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黨科學駕馭全局、準確判斷歷史方位基礎上提出的治黨治國方略,作為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它既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最新理論成果的集中表現,又是從各個方面對馬克思主義核心精義的當代表證。
關鍵詞: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馬克思主義 當代表證
在馬克思看來,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這就是說,我們絕不能把馬克思的理論看做某種一成不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得東西;恰恰相反,我們應將之看做進一步探索真理和發展真理的基礎。[1]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歷史上的馬克思主義有很多,有香的馬克思主義,有臭的馬克思主義;有活的馬克思主義,有死的馬克思主義,把這些馬克思主義堆在一起就多得很。我們所要的是香的馬克思主義,不是臭的馬克思主義;是活的馬克思主義,不是死的馬克思主義。[2]這些著名的言論都出自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者和實踐者,是他們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帶到具體的環境和斗爭中反復進行實踐而得出來的真理。這說明我們要用科學的態度、發展的眼光和實事求是的精神來面對馬克思主義,只有這樣馬克思主義才會發展,才會豐富,才會與時俱進。“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深刻總結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以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基礎上提出的重大治黨治國方略,它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既是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核心精義的當代表證,又是對當代社會進步潮流和發展趨勢的新概括。
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基本核心精義的當代表證。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又一次質的飛躍。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是我們立黨和國富民強的根本;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動力之源和生命源泉;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和國家的發展之基和目標追求。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最基本的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生產力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最一般條件,也是推動人類歷史發展和進步的決定性力量。它們的矛盾運動,從根本上決定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馬克思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原理說明生產力在社會發展過程起著決定性的、第一位的作用,這要求國家及其執政黨要直接著力于生產力發展規律的探索,按照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這是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要求。所以江澤民同志強調:“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體現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要求,尤其要體現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這一論述,既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原理的繼承,又是對它的高度發展和創新。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為了適應和改造自己的生存環境而進行的精神生產的產物。它是引導和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影響人的精神和靈魂,滲透于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當今世界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經濟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更是文化、知識和綜合國力的競爭,所以我們黨在確立了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方針的同時,在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提到了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江澤民同志在報告中強調:“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這一論述高度強調了文化的重要性,首次肯定地明確了無形資產在現代社會展現出的巨大價值。這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原理、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理論的繼承與發展,又是對當代世界文化發展潮流的科學概括。
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出發,認為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他們是歷史的創造者。不管人們是否認識到,人民群眾始終是歷史的中心和目的。因為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人的需要和利益是社會發展的內在驅動力,而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性力量。在這一論述的基礎上,江澤民同志提出:“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這一點既是堅持以人為本,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理論的繼承與發展,又是為了適應和推進現代社會發展,進行人力資源開發,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新概括。
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原理的當代表證。
(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社會主義本質論的當代表證。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征程中,社會主義本質論要求我們必須始終不渝地把“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放在首位。社會主義社會與生產力高度發達息息相關,不發展生產力,就絕無國家經濟發展之說,如此,人民生活水平就不可能有絲毫提高,黨的信任度也無法加強,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也不能上升。我們黨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只有始終成為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代表,才能與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相一致,才能更好地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創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也是最核心的內容。這一最終目標要求我們黨始終成為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代表,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密切關注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以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要為己任。我們的“改革開放”、“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原經濟區建設”、“新農村建設”等,都是在大力發展生產力,通過生產力的發展來達到共同富裕。這一切要求我們黨努力發展生產力的同時,還要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汲取一切國外優秀文化精華,不斷創造和推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本質不僅是物質方面的富足,而且是精神、文化方面的富有和充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深刻認識社會主義本質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有重大及深遠的影響,是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面的創新和發展,它既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本質論的原理,又超越和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本質論。
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政黨理論的當代表證。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作了明確的規定。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進部隊,是用科學理論武裝起來的工人政黨。共產黨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不提出任何宗派的原則用以塑造無產階級的運動。中國共產黨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把自身的階級性、先進性和時代性緊密結合起來。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政黨,代表著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要求,它的目標不僅是使社會物質的現代化,而且是社會精神的現代化。黨是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這既是黨的性質的體現,又是它的性質的保證,是由黨的先進性決定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就是黨帶領我們廣大人民群眾努力奮斗的結果。“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對中國共產黨性質、宗旨和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的分析出發,為加強黨的建設以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又一次極富創造性的發展和豐富。
總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依據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的前進最終是由生產力的發展、先進文化的引導、人民群眾推動的原理結合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的基礎之上充分發展和豐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充分展現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品質的同時教導我們在面對馬克思主義的時候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和具體的實際環境相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開創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新未來。
參考文獻:
[1]列寧.列寧選集(第3版)(第1卷):274.
[2]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33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