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修改是作文時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古往今來一切有成就的作家無不重視作品的修改。加強培養學生的修改能力顯得至關重要,它對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有重要的意義。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對原作進行修改。
關鍵詞: 作文修改 意義 方法
語文教學離不開作文教學,學生作文的水平是衡量語文學習質量的重要標準,也是學生語文素養、情感態度、創造能力的綜合體現。因此,加強作文教學,指導學生寫作,就顯得非常重要。特別是作文修改,是提高作文水平和文化素養的重要措施,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造精神的基礎性環節,所以,我們一定要讓學生樹立修改的意識,養成修改的習慣,提高修改的能力,并教會學生修改的方法。
一
古往今來,凡是有成就的作家都非常重視作品的修改。荀子說:“人之于文學也,猶玉于琢磨也。”這句話告訴我們,好的文章就像美玉一樣,需要千萬次地打磨。曹雪芹歷盡艱辛,隱跡悼紅軒,“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終成文學經典《紅樓夢》,可謂“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現代文學巨匠魯迅先生一生勤耕不輟,精益求精,逝世前兩日,還在《關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的文稿上刪改了28處,增添了25處。可見對文章的修改是多么重視。世界短篇小說家契訶夫也說:“寫得好的本領就是刪改寫得不好的本領。”由此可以看出,修改對一篇作品或文章的成功是多么的重要。許多作家為了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境界,殫精竭慮、煞費苦心,常把一篇作品改得面目全非,直到“豐而不余一字,約而不失一詞”才肯收筆,初稿時常常是一沓沓稿紙,定稿時卻只剩下薄薄幾頁。“三分文章七分改”,“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從某種意義上說,好的作品、好的文章都是改出來的。
文章之所以要反復修改,是和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分不開。客觀世界是紛繁復雜、多姿多彩的,認識過程一般是由現象到本質、由片面到全面、由簡單到復雜、由膚淺到深刻,其結果是用語言表達出來,就是由不夠準確到比較準確的過程。文章修改的目的就是讓人們的認識更符合客觀實際。因此,對文章每進行一次修改,人們的認識就會得到一次提升,感覺就會得到一次深化,思維就會得到一次彌補,判斷就會更加準確,這樣經過不斷思考、認真打磨、反復修改,文章就會日臻完善、漸趨完美:議論說理旗幟鮮明,論據確鑿以理服人;記敘說明條理清晰,詳略得當以事明人;描寫抒情淋漓盡致,烘托點染以情動人。
目前,中學生由于應考壓力過重,留給語文的時間少,留給作文的時間就更少,因此,很多學生作文時,懶于思考,懶于動筆,生活內容空泛,形式主義嚴重,尤其是普遍缺乏作文修改的能力,沒有養成修改的習慣,常常寫完草稿直接抄在作文本上一交了之,有的甚至直接寫在作文本上,“一次成功”全憑僥幸與偶然。當然,我們不否認極少數學生“十歲裁詩走馬成”(李商隱語)的妙手天成,但絕大多數情況下,文章要經過反復修改才能成為一篇優秀作品。對此,清代著名的教育家唐彪,在《家塾教學法》中有過詳細的闡述,他提出每月作文訓練六次,換題作文只需四次,另外兩次“必令其改篡舊作之有弊者,重做之舊題之全未得竅者”,就是讓學生修改或重做原先的文題。葉圣陶先生也提倡學生主動修改作文的能力,他說:“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么做,讓學生自己考慮解決,無論寫什么都要修改,把修改當做一種思維的過程,要養成習慣,這是終身受用的。”“自能改作文,不待老師改。”(《葉圣陶語文教學論集》(上冊),教育科學出版社)要真正讓學生認識到寫作過程是一個不斷修改的過程。
修改作文不僅是一種習慣,而且是一種能力,更是作文教學中一座不可逾越的“橋”,有著重要的意義。實踐證明,學生修改作文,首先,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他們的創造性,在修改的過程中,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新的啟迪,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如果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相互批改,取長補短,效果更好。其次,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通過主題的深化、材料的充實,可以鍛煉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通過內容正誤的判斷、語言優劣的辨析,可以鍛煉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和準確性;通過調整層次結構,可以鍛煉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最后,學生修改作文,還可以讓老師從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時間去鉆研教材和研究教法,掌握新的教學理念,從根本上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和教書育人的效率。
二
由上可見,我們應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指導學生的作文修改。
1.宏觀方面。宏觀修改就是從大處著手,高屋建瓴,統觀全局,重新審視文稿的主題是否深刻、觀點是否鮮明、材料是否翔實、結構是否嚴謹、角度是否新穎、風格是否吻合、文體是否規范、是面對讀者還是自己等,并做相應的變動。下面著重對主題、材料和讀者三方面做詳細的闡釋。
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是全文的統帥,要做到鮮明深刻,像魯迅說的“選材要嚴,開掘要深”。如果主題不夠鮮明,挖掘不深,淺嘗輒止,比較膚淺,就要加工提煉。比如一位同學寫的《那件事讓我后悔》一文,全文只寫了一件事:課堂上由于怕出錯,想好了卻沒敢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當其他同學回答時,答案卻和自己原來的一樣,自己非常后悔,這件事似乎沒有多大的意義,可是他在修改了的文章結尾處寫道:“錯誤并不是最可怕的,后悔才是沒救的。”一句話深化了主題,突出了中心。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沒有材料,主題就難以形成,對待材料,要看所選材料是否真實、是否違背生活常識、是否新穎和典型,材料能不能證明觀點,是否有利于塑造人物的形象、刻畫人物的性格。如果材料不能證明觀點,對人物性格塑造與刻畫沒有多大作用,那就要進行修改。
所謂“讀者”就是指寫作中的“讀者意識”,就是在寫作過程中自覺地把讀者的需要、接受水平、接受心理、審美興趣和審美期待納入自己思維活動中的心理狀態。長期以來,作文過多地關注“寫什么”和“怎么寫”,忽視讀者的存在,要么是自我傾訴,自我陶醉式的私人話語;要么是替人立言,大而無當式的公眾套話,難以引起讀者的共鳴。如以“我說‘90后’”為話題寫一篇文章,一位同學在文章里有這樣一個片段:“我們‘90后’青年的名字叫‘青春’,我們像詩一樣讓人品味無窮;我們像畫一樣讓人賞心悅目;我們像歌一樣讓人陶冶性情;我們像舞一樣讓人輕舞飛揚……”雖然文筆優美,熱情洋溢,但沒有貼近“我”去“說”,沒有自己的感悟和真實自我的個性風采,有的只是替一代人“代言”的虛假,作者筆下沒有自己,眼中沒有讀者,拒人于千里之外,只有空洞的言論與抒情。這就要從閱讀對象方面對文章進行修改,讓讀者與作者一起跳動。
總之,“無論自己起的文稿或是討論別人起的文稿,都要先看全篇,從內容、主題、選材、結構等方面考慮,這些方面都有數了,就在增刪移動的同時,考慮字、詞、語句”(《葉圣陶中小學作文評改舉例》,開明出版社1990年版)。如果一開始不考慮文章的大局而先考慮局部,這就是先枝節而后根本,是不符合文章修改程序的。
2.微觀方面。微觀修改就是在段落和句子兩個層面對文章進行修改,對段落、層次、詞句上進行精細加工或修飾,使人或物的描寫更細致,形象更逼真,使事件敘述完整連貫、語言表達簡潔生動。多讀、細讀、品讀文稿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微觀修改的好方法,“讀對于修改文章是最為方便而且最為有效的”(葉圣陶語)。在讀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以前未發現的問題與不足——修辭方面:用詞不當,意義不明,形容過分,淺薄套話;語法方面:搭配不當,缺少主語,順序顛倒,不合語法規范;邏輯方面:不切實際,不合事理,顛三倒四,意義不暢。打草稿時考慮不周的問題,通過仔細閱讀,就會發現,這樣就可以對原來用得不準確的字、詞、句、段進行刪、改、換、調、補。有位日本作家訪問老舍,問起童話《寶船》里出現“開船嘍”的“嘍”字為啥不用“啦”,老舍笑笑說:“‘開船嘍’是對大伙兒說的,是招呼大家快上船。若是說‘開船啦’,那就是只對一個人說了,沒有許多人在場。”日本作家聽了,立即豎起大拇指贊揚老舍不愧是語言大師。大師的話讓我們明白,文字的巧妙使用能讓文章增色不少,甚至錦上添花。“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使詩歌的境界豁然開朗,春到江南,滿眼綠色。一般說來,語言的修改有兩個層次:一是“從零下到零”,修改有毛病的字、詞、句子;二是“從零到零上”,把字、詞、句子改得更有文采。
文章修改的過程實質是一個重新認識、重新發現、重新創造的過程,這個過程往往會有反復,甚至會有多次的反復,文章在反復中變得越來越精粹完美,因此,我們不應懈怠,而應持之以恒,做到修改和再調查相結合,自己修改和請人幫助修改相結合,放一放,改一改,再放一放,再改一改,直到盡善盡美。劉勰說:“改章難于造篇,易字艱于代句。”誠然,寫好文章的決定條件不在修改,但修改卻能使文章質量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