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言文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語文教學的難點。教師要從內容編排、學習方法、情感教育上下工夫,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通過欣賞古人,理解古人,學習古人,從而達到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傳承文明的目的。
關鍵詞: 初中古文教學 內容編排 學習方法 情感教育
一
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育很重要的部分。新修訂的《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中學生在初學文言文時會感到很困難,這種畏難心理直接影響了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對進一步學習文言文造成了阻礙。如何幫助學生破除障礙,克服畏難情緒,培養古文學習興趣,是中學語文教師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也是提高古文教學效率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培養學習古文的興趣呢?
首先,注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安排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接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另外要盡量多選一些文學性較強、情感較濃的作品。這樣的作品學生容易接受,也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盡量以朗讀和吟誦為主,在反復的吟誦中達到熟讀成誦的水平。通過吟誦和背誦的方式,體會文言文的典雅與音韻之美。在教授方法上,應該倡導陶淵明的不求甚解之法,不死摳字詞。應整體把握文意,體味作品的文學性與藝術魅力,體會作品豐富的情感內涵,感受作品神奇而美妙的藝術世界。用這種方式來進行古文教學,自然會讓學生對古文產生興趣。
最后,要讓學生懂得:學習古文是傳承古文化的需要,也是一種精神和情感上的需求。因為我們所學的文言文都是藝術與思想達到完美統一的優秀作品。學習這些作品,有助于培養一種健康的精神和美好的情感,也有助于學生基本素質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二
那么,如何在古文教學中培養高尚情操,塑造健全人格呢?
1.要教會學生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古人。初中教材中選入的文言文作品,基本出自中國古代最優秀、最杰出的文學家,如司馬遷、李白、杜甫、韓愈、歐陽修、范仲淹等。這些作家不僅有過人的才華,而且有高尚的人格和豐富的情感。他們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代表者,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中華文化的獨特性與普遍價值。他們的作品突出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精髓,而“天人合一”的思想便是其中之一,這種思想在山水田園詩人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如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然自得,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幽清明凈,孟浩然“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的淡雅樸素……無不表現出中國古人對待自然的態度與情感。而這種對待自然的態度與情感,又會自然而然地轉化為對人的情感。如果今天我們教會學生欣賞自然,欣賞古人,那么他們也就學會了欣賞他們身邊的人和事,他們的心胸也會變得像古人那樣開闊,從而更友好地與人相處。這樣也就達到了陶冶情感的目的。
2.要教會學生以知人論事的態度理解古人,接納古人。理解古人要能根據當時的社會現實,設身處地地替古人著想,這樣才能更好地認識古人,評價古人。如學習了諸葛亮的《出師表》,我們既要看到諸葛亮為報劉備知遇之恩而親率大軍出師北伐的決心,又要理解他明知劉禪不可輔而全力輔之的執著。這樣才能真正體會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貞。讀杜甫的《月夜》詩,我們不僅應感受到作者思念妻兒的至情至性,而且應聯系當時安史之亂帶給人民無盡痛苦的現實,去理解作者拋妻別子、追尋肅宗的行為,從而體會作者“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這樣才能真正認識杜甫作為“詩圣”的偉大情懷。只有設身處地地為古人著想,才能更加了解這些古人,才能真正認識到他們的忠貞氣節與高尚情懷,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3.要教會學生學習古人。中國的古代文人大多受到儒家思想影響,往往有著博大的胸懷和高尚的情操。他們對待自然事物的欣賞態度及堅持理想、百折不撓的精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學習《論語》,就要教給學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人準則;學習《孟子》,就要讓學生學習“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氣節;學習《岳陽樓記》,就要讓學生學習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中國古人的這些思想,是中華文明的精華,也是世界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華夏子孫,我們更應該學習和繼承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尤其在普遍缺乏誠信,缺乏責任心,人情淡薄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從這些古人身上汲取營養,陶冶我們的情操,抵制不良誘惑,學會關愛他人,關愛社會,促進中國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
總之,古文教學是傳承中華文明,培養高尚人格的重要方式。古文簡潔、優雅、內涵豐富的特點,更能成為作文的典范。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細致的閱讀與吟誦,領會蘊含在文章中的情感美,讓學生的思想與古人的思想產生共鳴,從而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教師應懷著敬畏之心,盡己所能搞好古文教學,為傳承中華文明,塑造健全人格,促進社會和諧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