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醫整體觀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人與自然、社會環境有統一性,人的心理、精神與健康有整體性。高職外語教學是由聽說讀寫譯等各部分組成的整體系統工程,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文論述了中醫整體觀對外語教學的啟發,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相對較高的思路,對培養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 中醫整體觀 高職院校 外語教學 整體教學思路
我一直以來就對中醫有著濃厚的興趣,也讀了不少中醫方面的書籍。盡管大多是走馬觀花,但對中醫的基本特點,如整體觀、辨證施治,印象格外深刻,不由得思考:它們對現有的高職外語教學模式是否有優化作用?如果有,那么如何才能將它們應用到具體的教學中去呢?
中醫不管理論有多么好,如果治不好病人的疾病,在漫長的歷史中早就被淘汰了,絕不會到現在依然有著勃勃生機,這也恰恰說明其治病的方式方法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聯想到高職外語教育,以培養具有語言運用能力——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能力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為目標,意味著經過教師“幾個療程的治療”和學生的“積極配合”,學生最終應該具有一定水平的外語實際運用能力,但令人遺憾的是,很多學生在重復著他們中學時走的路:聽說能力偏弱,好比治病結束還有“后遺癥”,這與培養目標存在明顯的分歧。
誠然,病人的病能治好不僅得益于醫師高明的醫術,其自身狀況、精神態度也很重要,醫生只能把分內的事情做好。作為外語教師,我們的主要任務是研究教學方法,努力搞好課堂教學。寫作本文只是探討一種可能的方式或者思路,不是對現有模式的批評或者否定,事實上一些高職院校高年級開設的《綜合實訓》等課程本身就包含著這種整體教學思路。
一、從“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說開去。
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各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上是相互聯系、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因此在疾病診斷與治療方面具有顯著的整體觀特點,正所謂治療“有病的人”。這種整體性思路很是值得借鑒。疾病有千百萬種,如果機械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病人的病就很難根治,這位施治的醫生也不是一位合格的醫生。
打個比喻,外語好比疾病,外語教學好比疾病治療。外語中的聽力、會話、精讀、寫作、翻譯等課程好比感冒疾病中的頭痛、發熱、流鼻涕、打噴嚏、四肢酸痛等癥狀,治療時一定要統籌兼顧,而不能對每一個癥狀開藥方,只有這樣感冒才能好得快。反觀我們的高職外語教學,這種按照聽說讀寫譯分課程教學往往貫穿學生在校學習的始終,過分注重“分析”,而“綜合”則顯得單薄,一般只在最后一個學期開設類似于綜合實訓課程或者實習。這對于培養高職學生外語實際運用能力未必是最好的選擇。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外語也是一個有機整體,外語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單科式的教學其價值是無法否定的,也是被實踐證明了的,也有利于教師教與學生學。不過從外語各科教材來看,它們又是互相聯系的,比如單詞,視聽教材中有新單詞,精讀、翻譯教材中也有,有些單詞還有重復。科目之間又相互影響與作用,很難想象一個聽說讀寫都優秀的學生唯獨翻譯不好,但聽說相對不好的人還是大有人在。如果在制訂或修改教學計劃時,更多地分配一些時間在綜合性的課程上,使分析與綜合達到平衡,聽說讀寫并重,就會對提高高職學生的實際外語應用能力有所幫助。
二、人與環境的統一啟示我們要在語言環境上多下工夫。
中醫整體觀的基本特點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二是強調人與自然、社會環境具有統一性。三是心理、精神與健康的整體性。
從第二點來說,《黃帝內經》曰:“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意思是說大自然是人類萬物的父母。四季變化、晝夜交替、地域差異等都對人的身體造成影響并可能引發不同的疾病,社會環境也是影響人體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深知環境的重要性,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與人的身體關系甚密,良好的外語學習環境對于外語的學習更是意義重大。
我的一個親戚來自少數民族地區,一開始不會說漢語,可來魯定居后半年左右聽說能力就大有進步,基本的日常會話已經沒有問題了;過了一年,就達到非常熟練的程度了。盡管漢字他還不會寫,但是聽說能力突飛猛進,這得益于環境的改變。新的語言環境使他耳濡目染,全方位地接受新語言信號,在不斷反復中提高了實際運用能力。將一個剛落地的小寶寶放在任何一個國家,等他長大,就會該國的語言。報上刊載過“狼孩”的故事,他只會呼號而不會用語言交流,這就是環境造成的。我國每年都會通過各種途徑派遣大量的外語學習者到國外學習,一年半載或者更長的時間后回國,絕大部分人外語一輩子過關。
這些給我們的啟示是:高職院校學生能夠真正去國外學習語言的畢竟是少數,更具可行性的是設法在國內課堂模擬語言環境,充分利用現有教室、多媒體室、多功能廳等既有環境展開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以求取得最好的效果。當然,不斷擴大對外交往,與國外同類院校建立合作辦學模式,雙向交流;以輸送學生到國外學習為目的,探索新的途徑和路子,也是教師和管理人員的職責之一。
三、心理、精神與健康的整體性要求我們格外注重心理因素。
中醫整體觀的第三個方面是心理、精神與健康的整體性。中醫強調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的調節,不可過激。精神消極無助于疾病的治療,一個喪失求生欲望的病人,再高明的醫術也很難挽救他的性命。實際治療中,醫生首先得有水平有信心,才能基于事實而不是空泛地鼓勵病人要有信心,要開朗。盡管物質決定精神,但精神巨大的能動性反作用于身體,對于早日戰勝病痛有重要意義。
具體到外語教學和學習,如果教師精神狀態不佳,那么課就會上不好,沒有激情;作為受眾的學生心理陰郁、沒有精神頭更是無法取得預期的學習效果。在這個層面上,作為“醫者”的外語教師與作為“病人”的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都應保持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精神,才能完成教學目標與任務。
醫生鼓勵病人,教師也要多多鼓勵學生。不要小看幾句鼓勵的話,它可能對一個學生愿意認真聽講、愿意拿出課下大量的自由時間學習有重要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不斷傳遞信心、鼓勵、熱情給我們的學生,他們一定會拿出百倍的干勁來作為回報。
目前各高校普遍開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盡管貌似和外語教學不搭邊,但是我認為它給外語教學提供了一個優良的心理環境,學生學會適應,能坦然對面風雨,懂得情緒調整,更加了解自己,間接地為外語教學提供了一個穩定和諧的心理環境。
總之,事物之間是聯互聯系的,學科間內容固然不同,但是一定有值得借鑒的地方。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中醫基本特點所包含的人體,人與環境,以及人與精神、心理的統一性理論不僅在實際治療過程中熠熠生輝,它對外語教學及別的學科知識的學習,對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也有一定的啟發和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郝美玉,韓敏編著.中醫基礎.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第1版).
[2]姚春鵬譯著.黃帝內經.中華書局,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