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者在物理教學中開展課外小實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開展科技小制作和撰寫科技小論文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切實加強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關鍵詞: 新課標 課外小實驗 物理教學
興趣是個體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并在其中產生積極情緒體驗的心理傾向,也是人才成長的起點。學習興趣是指學生對學習活動產生的心理上的愛好和追求的傾向。在實踐中,興趣對人的活動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一旦對學習發生興趣,就會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只有對物理感興趣,才想學、愛學,才能學好物理,進而用好物理。因此,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有效和生動地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必將成為一種重要的開放式的輔助手段。近幾年來,我在這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創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開展課外小實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高中物理試驗課本上除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外,還根據不同章節的知識特點確定了近20個課外小實驗,我覺得將其分布在三年時間內完成仍顯不足。為此我聯系有關章節知識,另外增補了10多個小實驗。如在《動量守恒定律》一章里增設了“用自來水觀察反沖運動”;在《電場》一章里增設了“靜電屏蔽現象的觀察”;在《光的色散》一節里增設了“室內彩虹形成”等小實驗,平均每月至少有一個可做。我把這30多個課外小實驗編成序列,按教材的特點分階段以各課外實驗興趣小組為中心組織實施,每個小實驗盡量要求學生獨立設計,獨立操作,并獨立完成實驗報告。對于難一些的小實驗,我給予一定的提示與指導,包括實驗原理、所需器材、操作與觀察要領等。有些實驗原理簡單,需要的器材不多且易獲得,要求他們在實驗室外隨機場所完成。而有些實驗需要利用實驗室現有器材,必須要他們在實驗室里完成。如“測人的反應時間”、“縫衣針浮在水面上”、“觀察光的衍射現象”等大部分小實驗均可在實驗室外完成,而“觀察電磁感應現象”、“微小形變的顯示與觀察”等少部分小實驗可在實驗室里完成。每學期每班能收到學生完成的課外小實驗報告和小結達100余份,對這些報告和小結我都進行了及時批閱,從中還篩選出20余篇優秀報告和小結裝訂成冊進行展覽。
豐富有趣的課外小實驗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加深了學生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和手腦并用的能力,對學生智力開發大有裨益。
二、開展科技小制作和撰寫科技小論文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
科技創造和發明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應用物理學也因此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首先,我將教材上與我們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聯系較緊的知識作恰當擴展,引導學生在課外獨立完成科技小制作。如在學完“靜電感應”后,學生完成了“簡易靜電吸塵器制作”和“簡易驗電器制作”;在學完了“動量守恒定律”后,學生完成了“微型火箭的制作”;在學完電路知識后,學生完成了“簡易熱得快自控電路設計與安裝”、“節日閃爍彩燈電路的設計與安裝”和“多用電表組裝”;學完了“透鏡成像”后,學生完成了“照片的拍攝與沖洗”;學完了“聲波”知識后,學生完成了“普通開水壺報警器設計與安裝”;學完“磁場”后,學生完成了“指南針制作”,等等。
其次,我引導學生對身邊觀察到的和課本上遇到的物理現象作理論和實踐上的思考,寫出了一篇篇嫩稚而又不失科學的小論文。學了“向心力”知識后,學生寫出了《汽車拐彎安全談》;學了“動量定理后”,學生寫出了《汽車制造中的舒適問題》;學了“超重和失重”知識后,學生寫出了《在宇宙飛船中的生活起居》;學了“圓周運動”后,學生寫出了《地球形狀為什么是橢球體》;學了“振動和波”后,學生寫出了《房屋建筑中的防震設計》,等等。
最后,我結合現代前沿科學和對未來科學的展望,引導學生大膽地進行科學幻想。他們在查閱了我提供的有關資料后,寫出了一篇篇發人深省的科幻小論文。如《月地索道與來來太空旅游》、《未來能源的開發和利用》、《超導現象與電力革命》、《反物質世界與物質世界的碰撞》、《環保生物電池》等。
生動有趣的科技小制作和小論文撰寫活動,極大地陶冶了學生們的科學情趣,培養了他們獨立思考、獨立創造、獨立幻想的能力,為他們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科學習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他們未來獻身科學的人生道路也有很大的啟迪作用。每學年每班能收到學生的小制作和小論文達50多件(篇),在1998年由京山縣科協舉辦的中小學生科技小論文、小制作評選活動中有2人獲一等獎,2人獲二等獎,4人獲三等獎,獲獎數居全縣各校之首。有兩項還作為科技成果向有關單位推廣,《樓道感應燈控電路的設計》被推廣到建工局,《熱得快自控電路設計》被推廣到制造廠。
三、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學生在學校相對比較封閉,與社會有較大距離。但學生終究要走入社會,在人海茫茫中尋找自己的位置。而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更加苛刻,生存競爭更加激烈。因此必須引導學生學會面對社會和適應社會。
結合當前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我利用雙休日組織學生到農村、工廠和街道進行社會調查,并寫出調查報告。例如結合電能輸送的知識,我組織學生到我校附近進行調查和訪問,發現有些村落燈光很暗,線路電壓降較大。于是同學們寫出了《關于農村輸電線路的布局與管理的意見》分別呈送該村委會和鎮供電所。此外,還就噪聲、光、白色污染等環保問題,下水道面蓋問題等進行了社會調查,都寫出了調查報告,并呈交有關單位。呈送的報告中大多有回音,通過半年的整改,均有一定的成效。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促使了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和解決一些社會生活實際問題,提高了他們觀察事物、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社會公德意識和社會主人翁責任感。同時也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上述幾種能力的考查,不僅對中學生,而且對中學教師都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教和學都必須從思想觀念上有所改變,因為這些能力是不可能通過題海戰術獲取的,而必須在教和學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和養成。
四、切實加強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實驗是研究物理學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每一個物理概念、物理規律都是建立在相應的實驗基礎之上的。實驗能力的考查在理綜試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課本中安排的實驗是為了幫助理解課本所學內容而安排的,大多數為教學內容服務雖然是探究性實驗,但因為理論的熟知,實驗器具只能限制在學校,有其局限性。物理學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很多物理定律和規律都是從觀察中發現的。引導學生觀察實際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例如,油罐車為什么要拖一條尾巴——鐵鏈?在干燥季節里,在黑暗中脫下化纖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閃爍,這是什么現象?通過引導,學生會在生活中發現各種各樣的物理現象。有一位學生問過我,在他家附近的抽水站,當通電抽水的瞬間,會發現幾根通電導線抖動起來,為什么呢?我并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引導他思索。最后他自己探索出了答案。
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設置教學內容的層次與梯度、適應學生的智力發展,創造更多的條件讓每個學生都能取得學習上的成功,使他們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總之,在物理教學中生動有趣的實驗,把“外在”的信息,即物理課題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學生面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樂趣中獲得知識,鞏固知識。這樣充分利用課外小實驗,無疑會產生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2004,4,(1).
[2]普通高中新課程物理教學與評價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