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當今社會中,挫折及其導致的反應遍及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所遇到的各種刺激因素增多,學習競爭加劇,人際關系復雜,當他們一時難以克服和消除這些障礙時,就會出現各種形式的挫折狀態。最初,挫折主要表現在學習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在興趣、愿望、人際關系、自尊心等方面,往往受挫比率也比較高。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適時地培養學生的心理耐挫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
關鍵詞: 中學生 歷史教學 耐挫能力培養 素質教育
高素質的人才不僅要有較高的文化素質,而且要有良好的思想品格和心理素質。而歷史教學正是向學生進行良好的思想品格和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多年來,中學歷史教材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品格教學,但由于認識上的局限,對學生的心理素質沒有特別引起注意。鑒于此,本文對歷史教學與學生耐挫能力的培養作一些探討。
一、歷史事件在耐挫能力培養中的默化作用
歷史教學中,歷史事件貫穿始終。歷史事件的經過充滿了成功與失敗的因素。大量的歷史事件表明:“失敗乃成功之母。”從失敗到成功的過程就是耐挫的過程,如果沒有很強的耐挫能力,跌倒了就很可能爬不起來。因此,通過對許多歷史事件從失敗到成功過程的教學,就能對學生進行很好的挫折教育。
為提高教學效率,我們要準備盡可能精的素材,并有目的地補充一些可用的材料。比如,教學選修一《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書中《商鞅變法》這一節就是進行耐挫能力培養的好時機。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學思之窗”、“歷史縱橫”、“資料回放”的內容,說明在商鞅變法過程中,改革遭到了貴族保守勢力的強烈抵制和抗拒。但在挫折面前,商鞅沒有退縮,而是勵精圖治,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習俗等領域推行了全面改革,最終名垂青史,并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像這樣的歷史事件教學,教師并不需要多費口舌,學生自然而然會有所觸動。只要教師有意識地注意這方面內容的講述,時間一長,時間一多,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不知不覺中,學生耐挫的心理準備就充足了,耐挫的信心就增強了。
二、歷史人物在耐挫能力培養中的榜樣作用
歷史人物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教學離不開歷史人物的介紹和學習。雖然,在歷史教學中沒有必要像文學作品那樣塑造人物形象,但是教師口中的人物也不應該是干巴巴的。一個有血有肉、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介紹,不僅能渲染課堂教學氣氛,而且在對學生進行耐挫能力培養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耐挫能力的培養中,我們可發揮歷史人物的榜樣作用。例如,在選修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一書中,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就是一個重要歷史人物。他的革命歷程充滿了艱辛和曲折。與困難和挫折進行堅韌不拔的斗爭,孫中山的榜樣作用是不可比擬的。1894年,孫中山上書失敗,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為一個民主主義者。上書失敗可以看做是孫中山革命生涯的第一個重大挫折。面對挫折,孫中山沒有沉淪,相反,挫折成了動力,他及時調整思路,解放思想,變改良為革命,終于成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以后的革命活動中,孫中山經歷過無數次的考驗——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面對挫折,他從來沒有倒下,即使是在他苦心栽培多年的老部下陳炯明也叛變的情況下。陳炯明叛變以后,孫中山曾經一度消沉,但是,他及時地總結經驗教訓,得出“依靠一派軍閥去打倒另一派軍閥,革命不可能取得勝利”的結論。于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完成了一生中偉大的轉變,與剛成立不久的中國共產黨進行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共同完成革命大業。通過講述孫中山一生的重要革命事跡,學生會為他振興中華而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所感動,并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耐挫能力,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三、歷史文獻在耐挫能力培養中的感化作用
任何人都會遇到挫折,在挫折面前,各人的反應是不同的。然而,一個有成就的人必定是不畏挫折的人。他們往往借助詩詞等文字手段來抒發自己的情感。那些歷史人物留下的文字資料就成了歷史文獻。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選擇一些文獻資料來激勵、感化學生。這種激勵、感化作用是任何說教所難以達到的。以對聯文獻為例,太平天國的馮云山深入紫荊山區宣傳教義,曾寫下了“權借荊山析彩鳳,聊將紫水活蛟龍”的對聯,表明在困難處境中的遠大理想。禁煙有功的林則徐,由于受到投降派的排擠,被發配新疆。他寫了這樣一副對聯來表明心跡:“偶然風雨驚花落,再起樓臺待月明。”這才是面對挫折的正確態度。再如,《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他曾多次參加科舉考試落第,于是,他寫下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對聯作為座右銘,時時勉勵自己。像這樣的歷史文獻出示以后,只要稍作解釋、說明,就能給學生以力量。有時候,許多學生會把他們喜歡的句子抄下來,甚至當做自己的座右銘。這樣就達到了效果,這就是歷史文獻的感化作用。
四、注意事項
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耐挫能力,可參照心理教育中有關方法,結合課堂教學實際來進行,以下幾方面值得注意。
1.觀念要更新。在新課改的形式下,我們要及時轉變觀念,把應試教育盡快轉變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由于認識上的局限,教材的編寫對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沒有引起特別的注意,但新時期的歷史教師則不能不對此高度重視。
2.材料要挖掘。充分地挖掘教材中的隱性材料,這對歷史教師的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歷史教材中,實際上已經滲入了心理教育內容,像上面提到的孫中山的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還有像新中國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介紹,都隱含著那種百折不撓的精神。只不過材料是隱性的,需要教師去發現和挖掘。
3.教學方法要科學。參照心理教育方法,結合以上所述,我以為,對學生耐挫心理素質的培養主要有三種方法:在歷史事件教學中,一般采用潛移默化“陶冶法”;在歷史人物事跡的介紹等教學中,一般采用“榜樣示范法”;在歷史文獻的運用中,則可用“激勵法”。
綜上所述,歷史教學在對學生耐挫能力的培養上具有不容低估的作用。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為高中歷史教師,我們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還要重視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耐挫能力在當今社會是不可或缺的。培養學生的耐挫能力,是新形勢下素質教育的大勢所趨,歷史教師有必要也有能力進行這方面的工作。
參考文獻:
[1]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華.中學歷史教學與素質教育.中國文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