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乒乓球發球技術是一項主要的技術,也是乒乓球技術中唯一不受限制的主動選擇攻擊的技術。發球技術的好壞對比賽成敗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分析發球技術,對青少年發球技術訓練提出一些針對性意見。
關鍵詞: 乒乓球 發球技術 訓練
乒乓球發球是一個得分的重要手段,發球既可破壞對方接發球,又可直接搶攻,為此一個高質量的發球,可先發制人,搶攻得勝。由于乒乓球發球技術的重要性,各國各運動都在創新求變,以單個技術整體提高運動競技水平。國際“乒聯”為了比賽的觀賞性,也在不斷對乒乓球發球技術進行修改,增強乒乓球比賽本身的觀賞性,推動乒乓球運動的發展。本文通過分析乒乓球發球的幾種主要技術,并分析乒乓球發球技術的決定因素,進而分析青少年運動員的訓練。
一、發球技術
(一)正手發奔球
左腳稍前,身體略向右轉,執拍手向右手方引拍。球拍稍豎,拍面垂直,待球從上向下回落時,上臂帶動前臂由右后方向,左前方快速揮擺,在球降落至比網高位置時出球的中上部。第一落點在本方臺區端成附近。
(二)反手發急(奔)球
站位近臺,右腳稍前或平站,身體略向左偏斜,左手掌心把球置于前偏左側。左手在拍前拋球。拋球不要太高,同時持拍手向左后方引拍,拍形垂直,在球下落時,用小臂和手腕發力,向前出球中上部。同時,腰部配合向右轉動,動作要放松,加速第一落點在本臺端線。出球后,身體動作順勢前送,迅速轉換成準備姿勢。特點:速度快,弧線低,前進力強,易于發揮速度上的優勢,迫使對方回出便于進攻的球。
(三)正手發轉與不轉球
站位近臺,左腳稍前,身體略向右轉。發下旋球時,手臂由后上方向前下方姿勢。前臂處旋轉動變加快,拍形后仰的角度稍大些。用球拍遠端下部,球拍觸球時手腕發力為主;發不轉球時,手臂由后上方向前下方揮擺,前臂處旋轉動比較慢。拍形稍后仰,用球拍上部碰球的中下部。在球離拍面的睡間手腕同樣做一個發力的假動作。發側上側下旋球特點:出手快,旋轉力強,用相似的手法可以發出不同旋轉和落點的球,用以迷惑對方,使其回接困難,為配合搶攻創造有利條件。
(四)正手發左側上、下旋球
站位靠近左半臺。左腳稍前,右腳稍后。當持球手向上輕輕拋起時,持拍手迅速向后上方引拍,身體隨著球拍后而向右轉動;發左側上旋球時,手臂自右上方向左下方揮擺,球拍從球的右側中下部向左前上方摩擦球;發左側下旋球時,手臂自右后上方向左下方揮擺,球拍從球的右側中下側中下部向左側下部摩擦球。拍觸球的一瞬間,手腕輔助發力,增大球的旋轉。
(五)反手發右側上、下旋球
站位靠近左半臺,右腳稍前,左腳稍后,略向左轉體,收腹。持球手將球拋起后,持拍手向左上方引拍。引拍時拍面稍后仰,手腕內屈,拍抦朝下;發右側上旋球時,持拍手由左上方經身前向右側一方揮擺拍后仰稍前傾。
觸球時拍面從球左中下部向右側前上方摩擦;發右側下旋球時,持拍手由左后上方向右前下方揮擺,觸球時拍面從球的左側中下部方向右側下部膜、摩擦。隨著手腕與前臂內旋,向右側前上方揮拍;如發長球,第一跳要在球臺端線附近,如發短球,第一跳在中附近。發球時,發側下旋球要繼續做發側上旋球的假動作。發側上方旋轉的,小臂放松前送,迅速還原。
二、發球質量的決定因素
經過歷史的演變和發展,分析分乒乓球發球規則,每個時期對乒乓球發球規則的制定和修改,都是希望降低乒乓球發球對比賽的影響程度。提高發球質量,既要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發球實力,又要熟悉對方發球旋轉和落線,做好接發球準備,增強自身發球的變化性,提高防范對方發球的實力。衡量一個發球的好壞,發球球的速度、旋轉和落點及彼此之間的配合都顯得異常重要。
發球的速度。球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發球的質量。提高發球的速度,顯得異常重要。乒乓球發球出球速度的快慢機主要與球拍揮動的速度有關,同時還與球拍的角度有關。當球在與球拍觸及的那一瞬間作用力——即球所受到的反作用力與球速關系密切。在球接觸到就拍的基礎上,觸球時對球的瞬間反作用力越大,其發出的球的速度就越快,也有可能發球的質量就越高。在發球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引拍的準備,就像跳遠助跑一樣的原理,有一定的揮臂尺度和揮臂時間。在準備過程中,將球拋至空中,充分利用了這瞬間時間,揮動前臂、上臂、手腕及腿的瞪力和腰扭轉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加快球拍的揮動速度,使球在觸及拍面獲得最大的速度。
出球的旋轉。乒乓球旋轉成為現代乒乓球技術發展的重要環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為此也出現了一批削球手運動員。球的旋轉也是來自拍面對球的反作用力。用球拍合理的球面位置觸球,對加快球的旋轉將起到積極幫助作用。如用正手發上旋球時,用拍面的右側接觸球,有理由增強球的旋轉,如果反了,則對球的旋轉不利。球的旋轉反作用力很大部分是來自球拍對球摩擦力,為此增強球拍對球的摩擦力對加快球的旋轉是至關重要的。摩擦垂直球心的半徑,并且是離心力,但是并不是接觸得越少越好,如果過少,就會造成拍面對球造成的摩擦力不夠,因此擊球時先要使球拍有足夠大的接觸面積,從而增強球的摩擦力,使球有足夠的摩擦力產生回旋。
在球具有速度和旋轉之后,落點也是決定發球質量的重要因素??刂瓢l出的球的落點,球落的點應該有網前、臺邊,有反彈高的球也有反彈低的球,有左邊的球也有右邊的球,將它們結合起來,彼此組合。如果沒有配合好,其實發球的落點刁鉆,就很難給對方造成一定的危險。如果只發短球而沒有長球的配合,即使發的再短,落點再刁,就很難給對方造成威脅。因此,要在毫厘間發出不同落點和旋轉性質的球。
高質量的發球必須具備三要素中的兩個,同時要有好的旋轉和落點變化的結合,比如反手小三角的下旋結合正手小三角的下旋,突襲反手低線的長側上和側下。像這樣的套路性東西有很多,我們主要就是在對方還不曾適應發球的時候就換另外一套發球,當對方快適應還未適應的時候再換別的,甚至換回上一套都是有效果的。隱蔽手法的轉不轉,旋轉反差大的相似手法的發球,甚至同樣旋轉不同落點的強旋轉,都是乒乓發球的至高境界。在業余領地同樣存在:“一招鮮,吃遍天?!倍覀冇绕湫枰哂羞@種精神。技術不在多,而在全,不在全,而在專。技術要精,要有特長。尤其是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擅長的發球和相應的發球搶攻手段。因為可以通過這一個組合在任何人身上得到相應的分。
三、發球技術的訓練
(一)直接發球聯系法
1.無乒乓球臺練習法:就是指運動員在其他環境中,如床上、課桌上或者其他非乒乓球臺上進行發球練習。主要是針對解決將球拋至空中和揮臂揮拍觸球動作的配合,對提高發球的旋轉速度和強度有很大幫助,也是實用的訓練方法之一。吉林乒乓球運動員劉玉成通過該方法的訓練,最后練成高拋抖動式發球,在實踐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2.乒乓球臺上的多球練習:該練習的主要目的是節約時間,在練習過程中可以結合旋轉、速度和球的落點進行練習。在練習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上方面。
3.與隊友對練:即對手進行接球練習,自身可以通過隊友接球練習及時了解到發球旋轉程度、落點和速度,更為重要的是有了互動,可將戰術意識配合到發球的訓練中來。
4.有對手接的發球練習:對方練習接發球,發球者可以及時了解自己發球的效果,亦可將戰術意識結合到技術訓練中去。
(二)發球搶攻練習
1.在發球過程中,通過發一個球或者一組球,要求對方在接發球時采用規定的方法,如攻或者搓球。同時要求對方將球的落點盡量打到一個區域中,練習者根據對方接球點進行搶攻。在該聯系中,主要有以下兩個作用。
(1)比賽中發球搶攻的一般規律;
(2)發球練習者搶攻主要存在的問題。
對接發球隊友技術情況也將進行檢驗。在以上兩條配合下,隊友應該盡量配合發球練習者,從比賽實際出發,作出相應的變化。
2.在發球過程中,通過發一個球或者一組球,只對球的落點進行限制,對其他不進行限制,幫助發球者在對同一位置上對不同接球方法進行搶攻等練習,從而提高發球搶攻實際應變能力。
3.在發球過程中,通過發一個球或者一組球,限定接球的方法,但是對球的落點不進行要求,鍛煉發球者判斷接發球落點,并練習發球者迅速腳步移動,進而搶攻。
4.在發球過程中,通過發一個球或者一組球,不限制接發球的方法和落點,對接發球搶攻的運動員提出更高的要求,通過快速移動腳步并判斷出能搶攻各種不同性質的回球。
5.全面綜合練習:既不限制發球的種類、落點,又不對接發球做出任何限制,通過對抗訓練,鍛煉和考察發球搶攻的實戰能力。
在訓練過程中,既要注重技術的訓練,又要注意意識和戰術的訓練。在第一次搶攻情況不容樂觀的形勢下,不應急于搶攻,而要根據自身技戰術,控制好第一拍,攻其弱點,逼其回球更適合自身的進攻,為此在實戰中更具有實際意義。
(三)接發球配合聯系
在接發球聯系過程中,發球練習者發球的類型、旋轉、落點的變化,都根據接球者的要求進行發球。
1.單個球發、接練習。
(1)對發球旋轉和落點進行規定,自己考慮多種應變的接球方法,可集中精力聯系一種,從而形成絕技。
(2)通過一整套規定的發球動作(如,一長一短、一轉一不轉等),自己根據應變用一種或者集中接球的方法進行訓練。在對來球旋轉分辨不清的時候,采用該訓練方法效果顯著,可提高判斷及回球能力。
(3)通過實戰練習發球,不限制任何發球規律,全面練習接發球的有關技術,直接適應比賽的需要。
2.在陪練發球后結合搶攻的情況下進行接發球聯系,能提高接發球的控制訓練能力,并能及時反饋相關信息,了解到自己接發球的效果,具體訓練方法同1,但要加強發球后的搶攻。
四、結語
發球技術異常重要,掌握了乒乓球發球技術要領,加以訓練,將有利于提高運動員乒乓球競賽水平。為此在訓練中,應該根據乒乓球發球特點,加強乒乓球發球訓練。
參考文獻:
[1]運動訓練學[M].體育學院通用教材.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2]熊茂湘.體育環境導論.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5.
[3]程云峰.乒乓球國際比賽規則的變化對乒乓球運動發展的推動[J].體育科學研究,2003.3.
[4]程云峰.乒乓球國際比賽規則的變化對乒乓球運動發展的推動[J].體育科學研究,2003.3.
[5]袁文惠.從2005年全國業余體校乒乓球總決賽看中國乒乓球后備人才儲備[J].許昌學院學報,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