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是我們中華民族引以為自豪的文化遺產之一,它是智慧體操,是戰斗的游戲,是變化的藝術,是趣味的科學。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團中央和全國學聯決定,在全國青少年中普及圍棋;2000年,共青團中央宣傳部和中國圍棋協會共同倡導發起了“千宮百萬”青少年棋藝培訓和等級測試活動;2001年3月,國家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聯合發文,要求在學校開展三棋活動。這些舉措都旨在讓這一中國古典文化為造就下一代發揮作用。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中小學要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諸暨市圍棋學校是諸暨市圍棋教學的窗口示范學校,2002年7月,學校被評為“全國十佳圍棋育苗基地”。自1989年創辦以來,校圍棋隊囊括了諸暨市少兒圍棋賽歷屆團體冠軍,12次榮獲紹興市少兒圍棋賽團體亞軍。近年來,學校對“圍棋與素質教育的關系”這一課題進行研究、探索和實踐,以下我就圍棋與素質教育,即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方面的關系,談談認識。
一、棋與智育(文化科學素質)
圍棋是一項內涵豐富、棋理深奧的體育項目。內涵豐富在于圍棋和哲學、邏輯學、數學、社會學、軍事科學等多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每一學科都可在其中找出圍棋的影子,每個問題都可用棋理來詮釋。
革命導師列寧有一個著名的論斷:“棋是智慧的體操。”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甚至認為:“不下棋就不可能充分增強智能和記憶力,下棋應當作為智能修養的科目之一列入小學教學大綱。”
智育,包含了知識和思維兩個方面的內容。圍棋具有四千年的悠遠歷史,學生在接受圍棋知識的同時,也在不自覺中受到了古老東方文化的熏陶:遠古時代,“堯造圍棋,丹朱善之”;春秋戰國時出現了“通國之善弈者弈秋”;清初“棋圣”黃龍士,以及嘔心瀝血弈成經典之作《當湖十局》的范西屏、施定庵。
通過學棋,認識中國古代的座子棋、屈辱的近代圍棋及今天圍棋的輝煌,認識日本、韓國的圍棋文化,認識聶衛平、馬曉春、李昌鎬、趙治勛,認識“金角銀邊草肚皮”這些精妙絕倫的古諺。
現在,在歐美許多國家的學校里都開設棋類課程,專家們認為:在學校里開展這項活動,可以極好地鍛煉學生思維的條理化,增強記憶能力、判斷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圍棋棋盤19×19,共計361個點,棋局的變化猶如浩渺的星空。沈括在《夢溪筆談》一書中指出,棋局的總數3361,約為10的172次方,古語云“千古無同局”。
《兵法》曰:“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對局雙方在對弈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腦力活動,不斷思索,反復比較,選擇最佳著點,時時進行形勢判斷,根據雙方之實空的差距,不斷調整自己的作戰方案。
圍棋棋藝構思的過程,是一個推理的過程。
布局階段是圍棋整盤棋的戰略部署階段,其構思更強調整體性,要求從全局的角度考慮每一個棋子所處的地位,在己方中所起的作用和對對方所產生的制約影響,使每個棋子的效力都能充分發揮出來。
到中盤,棋局進入復雜階段,往往出現死棋與活棋、地域廣闊與狹窄等的矛盾及相互轉化,收官階段也常產生官子大或小的矛盾轉化。
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演繹能力、應變能力、比較能力、篩選能力等,把學生盡量培養成聰明的人。
柳斌同志說:“素質教育要讓學生主動發展,只有主動發展,才能培養孩子的創造性。”圍棋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讓孩子主動發展的過程。圍棋集知識性、趣味性、競爭性于一體,吸引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圍棋每一局都是新的,每一次選點的不唯一性、不確定性、不可測性,都能充分地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充分體現孩子的個體能力和思維優點,主動地、創造性地進行構思。這對培養思維的前后、左右、上下、正反、遠近、宏微、虛實、異同等多種能力都是極有裨益的。
二、圍棋與德育(思想道德素質)
圍棋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和發展史,蘊含豐富的德育教材。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自堯帝以來,中經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以至唐、宋、明,直至清初,古代圍棋發展到高峰,稱霸世界,顯示了當時中華民族的強盛。隨著清朝統治的衰弱及近代遭受外患內難,圍棋之花凋零落敗。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不斷走向繁榮富強,圍棋藝術也在黨和人民的關懷下得到發展。但是,遭受長期劫難的中國圍棋卻是如此的脆弱、蒼白。1961年,日本訪華團的女棋手伊藤友惠五段竟八戰全勝,打敗了八位中國的一流高手。陳祖德同志在《超越自我》一文中寫道:“這不僅僅是圍棋棋手的恥辱,而且是民族的恥辱,是國恥。”睡獅覺醒,中國棋手奮起直追,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聶衛平在中日圍棋擂臺賽上演出了輝煌的十一連勝,日本一流棋手紛紛稱臣,揚了國威,爭了國氣,并且在中華大地上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圍棋熱潮,一大批青少年紛紛投入到圍棋活動中。更可大書一筆的是,1996年馬曉春兩奪世界冠軍,1997、2004年俞斌兩奪世界快棋冠軍,2001年俞斌再次奪取LG杯世界冠軍,2005年常昊奪取第五屆應氏杯冠軍,為中華民族爭得了榮譽,印證了“國運盛,棋運盛”,這是很好的愛國主義教材。了解了歷史,才可以瞻望未來。“安而泰者危,存而驕者亡”,要達到理想的樂園,必須不松懈、不停滯、繼續前進。
圍棋需要拼搏精神。1985年,第一屆中日圍棋擂臺賽出現了一對三的危險局面,中方主將聶衛平以“哀兵”姿態出擊,發揚頑強拼搏精神,連續敲開日本圍棋隊對中國設置的“雙保險”——超一流棋手小林光一和加藤正夫,最后戰勝日本隊的擂主藤澤秀行,取得了第一次圍棋擂臺賽的勝利,從而揭開了戰勝日本超一流棋手的新的篇章。
圍棋強調個體是集體的一部分,重視的是整體利益。圍棋的個體是平等的,沒有特殊職位,在實踐中,集體的價值大于個體,這一點非常重要,棋手們往往為了擾亂或牽制對方而犧牲幾個子,更有智者,會制造局面引誘對手去救一些不重要的子。
中日合拍的獲獎電影《一盤沒有下完的棋》,講述了一個中國圍棋手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夕送兒子去日本學圍棋的悲劇故事。電影描述了戰爭的殘酷,同時也引人深思,“圍棋代表了什么?”事實上,圍棋是兩國之間和平、文明與友好的象征。
圍棋是教人“耐心、冷靜、勇敢、博大、謙遜”這些美德的教材。圍棋能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和文化禮儀。
家長們普遍反映,學棋的孩子變得更懂事、更有禮貌、更尊重別人。確實,學下圍棋的過程就是學會做人的過程。
三、圍棋與體育(身體心理素質)
紋秤對弈,情緒高雅,靜中有動,有著無窮的生活樂趣和藝術魅力,是一項很好的健身運動。圍棋技術深奧,在世界的室內比賽中,被稱為最高戰略思想的體育。
圍棋比賽是一項競技體育,不僅能比較棋手的水平,還要受身體素質的影響,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就不會有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圍棋賽中。
當代的專業棋手在鉆研棋藝之外,還不忘進行體育鍛煉,足球、高爾夫球、保齡球等都是棋手們強身的項目。
然而,在古代,尤其是日本古代的“爭棋”是最激烈、最殘酷的比賽形式,由于對局的勝負關系到流派興衰、地位和名譽,棋手們無暇顧及身體鍛煉,嘔心瀝血,一生投入到棋藝的鉆研之中,從而上演了一幕幕悲壯慘烈的戰斗場面。
文元5年(1740年),秀伯在與春碩因碩爭棋中吐血病倒,爭棋中途調停后不久,秀伯離開人世(25歲);天保6年(1835年),赤星因徹在十二世本因坊丈和勢不可擋的鐵腕打擊下,吐血身亡;明治17年(1884年),水谷縫治在與高橋杵三郎的爭棋結束后猝然逝去。本因坊后嗣道的21歲夭折,策元24歲死去。可見,身體素質是何等重要。
此外,圍棋的勝負與對局者的心理素質有著極大的關系。一代宗師吳清源,14歲東渡扶桑,以一顆“平常心”在異鄉奮斗50年,打遍日本棋壇無敵手,被譽為“昭和之棋圣”。青年棋手李昌鎬,冠以“少年姜太公”的雅號,以一顆冷靜無比的心橫掃韓國棋手,威震世界棋壇,16歲勇奪世界冠軍,彪炳戰績,無人能敵,當今世界第一人名副其實。聶衛平以下放農場所經歷的艱難困苦鑄成的不屈個性,在中日圍棋擂臺賽上,上演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十一連勝,高超的棋藝,加上沉著、冷靜、堅強不屈的優秀心理素質,鑄就了一顆耀眼的棋壇明星。
在緊張的比賽中,圍棋培養人的平靜、耐心、自律,還要掌握進攻與防守的分寸,日本棋手喜歡一句佛學術語:“無心”。它描述了一種視世界清澈無比的超自我的平靜的精神狀態,棋手在某一處爭強貪勝會失去大局。
心理成熟的高手在受到一時挫折時,興奮點會迅速地繞過無益的心理沖突區域,馬上另辟蹊徑,另求取勝之道;即使輸了棋,也暗下了“十年磨一劍”的決心。馬曉春曾在中日“名人”對抗賽上,屢屢受挫于小林光一,但他“輸得起”而終于贏得下。由此可見,棋手綜合棋力達到巔峰后,他的對局心理正常與否、穩定與否,就是決定勝負的砝碼。
下圍棋,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同時也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質:意志及毅力的培育,反應能力及應變能力、創造能力的培育,以及沉著、冷靜的個性,自我控制能力、判斷能力、臨場應急指揮能力的培養。
四、圍棋與美育
圍棋具有高度的藝術性,自古以來和琴、書、畫并稱為四大藝術,是中華民族古老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數千年來,圍棋以其高雅、復雜、深邃、微妙的內涵深受知識階層人士的鐘愛。
王維“當軒對棋弈,四面芙蓉開”;杜甫“楚江巫峽半云雨,清簟疏簾看弈棋”;白居易“花下放狂沖黑飲,燈前起坐轍明棋”;文天祥“夜靜不收棋局,日高猶臥紗廚”。南宋陸游最愛下棋:“時拂楸枰約客棋”;客人來了,“消日劇棋疏竹下”;黃昏終局,“暮窗留客算殘棋”;客人走了,“客歸童子拾殘棋”;明天還要到和尚廟去弈,“僧掃虛窗約結棋”。
圍棋古稱“木野狐”,詩人愛她,畫家也愛她。晉顧愷之的《水閣會棋圖》、唐周舫的《圍棋繡女圖》、宋李唐《水莊琴棋圖》、無任日山的《琴棋書畫圖》、明周臣的《松窗對弈圖》、清任伯年的《弈棋圖》等。
陳毅元帥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利用戰爭的間隙,部隊休整之機,用下棋尋找作戰的靈感,放松自己,曾作詩:“圍棋樹下鎮日閑,君醉起舞我欲眠;風動落英香滿座,拈花微笑更陶然。”
圍棋是自然的產物,自然是和諧的,圍棋大師吳清源說:“圍棋是一種和諧的藝術。”和諧的棋型,和諧的棋勢——似“高山流水”、似“蜻蜓點水”,像平原、像沙灘、像星空,神態各異,形態萬千。
圍棋是美的。自然的東西都是美的。純樸的下法,舒暢的下法給人以美感,自然的下法就會形成美的意識,美的棋形,所謂“順其自然,水到渠成”。“宇宙流”宗師武宮正樹,執著地描繪“雄渾壯麗、天馬行空、自由奔放”的黑白畫卷,“美學博士”大竹英雄寧輸不下愚形,“流水不爭先”的高川格,堅信平平淡淡才是真。
四千年來,前輩棋手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傳世佳作。一張張棋譜,都是一張張精美的藝術品,使人賞心悅目,充分反映了先輩追求“無言之美、無聲之美、無色之美”的審美理想。學習這些棋譜,使同學們感受美,認識美,而對弈的過程則更是創造美的過程,是對美的構思、設計和實現。
不難看出,圍棋對于培養孩子發現美、感覺美、認識美、創造美等諸多能力是極有裨益的。
綜上所述,圍棋教學在培養孩子德、智、體、美等方面的良好素質起著輔助、鋪路石的作用,它能使孩子形象、直觀地認識素質教育,接受素質教育。當然,圍棋教學不等于素質教育,但是圍棋教學工作者要不斷鉆研,勇于探索,在圍棋與素質教育之間找到最佳結合點,架起一座橋,使圍棋教學更好地服務于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