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有真正弄清楚管理的根源,管理才能真正做到標準化、簡單化和專業化,才可能真正在各行業得到廣泛理解與應用。營銷是以其服務對象顧客為中心,管理也應當以其服務對象為中心。管理本源是指計劃、組織、領導與控制等過程所作用的根本對象,包括人、資金、物、信息、時間和空間等六個要素,其中人是最關鍵的要素。
關鍵詞:管理;管理要素;管理對象;管理本源
中圖分類號:F279.14 文獻標識碼:B
作者簡介: 張毅(1971- ),男,四川鄰水人,西南政法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營銷管理。
基金項目:西南政法大學管理學院立項項目資助。 美國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中表明管理是實踐而非科學,也非專業,盡管其含有科學和專業的因素[1]]。顯然,管理來源于實踐并應用于實踐;然而管理的本質卻并不能用實踐來囊括。對于管理本質的認識,國內也有許多的觀點:企業管理的本質就是創造利潤[2]];管理的主要本質是追求效率[3]];管理的本質在于使人“向善”[4]]。這些觀點都是從管理自身的角度來看;而要真正認識“管理本源”,還需要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即管理對象視角。
一、管理本源的提出
其實,管理應當包括兩個方面,即管理者與管理對象。目前,絕大多數的管理理論與管理方法均是從管理者的角度來看待管理。如果從營銷的角度來看,管理者就應當是服務者,其服務的對象就是其管理的對象。美國營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認為,營銷的根本出發點是顧客的需求;也就是說,營銷理論的核心或本源在于顧客,即樹立“以顧客為中心”的觀念。同樣地,也可以推論出管理的核心或本源也在于管理的對象。因此,這里將管理本源定義為:管理本源,也稱管理核心內容,是指計劃、組織、領導與控制等過程所作用的根本對象。這一根本對象就好似化學中認為不可再分的原子;若原子結構發生了變化,那么相應的現象就不屬于化學學科研究的范疇,而是其他學科所研究的范疇。因此,管理本源中的根本對象,就好比化學中的原子,盡管其可以再分,但管理學對其的研究只到此為止。
那么,管理本源到底是什么呢?究竟管理者所管理的對象是什么?不管是享利?法約爾(Henri Fayol,1841-1925)把管理的要素劃分為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等基本職能,還是科學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羅(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科學管理理論中都沒有提及管理的根本對象是什么。即使是近代管理理論叢林中的11大管理學派也沒有提及管理的根本對象。管理過程學派把管理看作是在組織中通過別人或同別人一起完成工作的過程;人際關系學派認為,既然管理是通過別人或同別人一起去完成工作,那么對管理學的研究就必須圍繞人際關系這個核心來進行;群體行為學派關心的主要是群體中人的行為,而不是人際關系;經驗(或案例)學派則通過分析經驗來研究管理,其依據就是,管理學者和實際管理工作者通過研究各種各樣的成功和失敗的管理案例就能理解管理問題,自然地學會有效地進行管理;社會協作系統學派認為管理就是社會各系統的協作關系;社會技術系統學派認為必須把企業中的社會系統同技術系統結合起來考慮,而管理者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確保這兩個系統相互協調;系統學派認為系統方法是形成、表述和理解管理思想最有效的手段;決策理論學派認為管理是以決策為特征的,所以管理理論應圍繞決策這個核心來建立;數學學派則把管理看成是一個數學模型和程序的系統;權變理論學派強調管理者的實際工作取決于所處的環境條件;經理角色學派主要通過觀察經理的實際活動來明確經理角色的內容。以上這些理論大多數強調的是人、系統、外界條件等,而對管理到底管什么都沒有一個明確的回答。
那么管理到底管理什么呢?其實任何管理活動歸根到底就是對人、資金、物、信息、時間和空間等六個基本要素的規劃、組織、領導、激勵和控制。那么管理的對象就可以明確為人、資金、物、信息、時間和空間等要素,即管理的六大要素。
二、任何管理都是對六要素的管理
目前,管理學界的學者大多數都認可:管理過程,或者說管理的職能包括計劃、組織、領導與控制等活動。首先是“計劃”。計劃就是確定組織未來發展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式。顯然,計劃是組織的計劃;而組織通常包含有人、資金、物、信息、時間、空間等要素。組織,肯定是人的組織,也就是說其主體是人;而構成組織還包括資金、物、信息等形式;組織一定是存在于一定時間和空間之中的。當然,計劃必須要有目標,而目標必然會包含有時間、人、資金、物、信息等因素,也就是目標必須在既定的時間內使得人、資金、物、信息等方面達到某種狀態。其次是“組織”。組織就是服從計劃并反映著計劃完成目標的方式。很明顯,組織就是將資源合理配置,從而完成目標。而人、資金、物、信息、時間與空間等要素全部都屬于資源范疇。再次是“領導”。領導就是運用影響力激勵員工以便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顯而易見,領導的直接作用對象就是人這一要素,并且其間接對象就是目標,而目標就是對在既定的時間內使得人、資金、物、信息等方面達到某種狀態。最后就是“控制”。控制就是對員工的活動進行監督,判定組織是否正朝著既定的目標健康地向前發展,并在必要的時候及時采取矯正措施。顯然,控制的對象也逃不出六大要素,即人、資金、物、信息、時間與空間。綜上所述整個管理過程或職能,實質上就是對人、資金、物、信息、時間與空間等要素進行計劃、組織、領導與控制。
在企業管理中,通常包括了人力資源管理、生產管理、財務管理、營銷管理、采購管理、戰略管理及企業文化等方面的內容。比如人力資源管理顯然涉及到人(如招聘、培訓、晉升、激勵等活動)、資金(如員工薪酬等內容)、物(如人事辦公用品等)、信息(如崗位職責、勞動合同等內容)等要素,當然,其還涉及到時間與空間等因素。再如,生產管理的對象主要是物(如設施設備、物料、半成品、成品、原材料、輔料等)、人(如工人、管理人員、領導等)、信息(如生產統計資料、各種規章制度)等要素。財務管理的主要對象是資金、人(財務人員)、物(辦公用品等)、信息(財務制度)、時間(如資金時間價值)等要素。營銷管理的主要對象包括人(銷售人員)、資金(貨款)、物(產品、銷售工具)、信息(促銷方案、銷售政策)等要素。采購管理的主要對象也包括人(采購人員)、資金(采購資金)、物(原材料、輔料)、信息(供應商信息、采購制度)等要素。戰略管理的主要對象包括信息(內部信息、外部信息)、人(戰略制定者、戰略實施者)、資金(各種費用)、時間等要素。企業文化的主要對象是信息(觀念、理念)、人員(制定者、影響者)、物(VI系統附著物)、資金(各種費用)等要素。當然,所有的管理都必須對時間加以管理。總之,企業中的所有管理的對象都沒有逃出六要素的框架。
這里再分析一些基礎性管理。有些管理非常特殊,比如知識管理與項目管理。很明顯,知識管理的主要對象就是信息,任何形式的知識都可用信息的形式表達。同樣地,任何管理都可以用項目管理的形式加以分解,因為所有的管理都可以分解為一項項的工作,而嚴格說來,每一項工作就是一個簡單的項目管理。項目管理的實質就是對資源的調配與控制,而所有的資源均可最終分解為人、資金、物、信息、時間和空間等要素或部分要素。
綜上所述,任何形式的管理均是對六個要素的管理。所以說,管理的本源就是人、資金、物、信息、時間與空間等六大要素。
三、管理六要素的屬性
從營銷的角度來看,管理服務的對象包括人、資金、物、信息、時間與空間,而要管理好這些要素就必須了解這些要素的屬性。
一是人的屬性。有關人的屬性很多,但最核心的屬性就是人性。關于人性的爭論,人類已經爭論了至少幾千年了。中國古代性善論的典型代表就是儒家思想支持者孟子,“人之初,性本善”;而法家支持者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西方管理學界也對人性提出了相應的理論,即“X理論”、“Y理論”、“超Y理論”與“Z理論”;同時對人的認識也從“經濟人”、“社會人”到“復雜人”、“文化人”及“自我實現人”。這些都是對人性的探索,并且這些探索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停止。馬克思認為人性包括了其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然屬性是人的本性,社會屬性是人的本質;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所占的比例不同就會表現出不同的人性,如君子、普通人、小人等。顯然,對管理者來說把握人性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人性本惡,那么管理則多以制度為主;如果人性本善,那么管理則多以人文關懷為主。但更多的管理者認為,人性是豐富多彩的,不同的人表現出不同的人性,因此對人的管理應當多管齊下。由此看來,把握管理要素中的人是極富有挑戰性的。
二是資金的屬性。資金是墊支于社會再生產過程,用于創造新價值,并增加社會剩余產品價值的媒介價值。要管理好資金,就必須掌握好資金的屬性。(1)資金的可轉換性。資金可以轉換成設備、設施等物,也可轉換成人力資源,更可購買到有用的信息。(2)資金的資本性。大量的資金可以形成資本,而資本本性決定了其追求更高的利潤的特性。(3)資金的流動性。正因為組織的一切均可用資金來衡量,并且資金具有可轉換性,因此資金會隨著其不同形態而流動。(4)資金的可支付性。其實資金的可轉換性已經決定了資金的可支付性。正因為資金有很多的屬性,因此對資金的管理也是富有挑戰性的。
三是物的屬性。物,是指人們能夠實際控制或支配的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財產。(1)管理中的物具有有形性,即管理中所有的物都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2)物的價值性,即管理中所有的物都是有一定價值的,不然就沒有管理的必要了。(3)物的轉換性,管理中的物都可以轉換成資金或其他的物,這可以通過交易與交換來實現。
四是信息的屬性。(1)信息具有無形性,即管理中的信息本身是沒有形態的,但其可以通過一定載體表現出現,如紙、顯示器等。(2)信息具有可處理性,如可用轉換、儲存、壓縮、利用或共享等方式進行處理。(3)信息具有可傳播性。信息需要傳播,信息如果不能傳播,就失去了其存在意義。顯然,管理的整個過程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信息。但由于信息的無形性,因此對信息的管理也是富有挑戰性的。
五是時間的屬性。時間是物質運動的持續性、順序性。時間的特點是一維性,即一去不復返的性質。正因為時間的一維性,因此時間對于所有的個人與組織都是公平的。管理的目的就是追求效果與效率,其中效率的高低就與時間有關。因此,如何管理好時間也是管理研究中值得深究的課題。
六是空間的屬性。空間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具體事物具有的一般規定。眼睛可以看到、手可以觸到的具體事物,都是處在一定空間位置中的具體事物,都具有空間的具體規定,沒有空間規定的具體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只要涉及到對物的管理,就必然會涉及到對空間的管理。
通過以上對六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出:管理六要素中,“人”才是最為核心和關鍵的因素,其他要素,都是可受到“人”支配與調節的。
四、六要素的管理
分析管理六要素屬性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加了解這六大要素,從而更好地、更有效地管理這六大要素。下面將所有要素逐個地加以解析。
一是人的管理。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他人心甘情愿地做自己想做的事。管人最難管理的就是觀念轉變,讓員工形成共識。人的行為好管,人的語言也可以標準化,但很難管住他人的所思所想。因此,為了真正將人的身心都管理好,很多企業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措施,如入職培訓、定期培訓、加強企業文化宣傳等方式;也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如目標管理、績效管理、文化管理等形式。不管采取什么樣的途徑,企業最終都應當讓所有員工達成一定的共識,這樣企業才能夠形成合力,從而完成企業應當做的事。
二是資金管理。資金管理的核心就是現金管理,包括企業賬戶與交易管理、流動性管理、投資管理、融資管理,以及風險管理等內容。企業現金管理主要從規劃現金流與控制現金流著手,規劃現金流主要采取現金預算手段,而控制現金流主要采取內部控制現金用量的方法。資金管理應當做到:劃清固定資金、流動資金、專項資金的使用界限;實行計劃管理;統一集中與分級歸口管理相結合;專業管理與群眾管理相結合。
三是物的管理。物包括長期靜止的物、短期靜止的物、流動的物。對于不同物的管理方式也是不同的。其中長期靜止的物主要包括設施、設備,這些都必須有專業人員加以維護與保養;短期靜止的物,主要包括工具、用具、物料等,這些都要求定置管理,如果用量很大,還必須進行專業化的庫存管理;流動物的管理,通常包括裝卸、搬運、包裝、運輸、儲存等方面的管理。
四是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人們為了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實現信息效用價值,而采用技術、經濟、政策、法律和人文等綜合手段與方法對信息流(包括非正規信息流和正規信息流)進行控制的活動。信息管理的過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傳輸、信息加工和信息儲存。信息管理必須做到及時、準確。
五是時間管理。彼德?德魯克說:“時間是最高貴而有限的資源”。時間管理就是有效的運用時間,以降低計劃的變動性。時間管理的目的就是“決定該做些什么;決定什么事情不應該做”。時間管理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透過事先的規劃,做為一種提醒與指引。這里介紹一種時間管理“四象限”法。著名管理學家科維提出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不同維度劃分,就可以將其分為四個“象限”,既緊急又重要(如人事危機、客戶投訴、即將到期的任務、財務危機等)、重要但不緊急(如建立人際關系、新的機會、人員培訓、制訂防范措施等)、緊急但不重要(如電話鈴聲、不速之客、行政檢查、主管部門會議等)、既不緊急也不重要(如客套的閑談、無聊的信件、個人的愛好等)。時間管理“四象限”理論強調應把主要的精力和時間重點處理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工作上,這樣才可以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見圖1)。
六是空間管理。空間管理是指人們為節省空間成本、有效利用空間、縮短工作流程、迅速處理資料、提供良好工作環境并促進人員的溝通與協調而對工作場所的規劃。空間管理最重要的是進行空間控制,做到經濟而有效地利用空間。
五、結論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對六要素的管理都離不開一個要素,即“人”這個要素。因此,管理本源在于六要素,即人、資金、物、信息、時間和空間,而其中“人”是最為關鍵的要素。因此,明確管理的本源,就可以讓管理更加簡單化一點[5]],即管理就是通過對管理對象,即人、資金、物、信息、時間和空間等要素的合理配置以達到既定的組織目標。這樣,企業界的基層管理人員才知道如何去管理具體事務。因此,明確提出管理六要素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美)杜拉克.杜拉克管理思想全書[M].蘇偉倫,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5
[2]譚玉清,楊玉蓮.淺探管理的本質[J].懷化學院學報,2007(2):40-41.
[3]吳照云,余煥新.管理的本質與管理思想的東方回歸[J].當代財經,2008(8):75-79.
[4]毛世英. 管理的本質在于使人“向善”[J].人力資源,2008(5上):33-35.
[5]張毅. “5S”企業管理法則[J].中國市場,2005(32):26-27.
[6]陳春花.管理需要回歸本源[J].人力資本,2007(Z1):8-9.
[7] 歷以寧.企業強大的管理本源[N].中國郵政報,2006-07-29.
[8]席酉民,尚玉釩,井輝.和諧管理理論及其應用思考[N]].管理學報,2009-01-15.
(責任編輯:劉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