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作者結合新課標要求及初中生心理和情感發展規律,從三個方面對如何運用趣味性教學策略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 趣味性教學策略 初中數學 問題教學 運用
辯證唯物主義學者認為,人類社會發展過程,就是一個文化內涵、科技文明不斷豐富、不斷壯大、不斷充實的過程。同時,知識傳授的過程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由容易到困難的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學習是一種十分復雜而又艱苦的腦力勞動。教育學指出:“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借助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進行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以及品質樹立的雙邊互動過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居于主體地位,同時需要借助外界有效因子進行觸發和驅使。”實驗心理學指出,初中生處于生理發展關鍵期和心理發展的轉折期,既表現出對未知領域的強烈探索興趣,又表現出易受外界不良情感,學習情感上的斷續性和不平衡性,以及反復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限制了學生良好學習情感的激發和能動學習潛能的展示。許多學生在學習實踐活動中處于被動、從屬的學習地位,不能體味到“學習快樂,快樂學習”的真諦。由此可見,如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享受“樂趣”,感悟“內涵”,已成為當前“快樂學習”的根本要求。我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圍繞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情感”,就采用“趣味性”教學策略進行簡要論述。
一、創設和諧融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趣味”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是人類從事某項活動,并持久開展的重要內在基礎和重要保障。同時,愉快、輕松的心境,來自于和諧融洽環境的創設。”同時,教育心理實驗證明:“學生對充滿興趣和愛好的事情更能主動地參與和探究,但初中生在情感發展進程中,易受外界影響出現畏懼性和反復性。”但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存在違背學生情感發展規律,忽視學生情感發展的教學活動,致使學生“領略”不到學習的快樂,“領悟”不到學習的樂趣,影響和制約了學生情感的“迸發”和“釋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自身教學技能,主動做好學生情感激發的“推進劑”和“催化劑”,抓住學生情感發展規律,主動與學生交流,建立濃厚的師生情誼,設計能夠激發學習興趣的教學環境或教學環節,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為學生的學習“減壓”,使學生懷著激動和好奇的心情學習。同時,從教材教學內容切入,精心設計教學環節,開展輕松、活潑、靈活、有趣的教學活動,從而充分挖掘出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潛能。如在教學“一次函數”內容時,由于一次函數是數與形結合的數學知識,同時也與其他知識關系密切。教師針對這一特點,找準一次函數的生活性特點,創設出與學生生活密切的“商品銷售單價與利潤”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初步感知一次函數的生活特性;又如在三角形章節三邊關系教學中,教師設計出“會議室有一張桌子,由于桌腿松動,影響工作,現在可以運用什么方法可以講桌腿固定住?”的現實情境,從而使學生在內心深處認識到該知識的現實意義,學生由“畏懼”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
二、重視問題解答要領傳授,使學生領悟數學解題的“真諦”
學生的學習能力可以通過問題解答的過程進行有效的展示。教學實踐證明,許多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最大障礙就是不能進行有效的數學問題解答活動。而教育學指出:“數學問題是數學學科知識內涵及其內在體系的外在表現和生動展示。數學問題解答活動已成為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素養培養和樹立的重要活動載體。”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學習情感未能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未能掌握和領會學習的“精髓”。可見,要實現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情感由“被動”向“主動”的有效轉變,教師就可以抓住數學問題解答這一有效“載體”,利用數學知識內涵的豐富性,數學問題表現形式的發散性等特點,做好問題解答方法傳授工作,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問題解答過程中,逐步領會相似類型問題解答方法“要義”,形成較為完善的數學思想,從而使學生在解題中更加主動學習知識。
如在“全等三角形判定”知識內容時,由于學生思維靈活性處于較低層次,對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不能正確地掌握,導致學生學習處于“被動”狀態。此時,教師通過出示問題“如圖,已知AC=FE,BC=DE,點A、D、B、F在一條直線上,AD=FB。要用“邊邊邊”證明△ABC≌△FDE,還應該有什么條件?怎樣才能得到這個條件?”讓學生進行研究分析,鼓勵學生通過動手探究、實驗觀察等手段,進行問題解答活動,學生在此過程中通過“化歸”、“分類”等思想,采用添加輔助線方法,從而掌握和辨清判定方法的異同。使學生獲得解題要訣,形成良好的學習心理。
三、提供學生多樣活動時機,使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理想”
教育心理學指出:“初中生處在心理和生理發展的培樹期,有著自身獨特而又特殊的心理發展和生理發展特點,內心活動比較活躍,對事物的反映比較敏感,具有精力充沛,接受能力較強,樂于表現自我的特點。而單一、枯燥的機械訓練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和抵觸的情緒。”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會隨著教材內容、教學載體,以及學習對象等方面的改變,而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或學習方式。在此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可以得到有效發揮,學生表現欲望可以得到“盡情展現”。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活動的每一環節,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采用豐富多樣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數學學習的每一個“情感細胞”,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也可以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結合中學生心理發展的根本規律,選擇和采用合乎教學規律和情感發展的最合理的訓練方法,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新知、解答問題、樹立品質的進程中,使課堂教學變得既輕松又有趣,實現學生樂于表現自我,樂于參與實踐,樂于學習。
總之,趣味性教學策略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的有效合理使用,有助于良好學習環境的創造,有助于學生實踐探究內在潛能的有效釋放,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功效。如何發揮和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還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探索與研究。