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海珠區金碧第一小學創建于2001年9月,坐落在廣州市工業大道南金碧花園小區內,是一所小區配套的公辦學校。學校有東、西兩個校區,教學班28個,學生近1 200人。學校堅持因勢利導,在充分分析資源優勢的基礎上走文化立校之路;堅持“善學創新、和諧發展、彰顯特色”的辦學思想,把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德育效能、提高教學質量”上,致力于育人質量的全面提升;重視對師生的價值引領,努力積淀“求實、謙和”的學校文化,積極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此外,學校還致力于提高家長滿意度和社區美譽度,推動家、校、社區的和諧發展,增強教育的公共服務功能。
一、文化立校 德育為先
正確讀懂“文化”的內涵是實施文化立校策略的前提,金碧第一小學對“文化”的內涵是這樣解讀的:文化,是人的生活方式,是其價值觀的核心,是把理念化為行動的橋梁,是“文”和“化”的融通。對教師而言,“文”是所要教授的規范和知識,“化”就是通過教學把這些規范和知識融入學生的頭腦中,把書本的知識化到學生的世界中。而對于校長而言,“文”就是辦學思想,“化”則是把辦學思想落實到學校各項工作中,落實到教職員工和學生的言行中的各種管理行動。
為突出文化立校的辦學特色,金碧第一小學十分注重學校的景觀設計,在學校建筑外墻布置、樓道的裝飾以及校園的綠化建設上頗費工夫,如:操場、樓層走廊的墻壁上都繪制著圖文并茂的《弟子規》、“學生在校一日常規”等,希望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行為產生規范作用。此外,學校還堅持引導教師開展讀書活動,《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錢文忠解讀<弟子規>》《幸福的方法》等都是讀書活動上的推薦書目。
在班級管理方面,學校鼓勵各班構建自己的班級特色,通過抓好班級育人環境和校園文化建設,建構服務于德育工作的校園文化氛圍。學校還大力推進各年級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以主題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把“做品德高尚的學生、行為規范的學生、禮儀文明的學生”作為目標,提高了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了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學校的“紅領巾廣播站”更是與時俱進,周一至周五,開設了“時事直通車”“傳統文化大學堂”“點歌臺”“談天說地”“大展拳腳”等欄目,為學生們的學習、生活、情感交流搭建了平臺,使德育變得饒有趣味、觸手可及。
二、聚焦起點 拾級而上
金碧花園的業主以外來人口居多,多為早年乘改革開放之風來穗創業的中青年家庭。面對這些具有不同家庭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習慣的孩子,小學階段的行為養成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如果通過學校教育能教育好一個孩子,就可以輻射一個家庭,從而牽動一個社區的發展。為能保證家庭、學校、社區的持續聯動,學校校本課程的開設也經過了問卷調研、學生座談多方論證,最終確定了低年級段學習《弟子規》、中年級段學習《論語》、高年級段學習《道德經》的實施方案,力爭讓傳統文化課程凸顯德育效能,沉淀出“優雅、求實、謙和”的學校文化,把學校倡導的行為規范和主流價值觀在課程中進一步體現和鞏固,從而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實踐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一直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起始年級的學生教育。在每年的一年級新生家長會上,學校都會下發《家長教育行為規范》《學生在校一日常規指引》《新生入學須知》等資料,引導家長和孩子抓住“上小學”這一有利的轉型期,重塑孩子的學習、生活習慣,給孩子全新的良好開端。學校還從社區的實際出發,要求一年級的班主任在新學年開學前完成對新生家庭的普訪工作,力爭通過家訪這一傳統的家校聯系途徑來促進家校間圓融互動。
三、加強管理 提升質量
在學校的管理上,我們努力通過有效的組織行為來促進公平。在面向教師和學生時,我們堅持民主與集中相統一的原則,通過問卷調研、座談分享、個別談話等形式讓師生主動參與到學校的民主管理中;在面向家長和社會時,我們以小學一年級的招生和畢業班工作為抓手,堅持落實政策、服務社區、陽光操作。
在教學管理上,我們尊重學生立場,致力于對教學的規范管理。我們通過完善對學校教科研、集體備課、個人備課、作業批改、形成性評價反饋、培優扶困等系列教學環節的過程監控,向常規、細節要質量。我們加大了教案、作業的檢查力度,力爭及時反饋、調控,幫助教師們切實提高常規教學的效益。我們堅持以務實的態度分析校情,重視定量分析,努力做好學校、學科的質量分析,積極探索有效策略,努力找準發展空間,切實抓好學生“提中補差”的分層培訓。我們不斷構建校內經驗交流的便利渠道,讓優秀的教學經驗能夠及時傳播和分享。近兩年來,我校主干學科成績穩步提升,數學、英語學科已連續兩年在區內的質量監控中名列前茅;學生積極參與市、區的體育、科技、藝術等學科競賽,獲獎近300項,成績喜人。
四、社區聯動 領域協同
家庭教育、社區教育和學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為了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少年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學校堅持落實班級、學校聯動的“家長委員會”制度,每學期召開一次家委會例會,聽取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我們還在學校網站上開設了“校長信箱”,以拓寬家校交流的渠道。少先隊大隊部還通過招募家長志愿輔導員、組織家庭教育案例分享會、育兒心得交流會、示范班觀摩、家長開放日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家長參與到學校教育中來。
豐富的社區資源也為學校德育的實踐提供了優質的平臺。社區圖書館、社區文化站、社區教育中心是孩子們課余文化生活的“第二課堂”;組織學生到街道派出所、司法所、消防中隊進行觀摩、采訪不僅能夠豐富他們的社會常識,而且也使法制安全教育能夠水到渠成地開展;而到南洲水廠、五羊雪糕廠去參觀之后,學生們接受到的環保觀念就有了更厚實的認知基礎。
“社區德育”是拓展學校德育工作的有力抓手?!皩W生—家長—家庭—社區”這條工作鏈能較好地統籌學校、家庭、社區和社會的教育資源,從而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落到實處。我們通過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立體德育網絡來突出活動育人的特色,力爭能夠促進和諧家校關系、和諧社區關系的形成,以進一步探索具有本社區特色的德育實踐模式。
今天的“金碧人”正把“用心做教育,用心愛孩子”的教育理念落實到每一個教育教學行為中。用心陪伴和引導孩子們的學習和成長,用教育者的仁愛和寬容去接納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努力為他們的幸福人生奠基是我們不懈的追求。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金碧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譚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