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錢學森提出“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的疑問,反映出建國后我們的教育事業在取得了一定成就的情況下存在問題。本文從“錢學森之問”入手,探究疑問背后之實質,討論杰出人才的教育問題,最后嘗試對“錢學森之問”涉及的教育問題提出相關的教育改革建議。
關鍵詞: “錢學森之問” 杰出人才 教育改革
一、錢學森之問
錢學森是“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是新中國成立后為祖國的發展獻出一生心血的科學巨匠。他提出“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之問。他強調:“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1]這便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與經濟發展,我國教育事業有了巨大的進步。但面對“錢學森之問”,那些令人驕傲的業績無疑褪色不少,新中國的教育沒有育出民國時期大師級的人物及眾所周知的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的獲得者。
二、無杰出人才原因之分析
(一)民國多人才
因“錢學森之問”所問的是為何新中國的教育沒有育出民國大師級的人物來,這里我們有必要說一下民國。民國大家輩出,杰出人才燦爛星辰,一連串名字躍入眼中,文化上如魯迅、朱自清、胡適、郭沫若等,科學上如竺可楨、吳有訓、李四光、胡先嘯等,不勝枚舉。為何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里,我們沒有培養出民國時期那樣耀眼的大師呢?
(二)諾貝爾獎的遺憾
諾貝爾獎1901年到2010年間一共有812位獲獎者,其中華人獲獎者有10位,分別為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達賴十四世、高行健、錢永健、高錕。獲獎的812位獲獎者,除了一位中國政府不承認的1989年和平獎外,無一人是中國國籍。獲得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的8位華人中,只有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接受過新中國的基礎教育。崔琦1951年曾在北京讀中學,次年就到香港培正中學就讀,隨后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深造。代表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的自然科學類獎的獲得者,可以說全都與新中國的教育無關。
(三)原因之何在
是否是經濟條件影響了人才的培養?新中國建立后很長一段時間的經濟是困難的。但民國是一個動蕩不安的歷史時期,經濟凋敝、民不聊生,且受外侮,就是這樣的一個時代造就了巨大的文明財富留給后人。現在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多年,經濟條件已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經濟條件不好這樣的理由是牽強的。
是否是社會制度之影響?新中國采用的是社會主義制度,其他國家和地區多是資本主義制度。但前蘇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拿了很多諾貝爾獎,可知單純的名義上的社會制度不可能全是原因。
是否是儒家思想的影響造成今天“錢學森之問”的原因呢?東亞和東南亞是儒家文化的影響圈,我們可以看一下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QS公布的2011年亞洲大學排名前200名榜單[2],前十名最佳大學分別屬于中國香港,以及日本、新加坡、韓國等。QS的亞洲大學的排名很重要的一項標準是創新能力,從一方面說明創新能力不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可決定的。另一方面日本等國已經有多人獲得諾貝爾獎也更加證實了這一點。
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杰出人才的培養匱乏引人深思。是什么導致了“錢學森之問”的局面?以下在三方面分析其原因。
一是長時間缺乏良好的大環境。經歷長年的戰爭,新中國百廢待興,當時主要的任務是鞏固政權和恢復經濟,后面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再后面是“文革”時期,一直到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這幾十年里,缺少一個培養人才和尊重人才的良好環境,國家沒有很好地重視知識分子階層人才的培養。甚至在“文革”中,需要周恩來總理牽頭做重要人物保護名單。民國走過來的大師在動亂中沒有受國家名單保護,很可能要受批斗之苦,那么那個時代如何培養創新能力呢?知識分子幾十年不能潛心修學,教育就出現很大的問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一位杰出人才的培養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沒有人才和教育的連續,一個國家要不斷涌現杰出人才是困難的。
二是長期不重視創新能力的教育。在高校層面上,教育評價有僵化的傾向,如進行職稱等的評定普遍依據論文數量和申請課題的多少,這其實并不是真正性的重視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校研究人員進行自由探索和導致抄襲等學術問題。中小學的教育在高考影響下功利化嚴重,談不上具有實質的創新教育,應試教育模式長期沒有改觀。國家推行“素質教育”及新課程改革,但事實是學生的負擔并沒減輕,在高考的壓力之下,很多教育改革沒有力量。且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基礎教育盛行灌輸的模式,應試中奉行標準答案,這直接扼殺了學生的自由想象創新的能力。
三是推行的全面發展教育不利于杰出人才的生長。如學生進大學必須面對高考,需要在所有科目上均得到良好發展,這樣才能在高考中占據優勢,進入大學。在某一方面具有潛質的學生,在長時間的“全面發展”教育下很可能就逐漸泯然眾人。加德納的多元智能框架涵蓋言語/語言智能、音樂/節奏智能等九種智能。從此可以看出,人類成功可以在不同的智能上取得進步,杰出人才的培養也一樣,很少有人在所有方面都取得好的成績。著名科學家錢偉長在高考中數學、物理、化學和英文總共考了25分,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從沒學過,考0分,所幸靠著文科成績——中文和歷史兩個100分,通過了清華的考試。[3]同樣的例子還有季羨林、錢鐘書進清華大學,放在今天是很難想象的事情。具有上面三位大師的潛質的人才,在今天有可能就埋沒此生。
綜合分析,可以看出這些原因都與政府層面的教育政策等有關系,政府對教育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在現代文明里,教育是離不開政府的,成功的教育也首先是政府在主導的。美國一位學者有這樣的話:政府是“一位長期的,也許甚至是永久的贊助者,他有時慷慨,有時漫不經心,有時十分冷淡,毫不在乎,相當反復無常和易變,片面地采取行動,從來不能完全依靠,總要仔細留神”。[4]由此可見,政府的行為和策略在教育的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其對教育的方針政策是正確的,則可使教育向前;若非正確的,則可能使教育停滯不前或者后退。所以,政府對教育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進行科學的規劃,造就良好的教育大環境,積極地推動教育向前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三、就“錢學森之問”對我國培養杰出人才的教育改革的建議
(一)減少行政化的影響
通過“錢學森之問”的分析可知,教育在自由的環境中,創新的能力才能得到良好發展。我國大學行政化的程度非常之深,已經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了大學本身的面貌,束縛了知識人自由創新的發展。大學應該有相對的獨立性和自由度,從大學內部的治理結構看,行政為核心的權力系統不應該在大學占據中心地位,應該為以教授為代表的學術力量,行政系統只是服務于學術的機構。
(二)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
1.在高校層面上改變現今的重視論文數量和依據所申請課題的學術評價體系。杰出人才不是依靠論文的數量和申請課題的多少而定,而是實實在在的創新和對人類社會的貢獻。
2.改革基礎教育模式。由千篇一律的模式變為多樣化的大學入學方式,讓有特長的學生能夠成為基礎教育的成功者。制定靈活的錄取制度,使得學生由中等教育進入高等教育階段的程序更加科學,而不拘泥于高考總分的拔尖,讓學生在興趣和專長上得到有效發展,讓有真正才能的學生脫穎而出。改革高考,引導基礎普通教育更適合杰出人才的生長。
3.借鑒成功的例子,構建適合本國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如錢學森早先就讀的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和后來的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它們當時的教育模式就是非常成功的。在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真正重視培養人的創新能力,重視科學技術發明創造,讓人的創造潛能得到發掘,育人方式和評價體系形成合力,共同來促進教育模式的改革。
(三)慎重考慮“全面發展”觀
今天的中小學生的學習負擔明顯比一二十年前重,除了一些基本的功課,很多學生還學習各類其他課程,如畫畫、歌唱、舞蹈等,還要參加一些額外的輔導班,例如奧數類的,花大量精力鉆研一些研究生都不會做的題目。在文明發達的現在,一個人如要全面發展,是非常不現實的,知識在急劇增加,以有限的青春和精力來追求無限的知識,顯然是不明智的,所以科學的全面發展觀是適度的全面發展,要把有限的時間與精力放在最適合發展的時期學習個人所熱衷愛好的有潛力發展的方面。
參考文獻:
[1]錢學森.中國大學為何創新力不足[J].新華文摘,2010,(2):113-114.
[2]2011年QS亞洲大學排名前200名榜單[EB/OL].http://edu.sina.com.cn/a/2011-05-23/1322202572.shtml.
[3]熊丙奇.錢偉長求學經歷對教改的啟示[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10,(Z5):94.
[4][美]伯頓·克拉克.探究的場所——現代大學的科研與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