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外部經濟失衡問題愈演愈烈,成為世界范圍內制約經濟發(fā)展的難題。持續(xù)爆發(fā)的歐洲債務危機重新引發(fā)了各國對于全球經濟再平衡的關注。傳統(tǒng)的經常賬戶研究較為單一,而隨著計量經濟學的應用,使得經常賬戶均衡研究取得了長足發(fā)展,更多的決定因素被納入理論模型當中。本文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研究,整合出經常賬戶理論的一般形式,并試圖建立一個經常賬戶均衡理論模型,進而對后續(xù)的深入研究打下一個基礎。
關鍵詞:經常賬戶;均衡理論模型;全變量模型
中圖分類號:F8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2)11-0025-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1.05
一、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的深入發(fā)展,尤其是國際貿易和資源流動的不斷發(fā)展和加快,國與國之間的相互影響和關聯(lián)程度不斷加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全球外部經濟失衡呈現(xiàn)越來越嚴重的態(tài)勢,主要表現(xiàn)在各國的經常賬戶失衡上,相關國家和地區(qū)經常賬戶有時甚至呈現(xiàn)出一種不均等的關聯(lián)失衡。經常賬戶作為衡量外部經濟平衡與否的最重要的經濟指標系列,受到了經濟學家們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其中,經常賬戶余額本身和經常賬戶的分項都納入到了經濟學家研究的范圍。
傳統(tǒng)的經常賬戶均衡理論主要采用局部均衡分析的方法,研究集中在收入、支出、價格和結構等方面。隨著國際經濟理論的發(fā)展,尤其是計量經濟學方法和模型的引入,經常賬戶均衡理論的研究取得了快速發(fā)展,跨期方法與疊代模型的引入使研究更加具有了科學性和完備性。對于經常賬戶均衡決定因素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更多的影響變量被納入到經常賬戶均衡的研究,經濟增長率、實際有效匯率、人口結構、金融發(fā)展效率、經濟發(fā)展階段等影響因素的加入,使得經常賬戶均衡理論更加豐富和完善。虛擬變量研究方法的發(fā)展使得將有越來越多的因素可以納入理論模型,而在動態(tài)面板數(shù)據(jù)基礎上的系統(tǒng)廣義矩估計(GMM)等方法的應用,使得對于經常賬戶均衡理論模型的實證研究更加準確和科學。
二、經常賬戶均衡文獻回顧
關于經常賬戶均衡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紀的重商主義,托馬斯孟提出應不斷通過出口取得貿易順差進而積累金屬貨幣,強調經常賬戶余額的持續(xù)增加。18世紀重農主義的魁奈認為自由貿易和貿易余額的平衡,無論對于各國和世界經濟都十分重要。古典主義學派認為長期順差是不可持續(xù)的,貿易平衡是一國經濟的長期目標。新古典綜合派Laursen 和Metzler(1950)等人提出貿易收支的彈性分析法,從收支彈性的角度研究了貿易收支平衡的量化影響[1]。Harburger(1950)提出乘數(shù)分析的方法[2],Meade(1951)等提出吸收分析法[3],Thirlwall(1979)等提出結構分析法,分別從收入和價格、國內總支出、經濟結構的角度分析了一國的國際收支和貿易均衡決定[4]。
Sachs(1982)提出經常賬戶跨期優(yōu)化方法,跨期方法的應用,使經常賬戶均衡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5]。兩期模型的引入使得經常賬戶均衡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發(fā)展,不僅著眼于目前的經濟狀況又應考慮未來的經濟發(fā)展趨勢,經常賬戶的當期平衡不一定是最優(yōu)的選擇,認為在動態(tài)均衡中實現(xiàn)長期優(yōu)化均衡是更加有效的均衡目標。動態(tài)跨期方法后經過Obstfeld和Rogoff(1995)的改進,具備了微觀基礎,他認為經常賬戶逆差而進行的融資活動和跨期的全球消費和投資是普遍的,他將相對價格、產出與投資波動、貨幣沖擊、實際匯率、耐用消費品、貿易條件、支付轉移、人口結構等影響因素納入經常賬戶的動態(tài)均衡研究[6]。Taylor(2002)等人將分析框架進行了擴展,放松了原模型中的一些限制進行了研究[7]。代際交疊模型的引進完善了經常賬戶的分析框架,使得人口結構引入了經常賬戶理論模型,并成為一個重要的長期均衡變量。
近年來,對于經常賬戶均衡決定因素的研究非常豐富,一些變量主要有儲蓄投資、產出水平、財政收支、實際匯率、金融發(fā)展、經濟增長、收入水平、人口結構等因素。Obstfeld 和Rogoff(1996)的代際交疊模型分析了預算赤字通過跨期轉移將使經常賬戶惡化[8],F(xiàn)eldstein和Horioka(1980)分析了投資率、儲蓄率和經常賬戶之間的影響[9],Glick和Rogoff(1995)采用工業(yè)國家的面板數(shù)據(jù)研究了生產率對于經常賬戶的沖擊[10],Boyd(2001)使用OECD國家的季度數(shù)據(jù)進行協(xié)整分析檢驗了實際匯率與貿易收支的關系[11],Willen(2004)研究了金融市場的發(fā)展程度對經常賬戶的影響等[12]。
現(xiàn)階段得到大多數(shù)認可和較為流行的是關于經常賬戶的全變量模型研究,也就是盡可能地把影響經常賬戶均衡的因素納入經常賬戶均衡理論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和研究。Debell和Faruqee(1996)研究了21個工業(yè)化國家的經常賬戶影響因素及其影響程度[13],Chinn和Prasad(2003)拓展了面板樣本,研究了18個發(fā)達國家和71個發(fā)展中國家的經常賬戶決定問題[14],Chinn和Ito(2007)在財政收支、凈產出、經濟發(fā)展階段、人均收入、人口因素等決定因素的基礎上將金融深化程度、金融開放程度和法律體系等制度因素進入模型當中[15]。Gruber 和Kamin(2007)在Chinn等人研究的基礎上,加入了新的控制變量,對模型進行了改進,加入了如制度因素、金融危機影響等虛擬變量和石油收支項[16]。隨著經濟學家研究的深入,關于經常賬戶的研究內容也越來越豐富,關于經常賬戶失衡可持續(xù)性和經常賬戶逆轉的研究也成為經常賬戶研究的熱點方面,另外,關于經常賬戶理論模型中變量的引入也越來越靈活,更多的虛擬變量被納入模型的考慮范圍。
三、經常賬戶均衡理論模型
(一)變量的選取和說明
在模型設定上,本文將在經常賬戶均衡基本模型的基礎上,進行一些調整和擴充,使得經常賬戶均衡理論模型滿足一般形式,為今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實證分析打下基礎。
在變量選取上,本文選取經常賬戶平衡(用CAB表示)為被解釋變量,選取人均收入(PCINC)、政府預算盈余占GDP的比例(COV)、經濟增長率(GROWTH)、金融體系發(fā)展效率(FD)、實際有效匯率(PEER)、少年撫養(yǎng)比(AYDR)、老年撫養(yǎng)比(AEDR)、貿易開放度(OPEN)、國外凈資產比例(NFA)和國際金融整合程度(IFI)等為解釋變量。在涉及到相關特征國家的面板數(shù)據(jù)的情況下,可再將其他變量納入到模型當中,如面板國家中涉及到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考慮到石油出口對于其經常賬戶的重要影響,可加入石油出口國虛擬變量(可用OPEC表示)。而且根據(jù)不同的研究對象,可以取舍其中一些變量,或者從隨機干擾項中解放一些虛擬變量到模型當中。
其中,經常賬戶平衡CAB用經常賬戶(Current Account)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百分比表示,經濟增長率(GROWTH)取名義值下的GDP增長率。金融體系發(fā)展效率參考Chinn(2003)的研究,用廣義貨幣M2和GDP之間的比值來表示。少年撫養(yǎng)比AYDR和老年撫養(yǎng)比AEDR用非勞動人口中少年人口和老年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之比表示,也有Zhu(2012)等學者對人口撫養(yǎng)比進行調整引入模型,進而更符合實際。貿易開放度OPEN和國外凈資產比例NFA取國際組織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以便統(tǒng)計口徑的一致。國際金融整合程度IFI用外商直接投資(FDI)與資產組合投資絕對值的加總占GDP的比例。
(二)模型的設定和變量經驗分析
本文的經常賬戶均衡理論模型基于Debell和Faruqee(1996)以及Chinn和prasad(2003)的研究[14],先使用如下基礎模型:
其中,下角標i和t分別表示國家i在時期t的變量值條件,X表示前述模型中的所有解釋變量。在該模型中,GDP增長變量用的是人均GDP增長率YG來表示。各解釋變量對經常賬戶的可能的經驗影響如下:人均GDP(YG)的增長和人均收入(PCINC)的增加可能會帶動國內消費的增加,進而造成經常賬戶余額的減少,預算盈余比(COV)對儲蓄率有正向影響進而可能對經常賬戶也有正向的影響。金融體系發(fā)展效率(FD)的高低決定一國儲蓄能否有效地向投資轉化和外匯儲備的有效消化,因此金融體系發(fā)展效率對經常賬戶可能有負向影響。實際有效匯率(PEER)會影響進出口貿易進而影響經常賬戶,根據(jù)理論經驗,實際有效匯率對經常賬戶可能有負向影響[17]。少年撫養(yǎng)比(AYDR)和老年撫養(yǎng)比(AEDR)對支出和收入分別有正向和負向影響,因此,可能會對經常賬戶有負向影響。貿易開放程度(OPEN)的增加有利于國外對國內的貿易和投資,經驗預期其對經常賬戶可能有負向影響。國外凈資產比例(NFA)越高,將給本國帶來越多的利息收入,將會增加經常賬戶余額。國際金融整合程度(IFI)對資金的流出具有正向影響,因此,經驗預計其對經常賬戶可能具有正向影響。其他變量諸如石油輸出虛擬變量(OPEN),經驗預計其對經常賬戶也具有正向影響。
(三)全變量GMM模型
應用GMM方法來進行動態(tài)面板數(shù)據(jù)的估計,我們可以采用Horioka和Wan(2006)的方法,進而采用全變量引入來進行模型設計[18],模型如下:
CABi,t=?茁0CABi,t+?茁1PCINCi,t+?茁2PCINCi,t^2+?茁3COVi,t+?茁4GROWTHi,t+?茁5FDi,t+?茁6PEERi,t+?茁7AYDRi,t+?茁8AEDRi,t+?茁9OPENi,t+?茁10NFAi,t+?茁11IFIi,t+?滋i+?淄 其中,下標i代表不同的經濟體,t代表時間,?滋i代表不可觀測的國別特征量,?淄i,t為隨機誤差項,?滋i和?淄i,t共同構成模型的誤差項。由于內生性的存在,在方程中加入被解釋變量CAB的滯后一期作為自身的工具變量來對內生性進行控制。經驗可知人均收入PCINC對被解釋變量的回歸存在非線性問題,因此在模型中加入二次方項。在模型(1)中可以根據(jù)具體研究問題的側重加入一些交叉項,如研究人口結構效應,可以加入經濟增長與少年撫養(yǎng)比的交叉項作為控制變量;如研究對外開放程度效應,可以加入對外開放程度和經濟增長的交叉項來作為控制變量進行研究等等。
采用全變量GMM模型來進行經常賬戶均衡實證研究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首先,動態(tài)面板估計可以有效地控制各變量之間的內生性問題。其次,動態(tài)面板可以有效地避免變量自相關問題和變量遺漏問題,同時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可觀測變量對結果的干擾。最后,全變量GMM具有相對較高的優(yōu)度和數(shù)量較多的面板樣本,對模型中變量也有較好的慣性識別,得到的實證結果也具有較高的穩(wěn)定性。
關于計量方法的應用,我們吸取李子奈(2011)數(shù)量經濟學前沿講座中提出的計量經濟學方法應“從一般到簡單”“起點復雜”的思想,在模型方程(2)的基礎上逐漸減項,諸如減去國際金融整合度(IFI)得到如下(3)模型:
CABi,t=?茁0CABi,t-1+?茁1PCINCi,t+?茁2PCINCi,t^2+?茁3COVi,t+?茁4GROWTHi,t+?茁5FDi,t+?茁6PEERi,t+?茁7AYDRi,t+?茁8AEDRi,t+?茁9OPENi,t+?茁10NFAi,t+?滋i+?淄i,t (3)
在模型方程(3)的基礎上減去國外凈資產比例(NFA)得到模型(4):
CABi,t=?茁0CABi,t+?茁1PCINCi,t+?茁2PCINCi,t^2+?茁3COVi,t+?茁4GROWTHi,t+?茁5FDi,t+?茁6PEERi,t+?茁7AYDRi,t+?茁8AEDRi,t+?茁9OPENi,t+?滋i+?淄i,t (4)
通過逐漸減項,可以在方程(4)的基礎上繼續(xù)通過放松自由度來縮小變量的考察范圍,只要方程整體滿足計量指標指標就行進行實證檢驗。逐步考察減項之后方程變量的穩(wěn)健性以及變量之間的關系,最后得到上三角的計量結果,用于進行后續(xù)的實證分析。
四、后續(xù)研究的構想
關于經常賬戶均衡理論模型,長期以來各國學者已經進行了各個層面的研究,而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發(fā)展和全球金融的深化改革,關于經常賬戶均衡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反映經濟實踐,對于現(xiàn)實經濟的刻畫和對于經濟政策的指導作用減弱。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后續(xù)研究構想:
(一)放松假設,引入更多不確定因素
2011年以來,作為歐盟成員國的希臘,其嚴重的債務問題和經濟失衡引發(fā)了整個歐盟經濟的失衡和動蕩。諸如希臘和冰島這樣的小國,在之前的經常賬戶探討當中常常被忽略。因而,放松小國開放經濟假設并將其作為重點考慮的樣本國家將是一個方向。由于全球經濟鏈條的復雜性和金融市場的不穩(wěn)定性,向模型當中引入更多不確定性因素,在模型中對不確定因素進行控制并逐一放開進行實證分析也是有效的研究途徑。
(二)區(qū)域經濟一體化下樣本模型的構建
近年來,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qū)、APEC等區(qū)域經濟共同體或經濟合作組織不斷發(fā)展,形成了集群效應和聯(lián)動效應,經常賬戶均衡的影響途徑和沖擊因素都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一體化組織作為一個大的總體樣本受到外部經濟的沖擊,同時其內部經濟體也各自產生作用和影響。因此,研究區(qū)域經濟體國家為樣本的經常賬戶模型時應充分考慮外生影響和內生影響問題,進行不同組別的實證分析和對比研究,甚至重新構建和改善模型本身。
(三)引入更多探討經濟政策的虛擬變量
經常賬戶均衡理論模型長期以來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對現(xiàn)實政策選擇解釋力弱,往往不能得到足以對比政策的兩個樣本,而且全球面板數(shù)據(jù)更稀釋了對比效果。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引入更多探討經濟政策的虛擬變量是很好的選擇,如對于是否實行固定匯率制度國家可以加入FER虛擬變量等等,這些虛擬變量的引入將大大增加模型的解釋力。
(四)將指標體系納入模型的討論范圍
保持經常賬戶平衡是經濟學家的共識,但經常賬戶余額在一個什么范圍內波動是合理的?或者說經常賬戶平衡的臨界點和值域是什么?這也是經常賬戶均衡理論后續(xù)研究可能取得進展的方向。是否可以引入一些指標來更好地反映經常賬戶均衡,在經常賬戶偏離均衡時進行預警并對偏離度進行測定,這都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五)開展針對本國和區(qū)域實際的實證研究
關于經常賬戶均衡的研究大多著眼于全球面板,對各解釋變量對經常賬戶均衡本身的影響程度具有很強的解釋力,但對一國經常賬戶均衡程度和內外部經濟均衡程度,以及區(qū)域經濟均衡程度的解釋力較弱。如何創(chuàng)新運用計量方法和數(shù)量經濟方法,采取多面板對比分析等分析方法,以期對本國經常賬戶均衡情況和區(qū)域各國經常賬戶均衡情況進行實證分析和研究,也是后續(xù)研究的合理構想。
(特約編輯:羅洋)
參考文獻:
[1]Laursen, S. and L.A Metzler,“Flexible Exchange Rates and the Theory of Employment”.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0,32(4):281-299.
[2]Harberger, A. C.,“Currency Depreciation, Income, and
the Balance of Trade”.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0, 58:47-60.
[3]Meade, J.E.,1951,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Volume I: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London: Macmillan.
[4]Thirlwall,A.P..The Balance-of-Payments Constraints as an Explanation of International Growth Rates Differences. BNL Quarterly Review, March 1979,128,45-54.
[5]Sachs L. Control of Growth and Normal Differentiation
in Leukemic Cells: Regulation of the Developmental Program and Restoration of the Normal Phenotype in Myeloid Leukemia. J Cell Physiol Suppl. 1982;1:151–164.
[6]Obstfeld, Maurice and Kenneth Rogoff, “The Intertemporal Approach to the Current Account”, In Gene Grossman and Kenneth Rogoff, eds.,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Elsevier,1995.
[7]Taylor, A.,“Debt, Dependence and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Latin America into the Next Century,” World Development 23 (869-879).
[8]Obstfeld, Maurice and Kenneth Rogoff, Foundations of 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s[M].The MIT Press 1996.
[9]Feldstein, Martin and Charles Horioka, “Domestic Savings and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 Economic Journal, 1980, 90(358):314-29.
[10]Glick, R. and Rogoff, K., 1995, “Global Versus Country-specific Productivity Shocks and the Current Accou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 Vol. 35(1): 159-192.
[11]Boyd,D.,G. M. Caporale and R. Smith,“Real Exchange Rate Effects on the Balance of Trade: Cointegration and the Mashall-Lerner condi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1, 6(3), pp. 201-216.
[12]Willen, P., 2004, “Incomplete Markets and Trade”, Working Paper No. 04-8,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
[13]Debelle, Guy, and Hamid Faruqee, 1996, “What Determines the Current Account? A Cross-Sectional and Panel Approach,” IMF Working Paper 96/58 (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14]Chinn, M.D.and Prasad, E.S.,2003, Medium-term Determinants of Current Account in Industrial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n Empirical Explora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9 (1), 47–76.
[15]Chinn, Menzie and Hiro Ito, “Current Account Balances,F(xiàn)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s: Assaying the World‘Savings Glu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07, 26(4):546-569.
[16]Gruber, J.W., Kamin, S.B., 2007, Explaining the
Global Pattern of Current Account Imbalanc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6, 500-522
[17]Chinn M D, Ito H, 2006, “What Matters for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pital Controls, Institutions, and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 81(1): 163-192.
[18]Horioka,C.Y., Wan, J. 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 A Dynamic Panel Analysis of Provincial Data, NBER Working Papers, 2006, No.12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