危機與金融創新監管缺位有著共同的根源——美國自由主義文化。美國人所尊崇的自由主義文化思想來源于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家洛克、盧梭、康德、孟德斯鳩等人的思想。他們主張自由是天賦的權利,社會中法律條件下的自由是人們放棄自然的自由的結果,法律和政府的使命是保護自由,社會中的自由是法律約束條件下的自由等等。這些思想構成了美國自由主義文化的核心內容。
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表明了新自由主義政策的破產。一是新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造成日益嚴重的貧富分化,加劇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爆發了危機。二是對住房貸款及其多重證券化管制的放松和廢除,在強調個人承擔風險的基礎上促進人們獲取住房資產,并從中產生抵押債券的一系列證券交易,直至金融泡沫不斷膨脹,終于在債務鏈斷裂下產生了巨大的蝴蝶效應。三是美聯儲放任華爾街金融創新,長時期保持低利率,而且美國監管部門也給了市場活動家過多的自由,任由一個極度擴張的信用市場發展,資信評級機構又向可能存在高風險的未經核查的貸款機構發放“AAA”證書,最終導致過度擴張的信用鏈中斷而爆發次貸危機。這些都是信奉美國自由主義文化的必然結果。
(三)誠信文化缺失嚴重引爆信用危機
有人說,次貸危機的實質是,美國金融市場濫用信用衍生品的創新、預支市場和社會信用……。換句話說,也就是資本信用危機,或者稱之為資本主義制度的信用危機。次貸危機的爆發,標志著從一個住房抵押貸款市場的信貸危機迅速演變成美國的信用危機,而危機的主角正是世界頂尖的投資銀行、保險公司、對沖基金、資產管理公司、養老基金、結算銀行等金融機構,以及那些次貸客戶。分析這個演變過程不難發現,誠信文化的嚴重缺失,又是引爆這次信用危機的根源所在。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極度擴張的次貸信用及其衍生信用破壞了金融機構的重要基礎——誠實守信。一方面不少人通過編造虛假信息獲得次級貸款,迅速擴張次貸信用;另一方面華爾街金融機構違反誠信、審慎原則,向沒有信用證明、沒有固定收入來源卻有大量負債的購房者提供大量貸款,并通過金融衍生工具,把這些貸款層層打包出售,讓次貸信用及其衍生信用惡性膨脹,最終形成金融泡沫。在整個信用擴張過程中,那些華爾街的金融機構以及信用評分低的次貸客戶,他們為了各自的利益,都無視誠信的存在,甚至肆意踐踏誠信原則,從而形成惡性循環,不僅殃及自身,也波及世界。
2.盲目的金融創新逾越了誠信這條底線。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金融創新由自發緩慢過程轉變為加速自覺的過程,像名目繁多的抵押貸款證券等衍生金融產品也成為融資和牟利的重要工具。在當今西方國家的金融市場上,主導金融創新有兩種不同的法則:一個是反映社會化生產力發展要求并為之服務的法則;另一個是為金融資本牟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法則。金融資本創新,特別是其中的衍生品創新不得違背誠信原則,必須守住誠信這條底線。但在這次美國次貸危機中,所謂“金融創新”完全沒有遵守誠信法則,突破了誠信這條底線。
3.信用評級機構造假嚴重背離誠信原則。在這場危機中,為牟取暴利,信用評級機構嚴重缺乏誠信,對受到垃圾抵押貸款污染的金融工具繼續評為AA級(低風險)。一些信用評級機構如標準普爾等,將支持的次級貸款的金融工具評定為最高的AAA級,這樣扭曲、錯誤的信用評級,讓國際不少投資者低估市場風險,做出了錯誤的投資決策,從而蒙受巨大損失。
這些信用評級機構缺乏誠信的原因在于:對投資銀行發行的各種金融創新工具提供評級的收入是信用評級機構的主要收入來源,信用評級機構與投資銀行在金融創新工具推薦方面是利益相關方,存在互利共贏的動力。因此,信用評級機構容易低估次貸產品風險,評出偏高的信用評級,難以給出公正、公允的信用評判,也助長了市場對這類產品的樂觀預期和非理性追捧,埋下了極大的風險隱患。難怪俄亥俄州的檢察官馬克?德安(Marc Dann)評論說,信用評級機構在每筆次級貸款生成的評級中都大賺錢,持續地將那些證券評為AAA級,實際上這些信用評級機構是欺詐的同謀[18]]。
4.美元過度信用投放導致國際流動性嚴重過剩,這是美國缺乏國際信用的根本表現。美元作為國際中心貨幣大量為國際所擁有,但美國卻真正操控著美元的頭寸,由此產生的超額壟斷利潤,成為誘惑美國不斷加大美元信用投放、擴大對外負債的內在動力。于是,美國通過不斷擴大貨幣投放,刺激國際經濟過熱過虛增長,刺激虛擬經濟過度繁榮,偏離實體經濟越來越遠。
(四)透支消費文化導致次貸信用崩潰
“透支消費”、“寅吃卯糧”是美國當代文化先進性的標志。長期以來,美國民眾偏好高負債、低儲蓄的透支消費文化。美國經濟學家魯比尼研究指出:在次貸危機中,60%—70%的美國人實際工資下降,靠借錢維持過去的生活水平;20%的美國人靠借錢維持超出其收入水平的生活水平[19]]。可見,美國人“透支消費”、“寅吃卯糧”的程度之深,這也導致了有效需求的“過度”。2008年的次貸危機之所以爆發,就是因為美國人信奉的“透支消費”、“寅吃卯糧”的消費觀念,造成美國民眾的消費需求嚴重超過居民收入,而廣大民眾又無節制地負債消費。當經濟開始周期性下滑、貨幣政策出現調整時,“需求過度”就會造成違約率不斷上升,最終導致信用崩潰。
四、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構筑我國金融文化
上述這些文化根源的存在,是美國經濟金融高度發展,而另一方面又忽視了美國金融文化的弱點,沒有很好加強文化根基中負面因素的管理,文化與經濟金融發展的極度不匹配,導致華爾街金融機構的戰略競爭力嚴重喪失,從而引爆了金融危機。這也是2008年金融危機直接發端于一向被視為是新興市場經濟學習榜樣的歐美發達國家的根源所在。對于具有幾千年傳統文化的中國來說,這樣的一場危機讓我們不得不以新的視角來思考我國金融文化構筑、金融業加強文化管理及提升戰略競爭力的一些重要問題。
(一)培育優秀的金融文化,增強金融軟實力,推動我國金融文化健康發展與繁榮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培育優秀的金融文化,是增強我國金融軟實力、有效防范金融風險、提升戰略競爭力的客觀要求,也是實現由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轉變的必然選擇。打造優秀的金融文化,是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我國金融業面臨的十分艱巨而重大的任務。
1.要堅持優秀的民族文化與國際金融文化相結合,創新和增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文化理念。我國金融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金融領域的具體體現,是人們在主導資金運動過程中的精神反映。培育優秀的金融文化,需要金融從業人員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有能力、有擔當,要以高尚的情懷、科學的精神、務實的態度,按照金融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斷提升對金融文化本質的認識和把握;需要借鑒國際金融文化的優秀成分,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著力培育和創新有中國特色的金融文化理念,將金融文化建設作為與金融發展、金融改革、金融開放、金融監管和金融法制建設同等重要,甚至更為重要的任務來抓,從而以金融文化的繁榮推動中國金融業的發展,為文化興國、文化強國做出更大貢獻。
2.要加強金融文化的組織建設、戰略規劃和制度設計,提升和增強文化凝聚力、生命力和創造力。金融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金融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設立專門的組織機構承擔其統籌協調的職能,以持續推動和完善金融文化。要集中力量(10年或者20年)編制《中國金融文化建設戰略規劃綱要》,科學界定中國金融文化建設的內涵、外延,明確規劃并指導中國金融文化建設。要通過制度設計和建設、教育培訓及各種寓教于樂等方式,不斷引導金融從業人員形成積極學習金融文化、深刻領會金融文化、認真踐行金融文化、努力發展金融文化的自覺性,以達到為我國金融業提供精神文化保障的目的。
3.要積極倡導安全、審慎、誠信的金融文化,推進和增強信用體系和文化建設。培育優秀的金融文化,需要將安全、審慎的文化理念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每一位金融從業人員的心中,讓他們真正體會到,安全、審慎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潛在的力量影響、規范著金融從業人員的行為,發揮著有效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作用。
金融業作為社會信用關系最集中的體現者,理應樹立誠信為先、誠信是本的意識,因為誠信是金融業得以維系的基石,是金融的生命線。所以,培育優秀的金融文化,金融業要矢志不渝地履行誠信,不僅要通過信用體系和文化建設使信用精神、信用原則融化在金融從業人員的日常習慣中,并通過自發的遵從而發揮作用;而且還要持之以恒地張揚誠信,要向社會倡導和傳播誠信文化,從而降低金融市場的交易成本,改善金融生態環境。
(二)加強文化管理,推進企業文化建設,提升我國金融業戰略競爭力
這次金融危機本質上講是金融文化的危機,具體反映到企業文化上,主要體現為“罔顧信義、唯利是圖、唯股東是從”,極小化道德約束,其結果必然是個人的“理性”導致群體的“非理性”,是“叢林法則”下的弱肉強食、壟斷和兩極分化。也不難發現,在這次危機中企業文化缺失的銀行,因其缺乏自身持久發展的動力而紛紛陷入困境,世界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首先宣告破產,第三大投行美林火速出售給美國銀行,第一、第二大投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改組為銀行控股公司,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收繳在高盛麾下。
但有的銀行,如美國花旗銀行卻依然能夠堅挺地生存下去,無疑優秀的企業文化是這些銀行戰勝金融危機的強大武器。擁有近200年歷史的花旗銀行,經歷了20世紀30年代初的大危機、拉美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以及這次二戰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但一直都是國際金融行業成功的典范,其巨大的資產規模、雄厚的資本實力、國際化的業務布局和最全面的金融服務成為國際金融業不可替代的領導者。之所以,花旗銀行在危機中化險為夷,榮耀之至。究其原因也在于,優秀的企業文化作為其戰略導向和戰略支撐。
金融業企業文化不僅是金融業的靈魂和精神支柱,而且也是金融業應對金融危機、獲取戰略競爭力的動力之源。優秀的企業文化能夠培育出比競爭對手更強的創造力、戰斗力和生命力,能夠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變壓力為動力、化危機為生機。金融業文化管理的特點就是要創造一種文化氛圍,塑造一種文化環境,形成一個優秀文化場,讓置身其中的金融業及其員工,思想意識得以轉變,經營行為得以約束,戰略競爭力得以提升。
這次金融危機既反映出美國金融文化的嚴重扭曲,也充分暴露了西方特別是美國金融文化管理十分薄弱。很顯然,金融危機的教訓令人深思,發人深省,對于有著博大精深傳統文化的中國金融業來說,切實加強文化管理,扎實推進企業文化建設尤其顯得刻不容緩。
在我國,加強金融業文化管理,就是要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切實把推動金融業科學發展作為企業文化建設與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我國金融業的文化管理,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金融企業文化建設與管理之中;要緊密結合金融業經營與管理實踐,不斷探索企業文化融入管理的新載體、新途徑,促進企業文化落地生根,使優秀的企業文化內化為金融從業人員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成為提升金融業戰略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加強金融業文化管理,就是要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堅持做到為了金融業又好又快發展與廣大員工全面發展而建設企業文化,依靠廣大員工積極參與,發揮廣大員工的智慧和力量來加強文化管理,以形成整個金融業和諧發展、鑄造輝煌的良好局面,進而為金融改革發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三) 汲取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刻教訓,強化金融業戰略管理,構建基于戰略競爭力的文化管理模式
反思金融危機的爆發及其對國際經濟的沖擊與影響,戰略管理的缺失也值得人們深深的思考。戰略管理的缺失,不僅致使一些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的戰略競爭力嚴重不足,也是導致華爾街金融機構接連破產倒閉的重要原因。我國金融業同樣也普遍存在戰略管理缺失、戰略競爭力乏力的突出問題。因此,我國金融業應當深刻記取本次金融危機的慘痛教訓,著力構建基于戰略競爭力的文化管理模式,以提升金融業的戰略競爭力。這是我國金融業強化戰略管理的內生要求,也是由金融大國變為金融強國的現實需要。
我國金融業過去30多年發展的歷史是一幕學習、奮斗、追趕,并走向創新的崢嶸歲月。盡管大多數金融企業尤其是大型金融企業進入了精細化管理和協同管理時代,形成了不少成功的管理實踐,探索出一些“管理模式”,都沒有突出戰略競爭力這個核心,而且更沒有將文化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所以,著力構建基于戰略競爭力的文化管理模式,也應該成為我國金融業加強戰略管理的重要舉措。
我國金融業戰略管理是現代金融企業在未來不確定性環境中為實現既定總體發展目標而進行的一系列決策和活動,其目的就是要提升戰略競爭力,打造獨特的競爭優勢。縱觀國際金融業的競爭,說到底就是戰略和文化的競爭,發展戰略是“綱”,用以明確定位、方向和路徑,用以系統地解釋跟誰競爭、怎么競爭以及用什么競爭等問題;企業文化是“根”,是推動金融業可持續發展、創造價值的內生動力。構建基于戰略競爭力的文化管理模式,就是要將發展戰略這個“綱”與企業文化這個“根”緊密結合起來,做到綱舉目張,使企業文化與銀行戰略高度匹配,從而實現企業文化導向與戰略目標相一致,員工的價值觀、行為準則與戰略目標相吻合;就是要通過有效發揮金融企業文化的功能,特別是價值觀、使命、遠景、宗旨等文化要素的獨特優勢,形成對金融企業戰略的強力支撐,促進廣大員工對共同愿景、使命和戰略產生強烈的認同感,促使戰略執行,推進戰略實施,最終為我國金融業帶來無形的、難以仿制的戰略競爭力。
注釋:
① 廣東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在《人民日報》率先發表了《把握文化經濟發展的新契機》,在我國首次提出了“文化經濟”的新命題。
② 金融文化即金融之“形而上”,金融文化即“誠信”,金融文化即金融之“道”;“誠信”是金融文化的基本元素,“形而上”是金融文化的廣度概括,“道”是金融文化的深度聚焦(唐雙寧,2010)[15]]。
參考文獻:
[1]哈耶克.哈耶克論文集[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
[2]青木昌彥,奧野正寬.經濟體制的比較制度分析[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9.
[3]Guiso Luigi,Sapienza Paola and Zingales Luigi. Does Culture Affect Economic Outcomes[J]].Journal of Economic,Perspectives,2006,20(2):23-48.
[4]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5]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6]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7]馬歇爾.經濟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8]Harrison, Lawrence E. Underdevelopment Is a State of Mind——The Latin American Case. Harvard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Lanham:Madison Books,1985.
[9]謝名家.把握“文化經濟”發展新契機,實現廣東經濟社會大跨越[J].新經濟雜志,2005(Z1).
[10]Kanatas G, Stefanadis C. Culture,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EB/OL].[2005].http://www.alba.edu.gr/up2loads.
[11]Stulz ReneM,Williamson Rohan.Culture, Openness, and Fi na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170(3):313-349.
[12]Herger Nils,Hodler Roland,Lobsiger Michael.What Determines Financial Development[J].Culture, Institutions or Trade.NCCR Working Paper,2007(5).
[13]Guiso Luigi, Sapienzapaola, Zingales Luigi. Therole of social capital in financial developme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526-556.
[14]Karlan D S. Social Capital and group banking[R].BREAD Working Paper, No. 062. 2001.
[15]唐雙寧.我看金融之“道”[N].金融時報, 2010-12-24.
[16]Calderón C, Chong A, Galindo A.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stituti ons and linkswith trust :crosso country evidence[R].Intero American evelopment Bank, Banco Interamericano de Desarrollo (BID),Research Department, Departamento Delnvestigación, Working Paper, No.444,2001.
[17]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8]熊平安,秦月星.金融業反思與復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
[19]程恩富,王中保,陳有進.金融風暴啟思錄[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