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強調建立科學與人文相結合的科學人文性課程文化觀,強調有效教學的重要性。高一化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著力倡導“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理念,同時做好初高中化學知識的合理銜接,真正踐行新課改理念,培養出一代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 高一化學教師 踐行新課改理念 五個方面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直起著獨特的主導作用,高中化學新課改對高中化學教師,特別是高一化學教師的要求有較大的改變和調整。為了充分發揮新課改的積極作用,高一化學教師應該積極踐行新課改理念,在思想上和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都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我們所面對的是剛進入高中大門的高一學生,我們應該經常深入到學生中間,了解他們現在的學習情況,以及掌握化學知識的狀況。我是一名高一化學老師,通過上一學期的教學實踐,認為真正踐行新課改理念,應該著力從以下五個方面做起。
一、科學合理地使用現行版教材。
新課程改革為學生帶來了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也使化學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化學課程標準打破了化學教材作為唯一課程資源的局限,在內容體系、活動方式和組織形式等方面給教師留下較大的創造空間,為教師實施創造性教學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教師一方面要領會高一化學教材的編寫內涵,熟悉相應的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另一方面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礎上,適當補充一些教材以外的知識點,從學生學習特征出發對教材的安排進行調整,從更加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角度組織教學流程,提高高一化學的教學效率。例如,過氧化鈉與水反應的實驗,按教材內容講解,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氧氣,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試液,溶液應呈紅色。而在實驗過程中我們看到,溶液雖呈紅色,但振蕩試管后,溶液的紅色很快就會褪去。學生觀察后定會對實驗的現象產生質疑。這時,老師在講解時必須進行相應的延伸和拓展,應該強調,過氧化鈉和水反應實質上分兩步進行,而且反應放出熱量。
其反應生成的中間產物過氧化氫是強氧化性物質,具有漂白性,能使酚酞等有機色素因被氧化而漂白褪色。
二、在教案設計和課堂教學中滲透STS思想。
化學核心內容的選擇要盡量體現STS思想,以支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實現,讓學生的學習從自然界走進化學,從化學走進社會生產和生活實際。例如,“硫的轉化”這節內容充分體現了這樣的處理和組織方式,教師在設計教案和教學時,應從認識硫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轉化入手,到實驗室里探究不同價態硫元素之間的轉化,再到酸雨及防治。教材中還安排了“身邊的化學”和“化學與技術”等內容,讓學生將化學與生產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他們的學習緊密聯系已有經驗,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當然,在高一化學的教學中實施STS教育,加強現實性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教師的各方面要求也就更高,因此我們要加強學習,不斷“充電”,真正以實際行動踐行新課改理念。
三、充分做好初高中化學知識的銜接。
就高中化學教材而言,無論是哪一種版本的,均是建立在初中化學教材基礎上編寫的。本地區中考總分為750分,而化學僅為60分,是一門真正意義上的“小科”,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初中化學學習過程中對其不夠重視,甚至有些初中化學教師也在不自覺中弱化了化學教學,這些因素導致高一學生化學學習能力普遍偏弱。其實,對于高一學生而言,只有在深刻理解初中化學的基礎知識之后,才能順利地學習新的高中知識。為了保證高一化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需要將這些基礎知識作為資源,適當適時進行整合到新的課堂教學內容中,為學生學習高中化學知識奠定基礎。
我在講解魯科版高一化學必修1“根據物質類別研究物質性質”的內容時,將高中知識與初中知識進行合理銜接。在初中化學的學習中,學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學反應,但初中化學中沒有系統學習和研究有關酸、堿、鹽、氧化物等物質之間的轉化規律,甚至一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仍然搞不清酸、堿、鹽、氧化物等的定義,更談不上對這些物質的轉化進行整理總結。為了讓學生能夠有效學習,需要復習和鞏固初中化學的一些基礎知識,找出物質分類的依據,與他們共同探討酸、堿、鹽、氧化物等概念的內涵,從而實現物質間的轉化,更好地認識化學物質,這樣還能為以后學習碳、氮、硫、鎂、鋁等元素化合物的性質和轉化規律打下基礎。講授了這部分內容之后,應及時深入到學生中間,了解他們對知識掌握的情況。
四、運用準確科學、豐富多彩、簡潔生動的化學教學語言。
教師對教材要經過熟悉和精細加工的過程,要認真思考教材中每一個基本概念,甚至是每一個關鍵的字和詞。對于那些比較抽象的概念和難點,要做到語言精練、精巧,同時還要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教學語言要具有啟發性,要與現有的高一學生的思想、接受水平聯系起來。上課時應隨時接受學生情緒上發出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節奏,靈活機動地改變教學語言,力求使學生接受聽講的內容。如在進行高一化學必修1“物質的量”的內容教學時,可以舉一些實際的例子來幫助學生理解“物質的量”的概念。例如,曹沖稱象是因為大象太大沒有辦法稱,而把大象轉化為相同質量的石塊,思想是“化大為小”;那么,單個微粒不可稱,我們就可以取大量微粒,也就是一個微粒集體——一堆,即“化小為大”,因此選用0.012kgC所含的碳原子作為標準,通過給出C原子的質量為1.993×10kg,讓學生親自計算,最終得出0.012kgC所含的碳原子個數約為6.02×10。
另外,化學教師的語言還要盡量做到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增強感染力,讓學生把聽課當做一種享受,把教材中比較死板的語言變成淺顯易懂,讓學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識。如在進行“離子方程式書寫”的內容教學時,強調只有“兩易物質”才可以拆開,指出:“有些同學不看對象,不具體分析物質的性質,書寫離子方程式時,把難電離或難溶性物質也拆成離子形式,有些需要拆開的物質卻被忽略了,這種隨意性拆分就像一些不法拆遷辦的工作人員。”還有,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恰當運用表情、動作、手勢等,也會取得超出想象的教學效果。比如,在進行“化學平衡”的內容教學時,可以恰當運用肢體語言使學生直觀感受平衡的含義。這時,教師可以單腳站立,兩只手臂和另一條腿向相反方向平直伸展,并適時運用恰當的語言進行分析講述,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什么是平衡,什么是化學平衡。
五、重視化學實驗,通過實驗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學生具備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是學習化學和進行探究活動的基礎和保證,更重要的是通過實驗現象,學生進行觀察、分析、聯想思維和歸納總結,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研究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在高一階段,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強烈的好奇心和豐富多彩的實驗現象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對化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做一些未知的探究性實驗,還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通過積極主動地對化學實驗現象本質進行探索,學生的創新能力會得到提高,實踐能力會得到增強,這也是我們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探索的化學教學創新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時期的高中化學教師,只有與時俱進,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緊跟時代的進步,以永不停滯的步履,當機立斷的魄力,適時調整自己的視角、行動與目標,多角度、多方位、多側面地踐行新課改理念,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做一名合格的高中化學教師。
參考文獻:
[1]吳海霞.高中化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幾點探討。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2,(1-2):48-49.
[2]黃華玲.例析使用化學教材的層次。化學教學,2012,1:10-12.
[3]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教師用書:1-5.
[4]郭慶生,段建玲編著.國學知與行,2012: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