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研究從來不能離開年輕人,我所有的著作都是面對年輕人說話。提筆寫作的時候我的面前始終閃爍著年輕人渴望的眼光。同時年輕人也參與我的寫作。我的學生都知道我有一種習慣,就是我很喜歡和學生聊天,我的研究課題不是我一個人苦思冥想出來的,常常是在客廳里面,和學生聊天中產生一個想法,一種思路,然后去研究。在思考過程中,只要有一個學生或年輕人到我家,我就會滔滔不絕的和他講:我在研究什么;在講的過程中學生或年輕人會做出反應,提出意見,也就會深化我的思考。以后,再來一個人,就再講,再討論,思考又深入一步。如此反復多次,談得差不多了,研究的思路也自然成形,就可以寫出來了。所以說我的學生,年輕人是參與了我的寫作和研究過程的。在我的著作里,我很少引用名人名家的觀點,而是大量引用學生的一些曾經啟發了我的思考的觀點,就是這個道理。在我看來,教育決不是單向的,絕不是老師單方面的輸送給學生,當然主導是老師,但同時學生的反饋,學生提出的問題,本身都會引發老師的思考。學術研究如此,上課也如此。
—— 錢理群
(摘選自2004年4月14日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附中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